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焱
(機械工業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蘇分公司, 江蘇 南京 210004)
當今城市工程建設中,存在著大量巖土邊坡工程問題。然而由于城市中的巖土工程項目中很少出現地質災害問題,致使部分巖土設計施工單位缺乏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的經驗,缺乏從整體地質環境進行研究的觀念,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單純按邊坡工程進行設計治理,而沒有考慮滑坡發生的可能性。因此當部分邊坡項目出現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時,原設計方案無法滿足治理工程要求。
項目位于合肥某公園景區東部,邊坡東側為市政道路路堤,西側為公園景觀湖,邊坡頂高程約為25.0~28.0m,坡腳高程約為13.5~14.5m,高差為10~13.5m,現狀邊坡坡角約30°,邊坡長度約為100.0m。坡腳有一道漿砌塊石擋土墻,景觀湖離坡腳擋土墻約7~10m,湖岸修砌有漿砌石護岸。
根據勘察報告,場地內地層巖土可分為 5個工程地質層,其地層主要設計參數如下表1:

表1 各巖土層主要巖土設計參數
2014年1 月,在坡腳擋土墻上發現有縱向裂縫出現;2014年4月中旬,連續暴雨過后,坡頂及坡體上多處出現裂縫,并有局部坡體垮塌,邊坡坡體向西側景觀湖滑移跡象明顯,有形成整體滑坡的趨勢。
坡體前緣漿砌石護岸多處發生斷裂和錯動破壞,裂縫3~6cm,并整體向湖中傾倒,變形嚴重,岸邊的樹木也隨之向湖面方向傾斜。坡腳擋土墻出現數條縱貫裂縫,寬度約 0.2~1cm,擋土墻中段向前鼓脹變形。邊坡后緣出現多條裂縫,裂縫長約5~25m,寬5~10cm,高差錯位約3~15cm,裂縫自2014年1月以來持續變形發展。坡體上多處樹木傾斜,并有部分樹木完全倒伏。
自2014年1月坡腳擋土墻出現裂縫以來,該邊坡持續發生蠕滑變形,特別是在長時間大規模降雨后,變形跡象尤為明顯,綜合判斷,該邊坡處于基本穩定~欠穩定狀態。
坡腳擋土墻和水邊的護岸修砌年代較早,依據現場實測資料,擋土墻墻高2.0~3.5m,頂寬0.8m,基礎埋深約0.5m;漿砌石護岸高度0.4~0.7m,寬約0.3~0.4m,基礎埋深約 0.3m。根據擋土墻各項尺寸參數及基礎埋深可以推測,設置該擋土墻時僅考慮了邊坡的土壓力。
按庫倫主動土壓力復核擋土墻,擋土墻抗滑移驗算安全系數取值為:Ks≥1.3;抗傾覆驗算安全系數取值為Kt≥1.5,計算結果見下表2:
從表中計算結果知,擋土墻結構滿足坡體主動土壓力要求,該擋土墻整體破壞較輕也驗證了上述復核結果。
現場出現的蠕動變形跡象說明該邊坡已經形成滑坡,根據勘察資料和現場調查情況分析:滑坡后緣位于市政道路西側的坡體頂部,高程約25.0~26.7m;滑坡前緣為景觀湖,剪出口位于景觀湖底,高程約 13.0m~13.7m;左緣以擋墻南端為界;右緣以擋墻北端為界。滑坡平面面積約3500m2,滑體厚度平均為7.0m,體積約2.1萬m3,屬小型土質滑坡。
該邊坡土體上部①-1層人工填土,填齡短,土體成分主要為黏性土,局部夾有磚塊、石頭等少量建筑垃圾,土體未經過壓實,結構松散,孔隙比較大,滲透系數較大,土體抗剪強度低;邊坡坡頂為市政道路,過往車輛振動可能在坡體局部形成微細裂隙,降雨從裂隙中入滲,導致地下水滲透力增加,并使得土體抗剪強度降低。在水土綜合作用下,最終在①-1層人工填土與下部①-2層多年素填土層、②粘土層和③強風化泥質砂巖層的交界面處形成滑動面。滑動面深度約 2~10m,原擋土墻基礎位于滑動面之上,擋土墻整體發生“坐船”現象,實際表現為擋土墻破壞情況相對較輕,而湖邊護岸的破壞情況更嚴重。(詳見圖1:工程地質縱剖面圖)

