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牧人

2017年,處于強監管下的保險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產險也好,壽險也罷,無不時刻迎接著高標準的考驗。在這種情況下,使得傳統壽險、產險牌照獲取難度大幅提升。同時,在堅持保險姓保、監管姓監的根本之路上,注定銀保渠道無法持續、中小險企自建渠道成本較高的情況下,最終促使保險中介牌照的獲取成為了資本切入保險業新入口。
保險牌照一照難求
2017年保監會明顯收緊了保險牌照的發放。從獲批的數量來看,哉至目前,包括剛剛獲批的三峽人壽在內,僅15家險企獲批開業,其中近半數是在近期批復的。在籌建批復方面,也只有北京人壽、海保人壽、國富人壽、國寶人壽、融盛財險5家保險機構的籌建申請得到核準。而在2016年,獲批籌建的機構數量達到20家。此外,被保監會明確拒絕保險牌照申請的公司也多起來了。從拒絕理由來看,涉及股東或擬任高管資質不符合相關規定要求、經營定位不明確、缺乏創新元素等。去年保險牌照最火爆的時候曾出現了幾百家排隊申請的情況,今年此景不再,甚至有多家公司主動放棄了申請,不少社會資本紛紛退出。監管對牌照審批的審慎態度,讓保險公司批籌幾乎進入“停滯期”。
科技競爭促成爭奪
2017年7月11日,保監會下發了《關于整治機動車輛保險市場亂象的通知》。按照規定,部分不具備保險中介資質的第三方網絡平臺遭遇營業資質危機,被禁止在其網頁上開展保費試算、報價比價、業務推介、資金支付等保險銷售活動,僅能提供網頁鏈接服務。在嚴監管的趨勢下,互聯網金融的違規成本將越來越高。因此,互聯網公司對于“持牌”成為正規軍的意愿愈發強烈。對于當前中介牌照“吃香”的現象,大童保險服務董事長兼總裁蔣銘分析了近年來保險中介崛起的六大要素。他認為,導致保險中介市場的飛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與監管政策、中介合作保險公司增長不無關系。大量資本和優秀人才的涌入,移動互聯技術的大規模運用以及標桿性中介快速崛起的示范效應都起到了推動作用。他預測,隨著互聯網巨頭的涌入,2018年,中介市場的競爭將會持續加劇,而保險科技將是未來競爭的重點。
互聯網巨頭爭牌照
長期以來,中介渠道一直是中國保險市場最重要的保費來源之一,近年來也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未來依然將保持這樣的態勢。互聯網巨頭資本爭搶保險牌照也成為保險牌照江湖微妙變化的一個亮點。2017年10月,騰訊控股持股57.8%的微民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獲批設立,百度金融也收購黑龍江聯保龍江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11月,微保與泰康在線聯合推出首款產品“微醫保·醫療險”。互聯網巨頭的介入有利于保險中介的轉型升級,這也印證了保險中介監管的思路,借助保險科技不斷創新,提升專業化的保險水平。BAT入局將對傳統中介市場有擠出效應,保險網銷平臺或迎來重新洗牌。從另一個角度看,說明中介市場的潛力巨大,才能引來資本的關注和覬覦。目前來看,我國保險中介市場加快對外開放,促進保險領域產銷分離,帶動保險行業走精細化、集約化發展道路,其發展前景非常可觀。第三方機構預測,到2018年,整個行業的新單規模保費將突破150億元。巨大的增長空間自然引來資本的關注。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保監會批復的21家保險中介公司中,除去BAT,還出現了其他互聯網巨頭的身影,比如,北京大樹保險經紀。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股東為拉卡拉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系聯想集團控股企業。
需求旺盛前景可觀
中央財經大學發布的《2017年中國保險行業及中介模式發展分析報告》顯示,保險中介渠道保費收入逐年提高,其保費收入占全國總保費收入的比重穩定在7%左右。其中,保險代理機構是保險專業中介渠道中比重最高的部分,占專業中介渠道保費收入的50%,占全國總保費收入的4%至5%左右。此前安永在發布的《未來的保險代理人》調研報告中顯示:“客戶直銷和數字化業務模式的威脅推動保險代理人尋求使用數字化和社交銷售工具。未來保險代理人期望保險公司提供簡單的客戶和代理人體驗,通過創新、定制化的產品滿足市場及客戶需求,減少電話溝通、單證服務,從而將價值體現在銷售驅動。同時,未來保險代理人還希望通過新的銷售模型將業務從傳統模式延伸到以客戶體驗為主的定制化產品和服務。
牌照價值水漲船高
隨著保險需求的日益旺盛,保險中介機構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保險中介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保險中介機構正在發生著量、質齊升的變化。其發展前景非常可觀。據預測,專業保險代理和經紀機構有望迎來黃金增長期,預計在未來5年至10年整體保費復合增速為16%,而相比之下,專業保險中介收入的復合增速將達23%。而今年上半年,我國保險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3140.15億元,同比增長23.00%。其中,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實現業務收入84.36億元,全國保險公司通過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實現保費收入694.22億元。今年保險業的牌照發放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保險中介牌照獲批數量穩步增長,已有30家保險中介公司成立,包括10家保險代理公司、17家保險經紀公司,以及3家保險公估公司。牌照的批復比去年少了很多,短期內很難再有批等,拿不到保險牌照的資本轉而盯上了保險中介牌照。
于是,保險中介牌照瞬間成為了資本青睞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