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全

連綿不絕的“人才爭奪戰”,是中國發展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必然趨勢,反映了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下對城市發展競爭的焦慮和緊迫。
“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外國專家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了聚集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人力資源儲備是城市發展的關鍵,是新動能培育的創新本源。自去年武漢提出“5年內留住百萬大學生”的口號后,許多新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紛紛跟進。放眼全國,武漢、南京、鄭州等20多個城市接連出臺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連綿不絕的“人才爭奪戰”,是中國發展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必然趨勢,反映了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下對城市發展競爭的焦慮和緊迫。如何率先打贏新動能培育的人才爭奪戰,正在成為當下城市競爭的新領域、新重點。
人才爭奪戰背后是城市競位發展的焦慮
城市間競爭的致勝關鍵在于人才。回顧過往、環顧全球,人才的競爭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競爭是國家間、城市間競爭白熱化的新形態、新形式。人才戰爭改變了世界格局。世界中心從歐洲轉移到北美的背后,是羅斯福發起的“特殊戰爭”——人才戰爭。二戰時,美國攻入德國,把優秀的科學家請回美國,并勸服他們加入美國籍,為美國工作。這場特殊的人才戰爭過后,美國成功地集聚了全世界最多的頂尖人才。發達國家的最新實踐也表明,以人才為核心的人才創業、產業創新已經成為經濟崛起和發展復蘇的關鍵環節。
人才引致下的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抓手,是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的關鍵之舉。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下的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高質量的人才供給是原動力、是關鍵點,是決定性因素。一方面大量年輕的高學歷人才進入,既能優化城市的人口結構、延緩城市老齡化,又能增強城市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城市之間進位競爭的壓力愈加突出,不管是國家中心城市之爭、GDP過萬億的城市先后之爭,還是以畝產論英雄的發展效率之爭、質量之爭,本質都是經濟增長點的動力來源之爭、動力轉換接續之爭。此外,從省市新舊動能創新轉換的具體實踐看,當下經濟發展正處于投資+出口向消費主導轉型的需求端動力轉換、處于三產替代二產成為主導驅動產業動力轉換的新時期,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政策消化的“三期疊加”亟需創新引領和帶動新舊動能轉化。如果沒有成功實現新舊動能向人才、向創新的轉換,可能就會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居于不利位置,在自身發展優勢創造、發展動力轉換、實現城市引領、當好競爭核心上就會落于下風、甚至邊緣化。
“人才爭奪戰”背后也是人口結構壓力下的應對之舉
連綿不絕的“人才爭奪戰”,正顯示了我國已進入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階段。“人才爭奪戰”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口結構的壓力。南京市發布的《“十三五”人口發展規劃》指出,未來南京面臨的挑戰首先就是“人口結構壓力增加”與“人力資本面臨結構性短缺”,所以南京將積極推進以“寧聚計劃”為代表的人才吸引工作,加快外來人口引入速度,不斷增強對外地人才的虹吸效應。事實上,不僅南京,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存在相同的狀況: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在緩慢下降,但老年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卻雙雙攀升,人口撫養負擔日益加重,傳統的人口紅利已在逐漸消減。
而這次‘人才爭奪戰的發生,說明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已經開始向二線城市、新一線城市甚至是一線城市傳導。縱觀這場“人才爭奪戰”,北京、上海的人才引進政策有著較高的學歷薪資條件和精確的行業領域劃分,而一些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其人才引進政策門檻大大低于北京、上海,甚至許多地方對大學生實行零門檻落戶。以西安為例。根據規劃,2020年西安市域人口規模要達到1070.78萬人。現實情況是,從2011年到2015年,西安人口才增長了不到20萬人,平均每年不到4萬人。而在人才新政的影響下,今年前3個月共有23.1萬人落戶西安,接近2017年全年落戶人數的總和。作為我國大學生最多的城市,武漢一直苦于留不住人才,2015年、2016年人口凈遷移率均為負,人口吸引力較弱。2017年,武漢推出“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百萬校友資智回漢”計劃,在人才爭奪上持續發力。當年,武漢的人口凈遷移率一舉“扭虧為盈”,達到了19.78‰。
創新舉措,率先打贏人才爭奪戰
面對自身發展對人才支撐的巨大需求和“前有強敵、側有對手、后有追兵”人才競爭格局,必須更加重視人才在創新驅動戰略中的關鍵作用,應該充分認識到人才的大量儲備和增值是城市競爭力可持續提升的中心環節,必須從可持續競爭力持續提升的角度,實施城市人才安全戰略,將人才的安全從戰略層面予以高度重視。
科學把握黨管人才原則的核心關鍵,塑造有競爭力有創造力的人才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人才不僅僅是科技創新人才、大學畢業生。這次西海岸新區把工匠型人才納入引才范圍;上海提出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人才,包括大企業家、大藝術家等;北京則包括文化創意人才、體育人才、國際交往中心建設人才、金融人才等。范圍之廣,令人驚嘆。明確黨管人才的重點是要形成宏觀指導、具體放活的人才發展格局;抓大放小,將人才工作的去行政化管理作為深化黨管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將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和人才制度優先創新的“四個優先”戰略,作為黨管人才、黨重視人才的宏觀指導和整體支持體現。要既重視有所成就的人才,也關注具有潛能的人才,注重人才體制創新,形成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良好支持環境。注重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核心,堅持創新突破,構筑全球一流的創新體系,以平臺、以機制來聚人引人;注重以國家成果轉化區為引領,破解轉化難題,構筑全球一流的轉移轉化體系,以環境、以發展來留人用人。
要注重青年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展現優質的人才發展生態。針對青年科研人員,應該實行彈性考核制度,鼓勵其開展探索性創新;積極關注青年人才成長,針對青年人員科研資源還不太豐富的問題,力爭給有真才實學的青年人才提供穩定、連續的科研支持;積極打造平臺,鼓勵支持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只有讓人才充分享有實現自身價值的滿足感、貢獻社會的成就感,得到社會承認和尊重的榮譽感,使人才貢獻得到相應的物質回報和精神激勵,人才才能展現出自身的活力。推進人才工作考準評實,設置明確細致可量化的客觀指標,減少主觀評價,切實扭轉人才資助“唯學歷論”“唯海歸論”和“唯資歷論”的不合理人才政策和激勵機制,最大限度減少以新的不合理替代舊的不合理的不正常現象。掃除制度障礙,最大限度用好用活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建立有利于保護青年人才創新活力的管理體制和機制,結合實際推動人才工作不斷發展。
積極推進“試驗區”建設與人才政策績效定期評估。建立科學的人才引進政策評估體系。人才政策的實施效果,不能簡單以引進多少人才、補貼或資助多少貨幣經費創新創業資助等方面進行評價,需要從國家和地方為人才引進所進行的相關投入和人才創新創業的產出以及對國家人才競爭力提升的貢獻度等方面進行定量評估。此外,試驗區應該積極探索海外高層次人才“引的來”“留得住”“發展好”的鏈式發展路徑,創新“屬地政府建園區、企業投資辦平臺、條塊政策作支撐”的模式,提升集聚、利用全球優質人才要素的能力。
推進人才開放,靈活廣納天下英才。放大青島國際院士港等國際人才開放創新平臺功能,借鑒推廣其經驗,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堅持國際性、頂尖性、中堅性、市場性的引才原則,特別要大力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為追趕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