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敬



4月16日,安聯財險發布公告,擬引入北京京東叁佰陸拾度等新股東,同時增加注冊資本。該方案一旦通過,安聯財險將由外資獨資公司轉變為中外合資險企,而京東則在保險布局坎坷之路上,或再下一城,曲線獲得保險牌照。這意味著徘徊在BAT保險戰場之外的京東,即將正式入局。
京東有望成安聯財險第二大股東
安聯財險公告稱,該公司注冊資本擬從目前的8.05億元增至16.1億元,新增資本將由北京京東叁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深圳匯京通達商務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深圳匯京通達”)、中原信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原信達”)等出資。該變更注冊資本事項尚待中國銀保監會批準。
安聯財險是德國德國安聯保險集團旗下獨資財險公司,此次增資前安聯保險集團持股比例為100%。增資后,京東叁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深圳匯京通達、中原信達各認繳注冊資本53661.3萬元、6874.7萬元和19964萬元,持有安聯財險股份比例分別為33.33%、4.27%和12.4%,安聯保險集團持股比例將降至50%。
從京東方面來看,在京東叁佰陸拾度電子商務公司的股東結構中,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以及李婭云、張雱分別持有該公司45%、30%和25%股份比例。這就意味著,通過入股安聯財險,京東或將正式拿下一張保險牌照。
而安聯方面甚至將此次引入京東視為該集團在中國發展的新里程碑。安聯方面說,這次合作強化了安聯對中國市場的承諾,有助于安聯在中國這個世界增長最快的保險市場里加速創新和發展。
雙方將建設數字化保險合資公司
其實,這一舉措,對于雙方來說,無疑都將是雙贏的。
在安聯財險發表的聲明中寫道,安聯集團與京東集團已達成長期合作,要在中國建設數字化保險合資公司。雙方將集合各自優勢,開發并提供有吸引力的保障解決方案,以滿足中國消費者快速演變的需求。
更為重要的是,安聯財險將由外資獨資公司轉變為中外合資險企。經濟學家宋清輝向媒體分析指出,“因為政策限制以及自身發展理念的原因,外資險企在中國的發展一直較為保守且緩慢”。今年前2月,外資財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占產險公司保費收入比僅為1.7%。“在此前提下,外資險企尋求突破顯得尤為重要,具體來說,即包括創新商業模式,或在國內尋找優質股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
“安聯財險引入新股東后,將從外資險企變成合資險企,意義非同一般,不但有助于提升安聯財險在二、三線城市的市場份額,而且還有助于與中國保險系統進一步深入對接,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宋清輝補充到。
而對于京東來說,近三年來一直在尋求新設保險公司,但始終未能落地。再加上與BAT等互聯網巨頭相比,京東保險布局略顯滯后。入股安聯財險后,京東能否依托自身優勢“跟上”隊伍,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當然,京東的入股對于安聯財險的公司治理來說,還是有很多需要協調的地方。比如,要規范股權管理,明確董事會職責定位、規范高管履職、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強化風險合規意識等方面。這也是銀保監會首次座談會所強調的內容。對此,朱俊生認為,“合資險企也可能會存在股東之間經營觀點不一致等問題,進而帶來各種潛在風險,但雙方合作形成利益或會超越其在公司治理方面可能存在的分歧。”
安聯財險公司治理及經營有待提升
目前,安聯財險的經營狀況如何呢?
安聯財險中國是由德國安聯保險集團(Allianz SE)單獨出資,于2003年在中國注冊成立,總部設于廣州的外商獨資法人保險公司,向中國境內的個人及企業提供旅游險、健康險、車險等保險業務。
根據安聯財險2017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其去年4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12.2%,最新一期風險綜合評級為A,截至2017年末凈資產達到4.05億元,去年實現2343.37萬元凈利潤。
值得關注的是,其去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同時顯示,其3至12個月內凈現金流出6019.4萬元,對此,安聯財險表示其主要的流動性支出需求為大的賠案支付和再保保費支出,從其業務結構來看,70%為集團業務,自留率較低。此外,安聯財險在業務經營層面存在不規范行為,據其披露,去年12月29日,保監會對其下發監管函,就其2017年9月18日至25日網絡安全檢查中發現的安聯財險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函告。
在保費收入方面,據原保監會數據披露,安聯財險今年前2月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2.42億元,同比增長58.62%,雖然與產險公司整體17.65%的增幅相比表現亮眼,但市占率僅為0.124%。
由此可見,安聯財險在公司治理和經營發展上還有很大提升的空間,京東的入股將在客戶數據積累、渠道、科技投入等方面注入新的動力。
京東進軍保險之路坎坷壽險和車險為發力方向
早在五年前,京東就開始布局保險業務。但是相對于BAT,京東進軍保險業的路途一直比較坎坷。
2013年,京東就開始布局保險業務,與太平洋、平安等多家保險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售保險品類涵蓋財險和壽險全產品線。
2015年,京東將保險作為第六大業務板塊并入京東金融體系,同期京東金融推出5款創新保險產品,分別是眾籌跳票險、海淘交易保障險、投資信用保障險、家居無憂服務保障險和30天無理由退換險。
