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金融市場風起云涌,監管政策接二連三。伴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國內資產管理市場也迎來了革命性的時刻。“嚴”字當頭,大資管將如何轉型,未來將何去何從?
1月21日,在2018中國金融理財創新與發展論壇暨第八屆“金貔貅獎”頒獎盛典上,中國建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副總經理謝國旺、興業銀行資產托管部總經理吳若曼、民生加銀基金副總經理宋永明、國嘉資本管理公司首席合規風控官王景雷、天諾財富董事長鐘凱、鼎信長城集團董事長章華、中糧信托公司總經理助理張勇圍繞著“大資管轉型升級,尋找金融發展新方位”的話題展開了熱烈而又精彩的討論。
章華:大家下午好!我們這是一個新時代,在新時代里面,我們召開一個年度會議,會議的主題“新坐標新方位”,圓桌論壇內容非常切合我們的大環境,圍繞著新方位而展開。剛才中國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潘東總也提到了從過去一個多月間陸續出臺30多個針對金融業的監管法規,這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這么集中的發布。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我們該何去何從變得尤為關鍵。在座的幾位都是業界大咖,都是在銀行業、基金業、財富管理、信托管理有多年從業經驗的。
挑戰與壓力巨大備路大伽激辯大資管轉型的化解之道
章華:在新規之下.大家的挑戰與壓力是什么,化解之道是什么?
謝國旺:銀行資管掘金住房租賃市場藍海。這個問題不是新問題了,按理說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有很深的感受。我覺得前面的嘉賓說得都很透,我個人感覺其實這個問題在去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三大目標已經高度概括了,總的就是服務實體經濟,化解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我想作為一個國有銀行,我們會緊緊圍繞三個大主題,我們對新規態度很鮮明,一定是擁抱歡迎新規。在新規總體框架下,我們圍繞去年提出的三大任務,要把國有銀行責任擔當做好。
章華:房地產是灰犀牛之一,我們明顯看到建設銀行圍繞著租售并舉做了很大的貢獻,請您跟我們分享—下。我們知道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房地產租金回報率只有1.5%左右.銀行怎么會賠錢干這個事情呢?
謝國旺:我發現論壇的質量真的是很高,對此,我先談談我個人的理解,您說的這個情況是在我們內部探討過的問題。第一,建設銀行最開始的淵源就是與房地產建筑行業,這個紅利吃了近30年了。但是在中央去年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時候,我們高管上下都在探索這個路,如何響應黨的號召?租購同權在經濟上的意義到底如何落地,是不是一片藍海?我們作為一個國有銀行應該做政府提倡和推動的事情,這是一個大行應該的行為。從這方面講,我們應該從政策上順勢而為,才能找到一片藍海。
第二,以我們對房地產的理解,我們感覺到租賃市場是一片可以真正挖掘的市場。比如說租售比,北京大概是1:700,國際上1:200,差別很大。但是我們最近調研發現,實際上房地產市場幾乎所有的房子,蓋出來都是為了賣,而不是用來租的。我們去一些城市調研,有些并不是一線的城市,一個25平米的房子能夠租到2500元左右,但是如果這個房子變成50平米,卻不可能租到5000。這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大的思路,這個市場如何細分?從資產管理的角度有很多的點可以研究來做。
當然,服務租房市場是我們建行大的戰略,我們今年快速地在IT上推出五大系統。借助這些系統,真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經過對市場分析之后,我們自己感覺到整個資管在租賃住房方面,大有可為。
章華:我剛才提問一個問題,謝總回答的非常概括,我又提問一個問題,謝總的回答非常圓滿。那么,接來下請問,這波新規對各自所在崗位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對我們來說化解之道是什么?
