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勝明



發展普惠金融,目的是要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也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需要。普惠金融從理論到實踐,需要不斷深化,針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
存在主要問題
(一)金融體系需完善。參與普惠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數量小、能力弱,與普惠金融業務量大、收益小不相適應。一是政策性銀行金融業務和普惠金融業務雖有交叉,但是是否適合做普惠金融業務要具體分析;大型金融機構資金實力強,設立了普惠機構,專業化經營機構基本成型,但基層網點較少,很難真正參與普惠金融業務。二是農信社(農合行、農商行)在鄉鎮的網點雖然較多,但存貸比受控較嚴,又有自身效益的約束,可貸資金有限,供不應求。三是城市商業銀行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小企業,但多數地區城商行實力并不是很強,這客觀上也成為制約普惠金融業務的一個不利因素。
(二)產品服務需創新。一是普惠金融服務對象分為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它們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共同點在于以合理的成本獲得開戶、存款、支付、信貸、保險等金融服務。二是金融機構現有信貸產品不適合草根金融特點。普惠金融服務對象為弱勢群體,多數小微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指標不理想、抵押品有限,存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低收入群體資產有限,償還能力差,貸款發生風險可能性大。所以更希望金融機構針對普惠金融對象的特點量體裁衣,設計出無抵押、無擔保信用貸款品種,在保證貸款安全性的前提下達到保本微利。三是為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快捷、高效、低收益的金融服務。
(三)財稅政策需要支持。一是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是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協調財政資金直接向目標群體或中小金融機構提供信貸支持、貼息補助和獎勵,并通過稅收政策間接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相關產品。二是金融機構是自負盈虧的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經營目標,所以金融機構更加關注安全性和盈利性,而普惠金融發展對象是弱勢群體,高風險、高成本、低收益,所以金融機構不愿意開展這些業務,更需要財政和稅務部門出臺優惠政策,以激勵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提供服務積極性。
(四)信用體系要適應。構建信用體系是我國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農村地區的征信體系不健全,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主體,有的村鎮銀行仍未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統。具體看,在接入征信系統的工作流程、數據質量管理、異議處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障礙。二是部分城市低收入人群或農戶對信用貸款認識不足,認為小額貼息貸款是政府無償救助款,甚至一些人信用觀念淡薄,貸款到手后能拖就拖、心存觀望的心理。由于貧困人口的流動性大等原因,貸后管理較為困難,對不守信的客戶很難形成有效制約。
對策建議
(一)完善組織功能定位,構建新型組織框架。一是強化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功能定位,加大對農業開發和水利、貧困地區公路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力度。繼續完善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提升“三農”金融服務水平。提高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聯社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的能力。二是鼓勵全國性商業銀行和城商行建立普惠金融部門,提升服務小微企業及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能力。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銀行以批發資金轉貸形式與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合作,降低小微企業貸款成本。三是加快在縣(市、旗)集約化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步伐,重點布局中西部和老少邊窮地區、糧食主產區、小微企業聚集地區。四是大力發展一批以政府出資為主的融資擔保機構或基金,推進建立重點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的省級再擔保機構,研究論證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
(二)加快產品服務創新,推出特色產品服務。一是推廣創新針對小微企業、高校畢業生、農戶、特殊群體以及精準扶貧對象的小額貸款。加大對小微企業批發式融資模式的推廣,將批發式、標準化金融產品拓展至就業、教育、扶貧開發等領域。二是鼓勵銀行創新符合普惠金融特點的抵押擔保方式和融資工具。制定專門普惠金融信貸計劃,細化盡職免責辦法,探索小微企業中長期固定資產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施抵押貸款和扶貧等金融產品創新。三是借助技術創新,發揮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高科技手段在普惠金融服務中的作用。支持商業銀行與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等開展深層次合作,通過新技術手段增強支付結算、資金融通等服務功能。四是引導有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無障礙銀行服務網點,完善電子服務渠道,為殘疾人和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提供無障礙金融服務。
(三)加大財稅扶持力度,降低普惠金融成本。一是立足公共財政職能,完善、用好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重點針對普惠金融服務市場失靈的領域,遵循保基本、有重點、可持續的原則,對普惠金融相關業務或機構給予適度支持。二是優化扶貧貼息貸款流程,支持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發放扶貧貼息貸款,落實小微企業和“三農”貸款的相關稅收扶持政策。三是推動落實支持農民合作社和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稅務部門可以對辦理普惠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根據業務量大小給予稅收優惠或稅收減免,最大限度降低辦理普惠金融業務經營成本。四是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多渠道籌集資金,設立普惠金融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或擔保基金,建立健全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降低貧困地區金融機構經營成本。
(四)執行差異監管政策,適度放寬政策要求。一是以正向激勵為導向,從業務和機構兩方面采取差異化監管政策,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將信貸資源更多投向小微企業、“三農”、特殊群體等普惠金融薄弱群體和領域。二是進一步研究加強對小微企業和“三農”貸款服務、考核和核銷方式的創新。對致力于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機構及其相關業務,適當放寬存貸比監管標準,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和核銷效率,調整風險權重系數,使其適用優惠的資本管理要求。三是降低參與普惠金融業務的準入門檻,鼓勵更多的非正規金融和民間資金通過合法合規的渠道參與普惠金融服務。
(五)加快信用體系建設,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一是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良好信用環境,使金融生態逐漸改善。二是加快建立多層級的小微企業和農民信用檔案平臺,實現企業主個人、農戶家庭等多維度信用數據可應用。擴充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接入機構,降低普惠金融服務對象征信成本。積極培育從事小微企業和農民征信業務的征信機構,構建多元化信用信息收集渠道。三是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參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信用鄉鎮建設和評定上的主導作用。四是出臺信用村(鎮)和信用戶評定標準和工作規范,將評定結果納入農戶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提升評價結果正向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