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萍

作為萬眾矚目的金融科技第一股,眾安在線于3月20日在香港發布了上市后的首份答卷。
2017年年報顯示,眾安在線在2017年實現總保費收入59.54億元,較2016年同比增長74.7%;已賺保費凈額達到人民幣46.14億元,較2016年同比上升43.1%。
然而,喜憂參半。保費收入高速增長的同時,卻伴隨著巨額虧損。2017年財報顯示,該公司的綜合成本率高達133.10%,全年共計虧損9.96億元。此前三年,雖然累計盈利不足億元。但如果拿今年和過去相比,也是+非常明顯的下跌。
對此,眾安在線首席財務官鄧銳民在2017年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7年公司較長期業務快速增長,導致2017年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較2016年同期有顯著提升,占凈保費收入從2016年的4.2%大幅上升至2017年的19.1%,但這部分成本會在產品運營穩定后得到釋放并成為利潤。 上市首秀巨虧10億 成立于2013年底的眾安在線,自開業以來到2016年底,一直保持著盈利狀態。2017年9月順利赴港上市后,外界對此更是寄予了厚望。然而,沒有想到的是,該公司上市后發布的第一份年報卻傳達出“巨額虧損”的信息,著實讓人感到意外。
從財報可見,眾安在線2017年全年共計虧損9.96億元,和過去三年相比,跌幅非常明顯。其中,全年承保虧損額達15.3億元,綜合賠付率為59.5%,綜合費用率達73.6%。
對于虧損原因,眾安在線方面表示,一是2017年公司較長期業務快速增長,導致2017年未到期責任準備金較2016年同期有顯著提升,占凈保費收入從2016年的4.2%大幅上升至2017年的19.1%;二是業務的增長帶動其生態系統合作平臺所產生的手續費、傭金、咨詢費以及服務費都有所增加,導致了虧損的擴大。
此外,不可忽視的原因還包括,在IPO融資期間,受港幣對人民幣貶值的影響所導致的1.387億元的匯兌損失。
除了上述原因外,眾安在線特有的整體戰略布局也是一大誘因。從根本上說,傳統保險公司基本不用過多地考慮立于數據和技術之上的互聯網場景問題,但是對于以“數據和科技”作為導向的眾安在線來說,則必須做到。從好的方面來說,科技+金融是使眾安在線具備了高估值的基礎,但是隨之而來的高投入,又豈能忽視。
華麗的金融科技第一股,在科技研發投入上較往年也呈現高度增長的態勢。年報顯示,眾安在線2017年研發投入5.18億元,在總保費收入中的占比達8.7%。過往年報顯示,2014年-2016年,該公司的研發投入分別為2240萬元、6390萬元、2.14億元。可見,從2016年起,研發投入的上漲幅度便出現了指數級的增長,2017年同樣也在延續這一勢頭。
與巨額虧損相悖的是,眾安在線的保費收入卻依舊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該公司實現總保費收入59.54億元,和2016年相比,同比增長了74.7%。
當然,保費收入與凈利出現反差的不只眾安在線一家,比如平安財險在2016年的保費收入為1779億元,而凈利潤卻只有123億元。
生活消費占比降至三成
對于眾安在線來說,2017年的關鍵詞除了“巨額虧損”外,還應包括“業務結構大幅調整”。
目前,眾安在線主要有五大生態,包括生活消費生態、航旅生態、消費金融生態、汽車生態、健康生態、。只是,作為由“三馬”牽頭而成立的保險公司,該公司一直以來基本都是依托阿里等平臺開展業務,生活消費生態(退貨運費險、商家保證金等)是它最大的保費收入來源,股東業務在保費收入中的占比在成立之初曾一度高達90%左右。
只是,以股東作為強大背書并不是長久之計。2015年起,眾安在線開始不斷調整業務結構,到了2016年,其生活消費生態業務在總保費收入的占比下降至不到50%。2017年更為明顯,年報顯示,生活消費生態共實現保費收入17.87億元,占比進一步下降,截至2017年末僅為30%。
與生活消費生態境遇相同的業務還有航旅生態(包括航空意外險、航班延誤險,旅行意外險、航班取消險及酒店取消險等產品)。年報顯示,2017年,航旅生態實現保費收入14.36億元,同比增長32.8%,但在全部保費收入中的占比有所下降。
其中,從年報數據可見,該公司航旅生態渠道費用在凈保費收入中的占比達81.4%,而賠付支出(已支付賠付減分予再保險人的賠付支出)占比也高達18.2%。不考慮其他人力等成本,僅上述兩項相加,成本率便已達99.6%,已接近虧損。
科研高投入回報甚微
年報顯示,2017年消費金融、健康和汽車生態三大新興生態的保費收入占比已由2016年的16.4%增長至2017年的38.9%。
其中,消費金融生態2017年保費收入為10.33億元,增速高達225%。據記者了解,眾安在線已經與多家互聯網金融平臺達成合作,包括小贏理財、樂信、農分期等,同時也與多家消費場景平臺如蘑菇街、司庫、翼支付、青客公寓等達成合作。
車險業務也在沉寂了一年半之后,迎來了“春天”。要知道,早在2015年11月,眾安保險便與平安保險攜手推出“保骉車險”。只是“生不逢時”,該項業務一直萎靡不振,沒有得到所希冀的回報,在2015與2016年該項業務的保費收入僅為51.1萬元和372.4萬元。
如今,年報顯示,眾安在線2017年的汽車生態收入達約7890萬元人民幣,2016年這個數據只有370萬元人民幣。
此外,據《金融理財》記者了解,自2018年1月1日,眾安在保骉車險中與平安財險的分保比例也由原來30%提升至50%;并且,截至2017年9月眾安已獲批于中國境內全部36個地區開展車險業務。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眾安在線年報并未披露車險業務的承保盈利情況,只是透露渠道費用在凈保費中的占比達到39.1%。
健康生態業務也在2016年因為一款名為“尊享e生”的創新型醫療險產品,而“傲嬌”起來,眾安在線的健康險事業部也從彼時開始備受關注。由此,健康生態也逐漸成長為眾安在線最重要的業務板塊之一。
年報顯示,2017年眾安在線的健康生態總保費收入為12.04億元,和2016年的2.36億元相比,同比增長了410.4%。健康生態總保費收入在公司總保費收入中的占比為16%,2016年為6%,同比也提升了10個百分點。其中,來自尊享e生以及螞蟻金服好醫保生態的保費收入達6.41億元。
只是,高速增長的保費收入,逐步成型的業務生態,也無法掩蓋萎靡的凈利潤。如果把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歸于為了科技研發的高投入,那么從眾安在線2017年報數據可見,確實有點得不償失。
據眾安在線方面表示,該公司目前已經成立S、X、T、F、H五條產品線。其中,在2017年S、X、T三條產品線已初具規模。但年報顯示,其2017年實現的科技服務收入只有4070萬元人民幣,投入和收獲明顯不成正比。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眾安在線在科技業務方面的投入還將繼續,未來是否能夠逆襲,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