吳若曼:新規之下,第三方托管大有可為
因為資管業務發展制度的設計讓銀行有一個新興業務叫托管銀行,這是三類銀行中最全面的接觸到資本市場的一類。所有的產品,無論是股票、債券、貨幣還是股權,包括貸款類的各種信托保險,公募私募都必須選擇托管,所以托管行業隨著資管業務的發展有了很大的發展。去年Q3報告顯示,銀行不包括券商托管的,就有135萬億的規模。
新的資管新規出臺之后,銀行理財受影響很大,像我們這樣的中型銀行受影響更大,通道不能走了,各類都不能進行,我們原有的以銀行理財推動整個業務發展的模式通道少了一倍,去通道、去嵌套的規模少了30%左右。
同時,面臨的問題也非常多。上面說的是規模方面的影響,其實對運營模式也有很大的影響。興業銀行托管超過11萬億,也排在前幾位,但卻不像其他銀行,像工行有公募,我們更多在私募、專戶、信托領域進行競爭。我們是全行業托管只數最多的銀行,達到2.4萬只。每一只要按照凈值性管理要求,我們必須重建系統,科技升級換代、客戶響應有很大的改變。
當然,機遇也很大,第三方托管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就第三方托管來說,真正凈值化托管銀行并不是特別多,所以對于我們這一類在科技、人員、業務模式比較多的銀行來說,特別是商業銀行,凈值化管理之后在股權類的投資、在ABS都會加大。
所以,我覺得每一次調整會有很大的影響,但同時也會有動力,總之我們對這個行業充滿信心。
宋永明:權益類基金是下一步發展的契機
我去年7月份加入到公募基金行業,講到今天的主題資產監管新規政策影響,我印象最深的去年7月份剛到基金公司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規定是開放式基金流動性風險的管理辦法,對公募基金流動性管理提出一系列要求。隨后,一行三會出臺統一資管的征求意見稿,年底有了一系列監管的政策,比如說貨幣基金不納入到規模的計量、貨幣基金達到風險準備金200倍后不能再增加等等,直到今年年初密集出臺的監管新規,債券交易、同業存單備案管理、大額風險暴露、銀信合作規定等等。所有這些監管新規直指降低杠桿、統一納入監管,這是未來資管行業監管的總體方向。
公募基金這幾年迅速地發展,但是它的發展靠的是什么?貨幣基金。如果未來資管新規出臺,大家對于公募基金發展總體比較樂觀。資產管理監管新規及配套辦法基本上是按照公募基金的凈值管理、托管、打破剛兌,也體現了規范的監管思路。但是我認為這個辦法出臺,從中短期看,對公募基金也不會有大的刺激。不過資管行業總體在規范、收縮,總的蛋糕變小了,公募行業也會受到影響。
未來怎么做,走到哪一步?回歸本源,基金行業本質上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主動地發揮管理能力,為客戶獲得比較好的收益。而不是利用基金作為政策或者監管套利的通道,也不是用來回避政策、稅收監管的通道,所以我們要有清晰地認識。從2007年的時候,公募基金在資本市場中的占比大約是37%左右,經歷了10年的發展,目前在資本市場上的占比僅僅是40%,很難想像到會這么低。實際上這些年基金業的快速發展,是以貨幣基金、理財型基金為主的。
民生加銀基金雖然是銀行系的基金公司,但是主動管理能力也很強。我們大股東是民生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據銀河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公司權益類基金過去三年收益率排名第四,投研實力比較強。很不容易的是,權益類投資有幾位明星基金經理,總經理吳劍飛自己就是一位基金經理,親自擔綱,在投研方面抓得非常細致,風控也比較嚴格。所以基于比較強的投研水平,去年下半年權益類基金迅速地增長,這也是下一步發展的契機。
王景雷:大資管行業應當終結亂象回歸本源
關于資管新規帶來的挑戰,就像小馬過河的寓言故事一樣,由于我們現場嘉賓所處行業不一樣,相關資管監管的法律法規體系、業務規則、產品標準等不盡一致,大家的感受也是冷熱不均、喜憂雜陳,不盡相同。就資產管理行業整體而言,面臨的挑戰比較大。就私募基金行業而言面臨的新規壓力相對小些,因為私募基金行業的監管規范架構,基本上是在資管新規的總體監管原則之內。
關于如何應對資管新規、大資管如何轉型升級、金融發展如何尋找新方位,我們需要從國家進步、市場發展的大背景、大格局下統籌考慮。
首先要找到指南針,這個指南針就是國家重大政策法規,特別是新的時代變化,至少有十九大精神、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核、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及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等各部委關于《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等資管新規重要相關文件等四大方向坐標。
我原來在中國證監會工作時,是《證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兩部資本市場核心法律修訂組的重要成員,當時針對“證券”法律定義的范圍過窄、資產管理產品規則不統一、標準不統一、監管不統一等問題從法律修訂到大資管監管協調統一均做了系統、深入研究和頂層制度設計,當時的很多工作建議大多體現在此次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資管新規對部分業界機構而言像是晴天霹靂,但對于我們曾在國家金融監管機構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而言,更多地感受是大資管行業應當終結亂象、回歸本源,監管也應當撥亂反正、回歸本位,監管機構要姓監。即使從全球來看,金融行業特別是我們私募基金行業的監管也呈現出趨嚴態勢。適當加強監管統一、規范工作不是要打垮金融行業,目的是使金融體系能夠在整體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找準了指南針,剩下的工作就是各自定好位、回歸本位、各負其責、堅決貫徹落實,要緊密圍繞防控金融風險、精準扶貧、污染防治、中國戰略新興產業、一帶一路、雄安新區、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做好資產管理行業特別是私募投資基金工作。金融業事關國家經濟安全,關系到全體國民財富。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直接融資比重仍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我們私募基金已經成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日益承擔起對投資人的信托責任、對資本市場的價值回歸責任和對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責任。我們金融機構應當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促進融資便利化、降低實體經濟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障風險可控。
相信我們能在新時代、新格局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發展中國資本市場、服務中國實體經濟、共建和諧美好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鐘凱:未來最需要考慮的問題,是錢從哪里來?
