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陳柳利 林衛霞 萬誠 許錦泉 陳澤元 李冬梅 蔡方校 潘志清
【摘要】 目的:探討住院次數對精神分裂癥一級親屬心理狀況的影響。方法:將2017年4-12月湛江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100名一級親屬按照發作次數分為初次發作一級親屬組(n=50)和反復發作一級親屬組(n=50),比較兩組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分和疾病家庭負擔量表(FBS)評分。結果:反復發作一級親屬組焦慮、抑郁、強迫癥狀、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偏執、恐怖、敵對及精神病性評分及SCL-90總分、均分及陽性項目數均顯著高于初次發作一級親屬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反復發作一級親屬組家庭關系、家庭日常生活、家庭經濟負擔、家庭成員心理健康、家庭成員軀體健康、家庭休閑娛樂活動評分均顯著高于初次發作一級親屬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次數的增多會使一級親屬家庭負擔加重,心理健康水平降低。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 一級親屬; 住院次數; 心理狀況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n the number of hospitaliza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schizophrenia.Method:From April to December 2017,100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90 schizophrenic patients i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 were divided into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the first attack(n=50) and repeated first-degree relatives(n=50)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attacks.The score of symptom checklist(SCL-90) and family burden of disease(FB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scores of anxiety,depression,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somatization,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paranoia,terror,hostility and psychosis,total score of SCL-90,average score and number of positive items in repeated first-degree relativ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the first attack,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Family relationships,family daily life,family financial burden,family members mental health,family members physical health and family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scores in repeated first-degree relativ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the first attack,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hospitalization with schizophrenia aggravates the family burden of first-degree relatives and reduces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First-degree relatives; Number of hospitalization;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Zhanjiang 52401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15.024
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慢性精神疾病,是指個性的改變及行為、情感和思維的分裂,表現為精神活動不協調及脫離現實[1]。該類患者因出現認知功能損害且病情反復或加重惡化而預后較差,對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嚴重負擔。一級親屬是與患者存在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其因患者精神分裂遷延不愈而出現巨大的精神痛苦。既往研究指出,一級親屬均存在嚴重心理問題,以恐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為主要表現[2-4]。本研究探究住院次數對精神分裂癥一級親屬心理狀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12月湛江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100名一級親屬。納入標準:(1)年齡18~80歲,性別不限;(2)與患者存在血緣關系、婚姻關系、撫養關系,與患者一起生活≥3個月;(3)表達能力正常,意識清晰。排除標準:(1)近3個月內出現離異、喪偶等重大事件;(2)既往合并抑郁癥或焦慮癥;(3)存在慢性或重大疾病。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家屬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將上述一級家屬根據患者發作次數分為兩組,其中初次發作的精神病患者一級親屬50例,反復發作的精神病患者一級親屬50例。
1.2.2 評價方法 (1)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價癥狀,該量表包括90個項目,分為焦慮、抑郁、強迫癥狀、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偏執、恐怖、敵對及精神病性9個癥狀因子,采用5級評分,分值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具體評判標準如下:SCL-90任一因子得分>2分或總分>160分或陽性項目數>43分表明可能存在比較明顯的心理問題[5]。(2)采用Pai等編制的疾病家庭負擔量表(FBS),該量表包括家庭關系、家庭日常生活、家庭經濟負擔、家庭成員心理健康、家庭成員軀體健康、家庭休閑娛樂活動6個維度,共計24個項目,采用3級評分,1~3分分別表示無負擔、中度負擔、沉重負擔,分值越高表明負擔越重[6]。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一級親屬中男60例,女40例;年齡18~76歲,平均(46.8±12.5)歲;父母41例,子女20例,配偶23例,其他親屬16例;初中及以下78例,高中及以上22例;有工作者68例,無工作者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3-4](CCMD-3)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齡26~62歲,平均(43.5±8.2)歲;病程6~13年,平均(7.2±1.6)年;已婚58例,未婚32例。
2.2 初次發作一級親屬組與反復發作一級親屬組SCL-90評分比較 反復發作一級親屬組焦慮、抑郁、強迫癥狀、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偏執、恐怖、敵對及精神病性評分及SCL-90總分、均分及陽性項目數均顯著高于初次發作一級親屬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初次與反復發作一級親屬組FBS評分比較 反復發作一級親屬組家庭關系、家庭日常生活、家庭經濟負擔、家庭成員心理健康、家庭成員軀體健康、家庭休閑娛樂活動評分均顯著高于初次發作一級親屬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多見于青壯年,起病緩慢,表現為行為、情感及思維等方面的障礙[7]。其發病因素主要包括神經病理因素、社會心理因素、遺傳因素及腦結構變化因素等[8]。有研究指出,我國精神疾病患者已經超過1 600萬,其中患有精神分裂癥者高達780萬人[9]。由于目前臨床上尚無精神分裂癥的特效治療方法,加之現階段我國精神衛生管理工作相對滯后,使得精神分裂癥患者需被長期照顧。
