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 陳若平

2017年,P2P行業都在忙啥?
從重要性、關注度等方面綜合考慮,在筆者看來,2017年P2P行業的發展主要圍繞以下五點展開:
行業整改延期。合規整改仍是年度主線
2017年6月,央行等1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整改須在2018年6月底完成,變相承認了整改延期。事實上,按照《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相關部署,僅為整改預留了4個月時間(2016年8—11月,之后便進入到督查評估及驗收階段),低估了相關問題整改的難度和復雜度。
以銀行存管的上線為例,便非4個月時間可以搞定,也成為大多數P2P平臺合規整改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4日,共有879家正常運營平臺宣布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含已完成資金存管系統對接并上線的平臺),約占同期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量的44.98%,其中有663家正常運營平臺與銀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并上線(含上線存管系統但未發存管標的平臺),占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量的33.93%。
整改延期本身對行業最大的影響在于污名化標簽難除和整改期間的“雙限”政策,站在投資者角度,行業整改一日未結束,行業風險便一日未清除,對行業的有色眼鏡也就摘不下來;而站在平臺角度看,只要仍在整改期,就會受到“雙限”政策限制,難以放手追求規模增長。
交易所產品下架。大標模式終結
2015年7月《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初步明晰了互聯網金融小額普惠的監管定位,2016年8月出臺的網貸行業《暫行辦法》進一步做了明確規定:
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的借款余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20萬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組織在同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的借款余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100萬元;同一自然人在不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借款總余額不超過人民幣100萬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組織在不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借款總余額不超過人民幣500萬元。
不過,由于行業整體處于整改階段,所以這一規定并未得到嚴格執行。與地方金交所、股交所合作的定期理財產品一度仍是主流模式。直至2017年6月30日,《關于對互聯網平臺與各類交易場所合作從事違法違規業務開展清理整頓的通知》(整治辦函[2017164號)出臺,明確要求各互聯網平臺在7月15日前,停止與各類交易所場所合作開展涉及違法違規業務的增量,并妥善化解存量,小額普惠的定位才真正落地。
下架金交所產品的影響是巨大的。64號文的出臺一度在業內掀起軒然大波,受傳言影響,陸金所出現了罕見的擠兌事件。而代表性平臺紅嶺創投則做出了逐步退出網貸行業的“沉痛”決定。以7月份為分界點,行業的成交規模、投資者人氣、資金凈流入等數據開始增長乏力甚至出現下降,行業開始進入到適應“小額普惠”定位的轉型期,至今仍然受其影響。
赴美上市潮起。爭搶機遇窗口
繼宜人貸2015年上市后,2017下半年以來,行業再掀上市潮,信而富、和信貸、拍拍貸等平臺相繼赴美國上市,一度成為輿論的熱點話題。
上市的好處自不必提,一方面可以擴大品牌效應,提升知名度,一定程度上緩解行業當前面臨的種種負面新聞;另一方面,打開了融資渠道,為后續發展奠定了資金基礎。
不過,輿論對于仍處于整改期的互金平臺上市潮,仍然提出了不少質疑,搶占時間窗口成為主流的解讀。在《關于互金平臺“搶跑”上市,這些都是典型的誤讀》一文中,也對此作了解讀。金融風險具有滯后性,隨著強監管的來臨,上市平臺面臨最大的難題便是如何保持IPO初期的高估值水平,之后,隨著現金貸新規落地,上市平臺紛紛破發,一言成讖:
問題是,國內的消費金融市場,會越來越規范,監管的強力介入也不可避免,當前的盈利模式可持續性存疑,規模增長空間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從而影響其估值模式。
若隨著監管的趨緊,有一天互聯網金融平臺也面臨與銀行業一樣的監管架構,其估值模式也必然要向傳統銀行靠攏。屆時,天價的估值怎么延續下去呢?所以,保住當前的高估值水平,對平臺而言是個極大的考驗。需要規模增長,更需要不斷地進行模式創新,確保自己能一直享受新興企業的估值紅利。只不過,這有點太難了。”
轉戰現金貸,遭遇行業整頓
2016年下半年,P2P平臺開始布局現金貸業務,額度偏小的現金貸剛好符合監管方向,而市場空間和利潤空間巨大,成為P2P行業轉型布局的一個重要方向。事實證明,現金貸是個很好的資產類型,不少平臺靠著現金貸成功實現扭虧為盈,IPO時估得一個好價格;行業借款人數也出現了快速增長,甚至超過了投資者人數。
不過,該來的總會來的。2017年12月1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下發《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在放貸資質、助貸模式、利率定價、杠桿率、收費模式(砍頭息)、催收、借貸群體(無收入來源群體)等多個方面,主流的現金貸業務模式都面臨違規和被取締的風險,平臺只要觸犯一條,便要涉及到合規整改。所以,新規之下,不受影響的平臺寥寥無幾,其中便包括從事現金貸業務的P2P平臺。
新規之后,現金貸的暴利模式結束,P2P行業不得不重新走上轉型之路。在小額普惠的框架下,除了現金貸,便是場景分期和小額供應鏈金融業務,這兩條路,都不好走。
發力金融科技,把握未來風口
金融科技是2017年當之無愧的熱點詞匯,我們看到了五大互聯網巨頭(BATJS)與五大行的強強聯合,也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全民風行。當然,P2P行業也不甘落后,金融科技幾乎成為所有“有點追求”的平臺的轉型關鍵詞。
單從幾家上市平臺來看,都不約而同地在公司年報或招股說明書中提到金融科技在公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表示未來將繼續在技術平臺、機器學習、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大投入,加強與第三方數據源的合作。打開未上市平臺的官網,金融科技一詞不會缺席。
金融智能化是大趨勢,P2P行業的智能化也是大勢所趨。在強監管限定的業務框架下,金融科技對業務流程的重塑或許會成為行業轉型突圍的關鍵布局。所以,雖然不少平臺的金融科技仍處于畫餅階段,但我仍然真心祝愿大家盡早在金融科技上有所建樹,為未來增添更多的確定性。
2018年,P2P行業走向何處?
回顧2017年,P2P行業仍未擺脫“坎坷”二字。展望2018年,“大分化”和“大突圍”或許會是兩個重要的關鍵詞。
所謂大分化,是從行業層面看,平臺之間將加速兩極分化。如上所述,TOP30平臺的成交占比在過去一年中提高了30個百分點。在2018年上半年,這一趨勢還會加速。至整改結束時,大量的尾部平臺會因為監管及經營原因不得不退出行業,平臺數量進一步萎縮的同時,強者恒強效應會凸顯。屆時,行業“污名”洗去,備案后大平臺或苦盡甘來。
所謂大突圍,則是對當前的頭部平臺而言,在享受“大分化”紅利之前仍有一戰。現金貸新政之后,杠桿率監管成為融資類金融業務的常態。這意味著資本制約下,互聯網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難以做大,資產驅動盈利的業務模式不再奏效,要想獲得高盈利,唯有走輕資產運營模式,靠交易量驅動盈利,而P2P無疑是最靠譜的交易量驅動盈利的模式之一。
所以,新的巨頭已然跨界而來,屆時,當前的這些頭部平臺,還能否繼續保持“頭部”地位呢?還大有看頭。
總之,在P2P行業,2018,應該會是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