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我國目前的信用保險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過程中,但同大多數險種一樣,我國的信用保險還處于不成熟階段。不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信用保險將會更加成熟起來。可以想象,在外資開辟國內市場這一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中國的保險業必健全起來。同樣,看似如火如荼的小微金融在未來很有可能遭到來自各方競爭對手的沖擊,規范化必然是未來發展的應有之義。
信用體系建設重要性
相比于外資,本土企業更適合做普惠金融。普惠金融這一概念由聯合國于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其重點服務對象。不過,普惠金融企業也許并不愿意為上述相當一部分人群提供服務。
普惠金融所服務的對象需要滿足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這些人能夠在用錢之后及時還錢。也正因為如此,所謂的普惠金融無法成為真正的普惠金融。雖然其名稱中帶有“普惠”二字,但普惠金融并不是真正的“普惠”。普惠金融是一種金融產品而非慈善的產物,推出普惠金融的企業首先是為了通過普惠金融獲得更多的利益,其次是可以通過普惠金融獲得更多的個人大數據,再者是為了讓自身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普惠金融尤其是針對個人消費者的普惠金融,必須要區分其服務對象,簡單來說叫作“救急不救窮”。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企業愿意救急,因為“急”可能是暫時沒有錢,所以不得不到處找人借錢去做某些事情,待事情結束或某時間點到了,借款能夠很輕松地連本金加利息還給貸款人。但如果將錢借給長期都會沒錢的“窮”,即便用再強硬的合法手段要求對方還錢也沒辦法從對方那里要回錢,因為對方是真的沒錢。當然,也并非所有的“急”都是要去救的,只有屬于普惠金融公司的人群才有可能在自己處于“危機”關頭時,向普惠金融公司尋求幫助。
與以往的線下金融不同,普惠金融更多地和線上相關。在線上判斷借款申請人是否具備還款能力自然不能用以往費時費力高成本的老辦法,大家耳熟能詳的征信、大數據就是線上判斷申請人是否具備還款能力的重要方式,其是通過收集的數據判斷申請人的信用是否過關、額度能批多少。
普惠金融的發展不可缺少信用體系,至少到目前為止,其都是大多數普惠金融企業對借款申請人進行合格判斷的唯一手段。對于金融行業而言,不良率一直都是發展的痛點問題,因此控制不良率、控制風險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拉黑”,即有的借款申請人不符合金融機構的要求門檻就拒絕其申請,以防借出去的資金再也收不回來了。申請人是否符合要求,我們無法看到未來,所以只能通過以往的記錄來進行判斷。
普惠金融亟須創新求變
在信用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大數據可以發揮出重要作用。通過大量數據的收集整理,計算機可以分析出人們的信用情況來,這些數據不限于人們日常的繳費、花銷,還包括所進出的場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常瀏覽的網站、經常進行社交的人群等等,以此來判斷被分析人的信用情況、日常喜好等,這種信息的整理對判斷其信用有著更大的意義。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言,可以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對每一位客戶做到“知根知底”,通過已獲得的信息為人們“定制”符合其標準的精準金融服務。
在現階段這一數字經濟時代,日益成熟的大數據不斷使個人信用顯得變為清晰透徹,但數據并不是萬能的,個人信用不符合標準并不意味這個人不可靠。譬如,有的人從未出現過欠費不繳的情況,但因為從未使用過信用卡或是從未使用過某APP,相對應的信用評估、等級就會不高,想通過信用獲得貸款便成為了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這便是普惠金融當前推進的困難點之一,根源在于我國普惠金融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
迄今為止,我國尚未建立統一、系統化的征信平臺,雖然在老百姓眼中互聯網信息是暢通無阻,但實際上各平臺還在“堅守”自己所獲得的信息,并沒有實現共享。例如、銀行、公安、稅務、工商、水電部門之間只是共享了基礎性數據,而對居民的整體信息則是各自為戰,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手續流程麻煩而不愿意相互配合,二是我國尚沒有建立國家級別的信息共享機制,同時現有的金融制度又跟不上普惠金融的需求,所以導致普惠金融無法在市場中有效深入。
這就需要從多方尋找普惠金融的出路,以便使“普惠”這個詞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普惠”,尤其是在國家支持發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需要多方面相互配合、協調、溝通。譬如,對普惠金融這類企業而言,他們最擔心的是借款人在合同期限內無法按照約定還錢,如果有人或者有機構可以保證借款人能夠還錢,且在借款人沒有及時還錢的時候代替其償還,那么普惠金融企業的憂慮自然就會小很多。而通過保險業務,就可以將普惠金融企業的這種風險降到最低,即個人貸款信用保證保險——貸款方針對貸款所投的保險,在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時由保險公司償付,然后再由保險公司向借款方追償。
此外,筆者認為,現階段的普惠金融并沒有真正做到實質性的創新,從已有的多種打著普惠金融旗號的產品來看,所辦理的業務基本上還是以“投入”和“貸款”為主,層次較為簡單,并沒有特別明顯的差異化服務,缺乏中間業務新品種,以及新領域的拓展。而且,為數不少的普惠金融企業還是按照一般傳統金融機構的模式來進行普惠金融的操作,即層層流程遞交、人工核驗審批、線下審查操作,拖延了審批時間、增加了審批成本。我們要知道,普惠金融的需求是“短平快”,否則便與線下小貸企業沒有太多差別了。
這也就要求傳統金融機構在發展普惠金融的過程中,在堅守金融體系、金融制度、金融風險的前提條件下創新思維,緩解籌資難和籌資慢的困局。也只有通過創新,普惠金融才能真正往普惠方向前行,實現差異化,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垂直、細分市場,將金融服務資源覆蓋、延伸到城鄉社區、偏遠鄉鎮和小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