作為與患者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一級親屬在照顧患者過程中扮演主要角色,但其在身體及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導致他們成為脆弱群體,需要予以密切關注,以使心理和生活狀態恢復正常[10-11]。已有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一級親屬海馬、丘腦、額葉均與對照存在差異,提示一級親屬多數存在嚴重心理問題,表現為恐懼、抑郁及焦慮等情緒[12-13]。與此同時,一級親屬可能存在個性缺陷,具有不同于健康人群一級親屬的遺傳基礎和易感素質,存在類似于患者的認知偏差、人格偏離等個性改變特征,對于患者再次發病住院,社會功能降低,一級親屬對患者治愈的信心逐漸喪失,產生無助感,心理健康狀況由此降低。本研究對初次發作和反復發作一級親屬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分和疾病家庭負擔量表(FBS)評分進行比較分析,其中SCL-90評分是目前較為權威的心理癥狀自評量表,可充分反映焦慮、抑郁、強迫癥狀、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偏執、恐怖、敵對及精神病性9項癥狀的評分,被普遍用于評估各類人群心理狀況,信度和內容效度較好。FBS評分屬于一個綜合評價疾病家庭負擔的量表,包括家庭關系、家庭日常生活、家庭經濟負擔、家庭成員心理健康、家庭成員軀體健康、家庭休閑娛樂活動6個因子,是衡量因照顧患者而對家庭及成員負擔造成影響的重要指標,在國內外使用信度和效度均較高[14-15]。既往研究表明,中國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負擔高于西方國家,可能與中國家庭成員聯系緊密,在日常生活和情感中相互依賴程度高相關[16]。本研究結果顯示,反復發作一級親屬組SCL-90評分各因子、總分、均分及陽性項目數均顯著高于初次發作一級親屬組,表明反復發作一級親屬癥狀(焦慮、抑郁、強迫癥狀、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偏執、恐怖、敵對及精神病性)較初次發作一級親屬更為嚴重;另外,相比于初次發作一級親屬組,反復發作一級親屬組FBS評分各因子評分顯著升高(P<0.05)。證實了反復發作一級親屬心理狀況更差,生活負擔更重,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患者病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進一步加重家屬與患者之間的溝通障礙,使情感支持缺失,一級親屬因患者再次住院而處于嚴重應激狀態,表現為工作效率降低、睡眠障礙及軀體不適感等;(2)社會偏見和歧視等不良風氣使一級親屬心生自卑感,尤其是再次住院面臨的沉重經濟負擔,使一級親屬的心理狀況進一步變壞,擔負加重;(3)一級親屬對精神分裂癥的認識和理解不夠,患者再次住院家屬擔心日后是否能恢復正常,進而產生恐懼、焦慮、抑郁等情緒[17-19]。以往研究表明,良好的社會支持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及一級親屬意義重大[20]。由此看來,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次數的增多會加重一級親屬家庭負擔,心理健康水平隨之降低,加強對患者及親屬的社會支持以提供更好的康復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充分理解其因患者再次發病,住院次數增多而內心產生的痛苦感,協助他們提高對精神分裂癥的認識,降低對再次發病的恐懼感,同時指導一級家屬對家庭教育治療的掌握,正確、及時辨別復發征兆,降低再次發病率,使一級家屬在減少對患者病態行為歧視和不理解的同時協助患者樹立自愈信心,通過加強社會和家庭支持系統減少復發,避免再次住院,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而回歸正常生活。
參考文獻
[1]楊國文.家庭護理干預對農村社區精神分裂癥康復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7):1043-1045.
[2]范洪峰,居麗晶,胡新偉,等.精神分裂癥一級親屬照顧者抑郁狀況與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的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20):45-47.
[3]王文伶,林展,盧健寧.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心理狀況及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廣東醫學,2013,34(15):2405-2406.
[4] Grootens K P,van Veelen N M,Peuskens J,et al.Ziprasidone vs olanzapine in recent-onset schizophrenia and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results of an 8-week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chizophr Bull,2015,37(2):352.
[5]劉慧艷,李金金,劉秀蘭,等.采用SCL-90和孕婦臨床結構訪談法對不同孕期及產后婦女的心理變化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4):722-725.
[6]武曉云,喬昆,趙璇,等.108例肝硬化患者情緒、家庭負擔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J].四川精神衛生,2017,30(2):144-148.
[7]王惠麗.精神分裂癥患者一級親屬心理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8):1143-1145.
[8]張蘭蘭,閻浩,田霖,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未患病父母的腦皮層影像學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4,40(3):157-161.
[9]林勇,姚明榮,金衛東,等.齊拉西酮鞏固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體重指數、腰圍的變化[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10):1594-1595,1616.
[10]胡建平,冼懷柏,何汝冰,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心理應激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7,14(6):138-141.
[11]付雪梅,竹嬰,許云華,等.人性化護理管理措施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22):132-135.
[12]田霖,閻浩,趙強,等.精神分裂癥患者一級親屬的靜息態功能磁共振低頻振幅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4,47(3):137-141.
[13]李文華,王麗萍.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6):817-818.
[14]王姿歡,俞文蘭,沈壯,等.癥狀自評量表(SCL-90) 應用于中國職業女性心理測評的信效度評價[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17,30(4):247-250.
[15]魯迎春,何靜.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疾病負擔狀況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5,31(1):94-96.
[16] Gulseren L,Cam B,Karakoc B,et al.The perceived burden of care and its correlates in schizophrenia[J].Turk Psikiyatri Derg,2010,21(3):203-212.
[17]侯先芹,張素娟,侯文龍,等.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30):142-148.
[18]周志堅,劉鐵榜,楊洪,等.深圳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就診延誤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5,41(1):50-53.
[19]王長奇,馬文有,于振劍,等.精神分裂癥患者青少年子女心理韌性與應對方式、主觀生活質量的相關性[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4):349-351.
[20] Gutierrez-Maldonado J,Caqueo-Urizar A,Ferrer-Garcia M,
et al.Influenc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functioning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their caregiversfJ].Psicothema,2012,24(2):25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