2017年京東開年大會上,劉強東表示京東正在申請保險牌照,也可能會以投資購買的方式進入保險行業,并稱京東要在2020年成為全球三大金融科技公司之一。劉強東還承諾:“我不會發展任何+分支機構,不會發展任何一個所謂各地區的保險經紀公司、保險代理公司,遍布全國的京東12萬快遞員,未來既送快遞,還擔起保險員,可以上門服務或現場勘探定損。”
不過,只是作為渠道銷售別人家的保險產品,并不如京東的愿。2015年10月,為了盡快將保險牌照落袋為安,京東擬采取與政府結盟的戰術,聯合四川省政府計劃在四川設立京東互聯網財產保險公司,不過之后并未有下文。
雖然京東一直躍躍欲試,但其保險業務總是徘徊不前,主要限于經營流量、充實保險板塊等方面,未有大的實質性進展。業內人士表示,京東進軍保險,無外乎兩種途徑,一是作為電商巨頭,復制阿里眾安模式,發力保險牌照;二是通過收購,買殼進軍保險。
但是,2016年以來保險業的監管監管趨嚴、牌照收緊,多次修訂《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對股東標準要求更加嚴格,還設立了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保險行業準入標準不斷提高。有分析認為,嚴監管可能是導致京東錯失窗口、多次折戟的原因。
對于此次增資,安聯財險對媒體回應稱,公告是按照要求進行披露,但最終還需要獲得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于京東在保險板塊未來的發力方向,從劉強東2017年的開年大會上的發言可見端倪,彼時,劉強東表示人壽保險和汽車保險都在京東的產品規劃中,并描述了京東在車險與健康險方面的應用場景,稱京東能夠做到信息及時互聯與精準定價。此外,其表示將利用農村市場資源,幫助保險公司有針對性的為涉農企業、農民開發新的農業險、意外險、養殖險等產品,把保險嵌入到整個農村金融產業鏈。
BATJ等巨頭搶灘保險業 京東趕超有待關注
京東進入保險業,可以說是成功搭上最后一班車了。因為現在對于準入的要求是越來越嚴格的了。而再次之前BAT已經成為巨頭,而京東想要趕超則任重而道遠。
在BATJ中,阿里保險業務布局從五年前開始就沒有停止過。
阿里:全方位縱深布局
從2013年成立中國第一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到參股信美相互人壽、國壽產險,再到獲保險代理牌照,以及在審批中的“阿里健康”,阿里巴巴已經為在保險業全方位布局打下基礎。
2013年,阿里巴巴、騰訊和中國平安聯手成立了眾安保險,拿到國內首張互聯網保險牌照。眾安保險上市后,螞蟻金服以16.04%占股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
螞蟻金服、天弘基金分別出資3億元和2.05億元,與其他發起人一道發起設立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拿下阿里系第二張保險牌照。
2016年7月,螞蟻金服以8.33億元增資入股大陸首家臺資財產保險公司——國泰產險,認購完成后,螞蟻金服以51%的持股比例穩坐控股股東之位。
螞蟻金服自身成立了保險事業部,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健康希望通過建立合資企業,參與互聯網健康保險。
2017年7月份螞蟻金服控股的杭州保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獲得保監會經營保險代理業務許可。這意味著螞蟻金服在問接擁有互聯網保險牌照和相互保險牌照后,再獲保險代理牌照,阿里系取得了合法的保險中介資質。
騰訊:與阿里你追我趕
騰訊方面,如今在保險業的布局和阿里呈你追我趕的局勢,目前已獲得財險、壽險和保險代理三張牌照。和阿里一樣,騰訊同樣借眾安保險拿下了國內首張互聯網保險牌照。
2015年7月,騰訊發起設立互聯網壽險公司——和泰人壽,騰訊全資子公司北京英克必成科技有限公司與中信集團子公司中信國安并列為最大單一股東。
2017年1月,和泰人壽獲得保監會的開業批復與保險公司法人許可證,5月已正式開業。
2017年初,騰訊還與高瓴資本等一起收購了英杰華人壽(香港),其中騰訊持股20%股份,高瓴資本持股40%。英杰華集團是英國最大、世界第五大保險集團,成立于1696年,總部設在倫敦。
2017年10月,由騰訊持股57.8%的微民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微民保險”)正式獲得了保監會批準。騰訊借此獲得一張寶貴的保險代理牌照。
2017年11月,騰訊控股的首家保險平臺微保上線,補齊了微信錢包九宮格中的最后一個空缺。
近日,中國再保險集團發布公告稱,將引進戰略投資者對大地保險進行增資,八名新人戰略投資者合計持股28.99%,上市公司四維圖新位列其中。騰訊通過四維圖新間接入股大地保險,進一步擴大了其保險業務版圖。
百度:低調布局保險業
和阿里騰訊相比,百度顯得低調很多。
2015年,百度與安聯保險、高領資本宣布聯合發起成立百安保險公司,對標“三馬”的互聯網第一險企——眾安保險。
2016年,百度與太平洋產險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發起設立新的互聯網保險公司。
2017年百度金融把黑龍江聯保龍江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納入“麾下”,拿下一張全國性保險中介牌照。
2018年,百度向工商局預核百度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獲通過。
近幾年,保險市場走熱,已成為各家互聯網巨頭搶灘的紅海,目前BAT已基本完成保險產業鏈布局。此外,蘇寧的蘇寧保險銷售有限公司在2016年獲批;今年2月,美團旗下的重慶金誠互諾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獲批,美團拿下保險中介牌照。
擬獲取保險牌照的京東,能否迎頭趕上,還有待觀察。互聯網巨頭保險大戰,似乎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