作為資產管理的下游企業,天諾財富認為,第一,在資管要求的前提下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第二,金融體制內如何優化人力資源體系,如何留住人才,這個可能是在咱們這個“以人為本”的行業內需要考慮的。
此外,從2018年開始無論是資管新規還是實體經濟發展,未來錢從哪來,這是大家可能需要考慮的問題。
天諾財富作為財富管理行業中帶著升級思維成立的一家以私募基金為前提的財富管理公司,整個公司的核心成員都是金融機構從業十年以上的老人,并長期從事財富管理的業務,希望在目前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的情況下,為財富管理行業帶來升級。
我們選擇打造綜合服務平臺的方式,通過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滿足客戶對金融、投資理財的需求,同時也圍繞消費升級做了一些產業投資。目前主要布局五個方向:一是非標住宿,比如精品酒店、民宿等一些圍繞消費升級的產業;第二,出入境游,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選擇一些行業進行服務;第三,教育。與具有教育管理能力的企業做教育資產的收購;第四,生活美學。我們也在布局生活美容、醫學美容等企業;第五,高端醫養。但目前這個部分沒有看到特別好的企業。
圍繞高凈值人群的消費服務,做一些產業投資,我們也是從財富管理細分的角度去考慮如何滿足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滿意的服務,以此為前提去做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
章華:未來信托的挑戰與機遇在哪兒?
張勇:原有的商業模式瀕臨破產,三方面著力信托業主動轉型
這幾年信托行業突飛猛進,除了各位信托行業的努力之外,也受惠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一是所謂的利率雙軌制,二是通道業務。
因為這幾年我國經濟在高歌猛進,對增量的融資需求非常大。許多融資需求在銀行得不到滿足后,便會轉到信托行業,信托行業便體現出一種反周期的狀態;當政策限制銀行對房地產投資的時候,很多投資也會轉到信托。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信托行業無形中獲得較多利益,也就呈現出突飛猛進地發展態勢。
但是在經濟增速平穩的情況下,信托原來的商業邏輯可能就不成立了。原來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有比較高的利潤,給投資人10%,信托拿5%,剛兌。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可能只給到12%,要承擔12%的風險,承擔的風險與收益大大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履行剛兌,原來的信托商業模式可能就會面臨破產,所以信托行業必須要轉型。
另外一個邏輯,從表面來看,信托本身有一個牌照優勢,可以做很多通道業務。但是,如果深入看信托,其功能其實非常強大,現在遠遠沒有發揮出效益。信托牌照與其他牌照相比,可以做實業投資、貨幣市場。金融無非是把貨幣或者資產在時間、空間形成轉化,信托在這方面的能力就很強。所以,當深入下去之后,才發現信托可以更好地跟實體經濟融合。
我們信托行業可能的出路就那么幾條,第一,回歸本源的內涵之一就是提升主動管理能力;第二,打破剛兌。我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整個社會都有打破剛兌的過程,但能否打破剛兌,其實背后有許多內涵,對于受托機構來說也有很多責任,做到之后,才有可能打破剛兌。
第三,產品融合。信托有比較強大的牌照優勢,可以根據股東資源、管理層偏好,深入介入一些產業,形成對某些行業的把握。當你介入一個產業,優良資產多了之后,加工的產品自然就更方便,但相應的也要承擔更多風險,作出更大的貢獻。
各自看好的投資行業、投資產品
章華:面對風險累積比較大,監管政策非常嚴厲情況下,2018年結合各自崗位最看好的投資行業、投資產品是什么?
謝國旺:包括租賃租房在內的大的健康產業。
吳若曼:凈值型的公募基金。
宋永明:理財型產品可能迎來發展契機。
王景雷:高端裝備、新能源、消費升級、電商。
鐘凱:服務行業,也包括消費行業。
張勇:我覺得從中糧產業背景來講,我們最看好的是農業、消費行業。因為人類歷史上沒有那么大一個群體實現消費升級。
章華:我也說一點,因為我們在房地產布局多一些,房地產爭論很多,2018年量會下來,但是單價會上去。這是我們的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