正月
借助文化力量復興古老的市街。
小橋、流水、人家;戲劇、佳肴、游客。
——每年的十月,烏鎮就這樣成為戲劇的狂歡節。
今年,第六屆烏鎮戲劇節將攜33部劇、109場演出再度在十月開啟為期10天的戲劇狂歡。以“容”為主題的本屆戲劇節,將展示來自五大洲,涉及歷史、時間、種族、環境、身份認同、愛情、個體成長、基因繁殖、人工智能等多種主題的戲劇內容,表現形式也將涵蓋實驗戲劇、浸沒空間、多媒體影像、啞劇、舞蹈、音樂等。
從2013年創立以來,烏鎮戲劇節已經成長為亞洲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戲劇盛會,在今年的“名團奧德賽”(特邀劇目)單元中,俄羅斯莫斯科藝術、德國塔利亞劇院、日本SCOT劇團、波蘭華沙新劇院等都會參加演出。特邀劇目和青年競演、嘉年華、小鎮對話形成了烏鎮戲劇節的“四個柱子”,在烏鎮構建了一個獨特的戲劇場域。
話劇導演賴聲川說他自己參加歐洲一些戲劇節,發現外國友人已經開始將烏鎮戲劇節列為自己想要去的一站。而戲劇節發起人之一黃磊更在今年的新聞發布會上如此描繪烏鎮戲劇節——“是樂園、是希望、是光、是理想主義的種子、是個孩子。”
實際上,烏鎮戲劇節的獨特在于物理上整個西柵都是舞臺,突破劇院等場所的限制,讓戲劇突破邊界成為日常,而青年競演環節為新人新戲提供機會,與特邀劇目一起在內容和人才上形成生生不息的有機生態。
與人們習慣在劇場觀看演出不同,戲劇節期間,在走路可到的范圍內,有六個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室內劇場和一個大型戶外劇場,以及許多可供演出之戶外廣場,形成獨特的表演空間。由建筑師姚仁喜先生主持設計的烏鎮大劇院已成為烏鎮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標,而由大會主席陳向宏及藝術總監賴聲川主持改建的五座古典小劇場,各具特色。對于戲劇愛好者來說,這是一種更為身臨其境的體驗。
而在古鎮嘉年華環節,即在烏鎮西柵景區內所有非傳統劇場內的公共空間進行的綜合性文藝表演。往屆烏鎮戲劇節古鎮嘉年華單元,均由來自五大洲數百組藝術表演團體,烏鎮西柵的木屋、石橋、巷陌甚至搖櫓船都成為表演的舞臺,自然與人文的融合形成了戲劇的表演場。
如果說戲劇本身營造了精神烏托邦,那么在烏鎮戲劇節,明星與常人一般在身旁穿梭趕場看戲,更可以一起吃飯喝酒,這樣的煙火味更讓戲劇“接地氣”。烏鎮戲劇節期間會開長街宴。長街宴讓人們穿梭回古時的江南小鎮,那個“百戶為坊,萬戶為市”的時代。“坊”是烏鎮的居民區單位,也組成了烏鎮人特殊的社會團體。每逢重大喜慶節日,大戶人家總在坊間廣開宴席,鄰里往來,同享喜樂。街坊鄰里們沿街擺上桌椅,木桌相連,便形成了活色生香的長街宴,當地人又稱“坊宴”。
按照慣例,黃磊、孟京輝為長街宴致辭,開宴后,兩人沿長街到每桌與大家一起舉杯喝酒。媒體、劇組、嘉賓等一起品嘗烏鎮特色美食。很多參加戲劇節的人都在感嘆:“看完戲喝一點酒,在微醺中走過夜色的橋,心想要是每一天都這樣該多好呀。”
構建這個夢境的黃磊總喜歡說他把魂留在了烏鎮。2002年,為了給生平導演的第一部電視劇《似水年華》尋找取景地,黃磊四處看場。機緣巧合之下,烏鎮成了拍攝地。黃磊回憶,為了拍到理想畫面,劇組在東柵的河上搭起一座廊橋,此舉立刻招來了反對,時任烏鎮旅游開發公司總經理的陳向宏和他吵得不可開交。誰也沒曾想到,不久之后,《似水年華》的熱播讓烏鎮名聲大噪,而與黃磊不打不相識的陳向宏,自此與他兄弟相稱。
此后10年間,黃磊多次到烏鎮旅游訪友。一次在烏鎮看到水劇場后,黃磊突發奇想,“應該在這里演一部話劇,弄一個戲劇訓練營,或者再玩大點,搞一個戲劇節!”陳向宏聽了也拍板叫好。于是黃磊、孟京輝、賴聲川、陳向宏共同發起了這個戲劇烏托邦。
戲劇是小眾藝術,如何結合烏鎮的文化底蘊構建一個能在特定時間內吸引所有到場人的空間,這是戲劇節主辦方一直在探索的。此前的戲劇節上,孟京輝導演的一些嘗試在這里和觀眾進行了“面對面”的碰撞。曾有媒體報道,《櫻之園》一票難求,開演前數十名沒買到票的觀眾在外面等候,有人甚至在西柵的青石板路上舉著“櫻之園”的標志求票。但《賭徒》遭遇了大面積“看不懂”,《李爾王》甚至引發了輿論“崩盤”,各處的海報上被涂鴉了大大的“難看”,主辦方不得不在微博上發聲調解。
實際上,一些人借著看戲每年在這里相會,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競演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當一個小鎮因為戲劇讓時間和空間交匯時,這個地理位置本身也閃閃發光。在對烏鎮品牌進行挖掘時,茅盾、木心出生的小鎮本身有文化底蘊,而戲劇是文化的高光處。
在烏鎮的旅游開發上,除了世人展示烏鎮特有的民居水閣、老宅深巷、船拳皮影和民間作坊以外,還挖掘了民間傳統文化,把許多鮮為人知的民間節俗、壽俗、禮俗、婚俗、衣俗等和豐富多彩的“蠶文化”推向游客。
重新翻建的烏鎮西柵,既保留了水鄉的特色,又在曲徑通幽處有良好的住宿餐飲等設施,統一著裝的服務人員也能提供優質服務。一個小細節是,在時常飄雨的水鄉,帶著傘出游實在不太方便,在烏鎮,只要在會場、劇場等地借用了雨傘,直接在酒店歸還就好。出行懶得走,也可以選擇在水鄉旁繞行的電瓶車……這樣的軟硬件搭配使得烏鎮模式走出了本地,北京的古北水鎮便是北方的“復制品”。
烏鎮近年來的另一張名片是世界互聯網大會。每年十一月,在高大上的會議中心中白天開完會,晚上在西柵參加飯局,已然是各位互聯網大佬們的例行儀式。科技與藝術是人類心靈的雙翼,在這個小鎮之中,和水一樣融合其中,成為特色小鎮文化復興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