圖1 滑坡工程地質縱剖面
該邊坡目前處于蠕動變形階段,根據勘察資料和滑坡穩定性試算,滑帶形態為折線形,根據《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330-2013)附錄A.0.3規定,折線形滑動面的邊坡可采用傳遞系數法隱式解,滑坡穩定性和推力計算公式如下式:

式中: Pn—第n條塊單位寬度剩余下滑力(kN/m);
Pi—第i計算條塊與第i+1計算條塊單位寬度剩余下滑力(kN/m);當Pi<0(i Ti—第i計算條塊單位寬度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的下滑力(kN/m); Ri—第i計算條塊單位寬度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的抗滑力(kN/m); Ψi-1—第i-1計算條塊對第i計算條塊的傳遞系數; Gi—第i條塊單位寬度自重(kN/m); Ci—第i條塊內聚力(kPa); φi—第i條塊內摩擦角(°); Ui—第i條塊單位寬度總水壓力(kN/m); Fi—第i條塊邊坡穩定性系數; 根據規定,用折線形滑面計算滑坡推力時,應將上述公式中的 Fi替換為安全系數Fst,以此計算的Pn即為滑坡的推力。 根據邊坡現狀,該邊坡處于蠕動變形階段,目前監測在天然狀態下,滑坡處于欠穩定狀態,平常無明顯變化,但在久雨或暴雨時可能發生整體滑動。故此次穩定性評價計算工況共考慮天然自重工況和飽和自重工況,該區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增加天然自重加地震工況分析計算。計算剖面如下圖所示,計算成果見下表3: 表3 :滑坡推力計算成果 根據本邊坡工程的破壞后果、坡高、地質條件及周邊環境要求確定本邊坡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即重要性系數 γo=1.1。 綜合考慮地質、環境、坡高等諸方面因素,根據勘察報告及前述穩定性分析計算成果,該邊坡在天然工況下欠穩定,飽和工況下易失穩,因此,需對其采取支擋措施。且本邊坡滿足安全系數的剩余下滑力較大,故采用抗滑能力較強的抗滑樁進行支擋處理。 本著"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技術可行,方便施工"的原則,對本次發生滑坡的區段及存在安全隱患的部位進行治理,具體措施為:(1)在邊坡下部即原邊坡擋土墻處設置抗滑樁(人工挖孔灌注樁);(2)在邊坡坡頂設置截水溝。(詳見圖2:治理工程布置縱剖面圖) 圖2 治理工程布置縱剖面圖 按照飽和自重工況進行抗滑樁設計,抗滑樁的內力和位移計算采用彈性地基梁法,地基水平抗力系數采用“m法”,樁底支撐條件采用鉸接,采用理正巖土系列軟件進行計算。抗滑樁詳細結構參數見下表4: 表4 :抗滑樁結構參數表 在滑坡體后緣布置截排水溝,減少降雨入滲,以保證土體抗剪強度不降低,使久雨或暴雨時,水對滑坡體的影響降至最小。 根據實際坡面面積和合肥地區雨量計算,共設置 1條截水溝,截水溝總長114.0m,斷面呈矩形,凈斷面規格700mm×700mm=0.49m2,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筑。 該邊坡治理工程自2015年冬季施工完成,已經過兩個完整水文年的監測,效果良好。 (1)在該邊坡工程坡腳設置擋土墻時,未考慮到本邊坡產生滑坡的可能性,擋土墻的基礎埋深過淺,未能對滑坡起到支擋作用。 (2)對本工程按滑坡進行分析計算,設計了抗滑樁和截排水溝的治理措施,治理效果顯著。 (3)城市建設中的巖土工程不能單獨割裂開,一定要結合周圍整體地質環境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將所有可能的不穩定因素均考慮在內,使治理方案具備針對性和全面性。
4 滑坡治理工程設計


5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