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鄒孝聽
保中轉站的中央控制管理系統,另一臺是垃圾中轉現場的監控,他已經工作了近5個小時。第一個高峰期后,才得空跟記者聊聊工作。
“車次137次,重量498噸”,記者在星明街垃圾轉運中心控制室的大屏幕上,看到這樣一組數字,彼時的時間是上午9點40分。環衛指揮工人許春強坐在中控臺前,眼睛注視著眼前的兩臺電腦,一臺是環
許春強今年43歲,曾是外企技術員,兩年前來到這里從事環衛指揮調配。聽上去挺輕松的工作,實際并不那么簡單。這份工作要求凌晨4點準時上崗,許春強住在婁葑,他3點20起床,3點50到單位,這個時間段從東環快速路到現代大道一路暢通,家與單位的距離僅僅12分鐘,所以他的到崗時間非常固定。
當打開控制室的所有設備之后,凌晨4點,他會通知保安放崗。4點到5點半,將迎來第一個早高峰,時間久了,許春強對現場情況了如指掌,他說,“頭一批基本上會來23輛車,裝滿6罐容器,大概80噸垃圾,平均10分鐘會有一趟車進入?!?/p>
這一個半小時相當繁忙,外面的世界尚未蘇醒,這里卻燈火通明。直到早上6點左右,許春強才有喘息的機會,這時候他會吃點早飯,通常是油條、包子和豆漿,為了實時關注監控,他只能在桌子前吃。很快,又會迎來新的高峰。早上9點,他才有時間給自己跑上一杯綠茶。

講述者:許春強職業:環衛工人
記者在中央控制管理系統上看到,進入的垃圾車輛信息以及幾個像罐子一樣的圖案,許春強解釋道,“轉運站分為前端收集和后端轉運,前方大屏幕上顯示的就是這兩個區域的監控,目前我們共有6個泊位,視情況開放,通常如果有4輛車進入,就先開啟2個泊位,前端收集滿了輸送到后端進行壓實處理,再運到木瀆那邊的七子山垃圾填埋和焚燒廠。”
每一個泊位都有車牌號、載重、當前重量、額定重量、當前狀態等信息,采訪中途,只聽許春強用對講機說了句,“等一下,先把1號加滿?!痹瓉硎莵砹艘惠v載重4.6噸的車,進入了額定14噸的3號泊位,彼時的3號泊位已有11噸垃圾,容量達到70%以上,無法承載4.6噸的垃圾。而1號泊位尚有不少余地,因此,許春強指揮現場的泊位操作工引導車輛先將1號泊位加滿,再把剩余的垃圾倒入3號泊位。
不一會兒,他又說“把5號、6號溜槽放下來?!鳖愃七@樣的情況很多,許春強直言這份工作必須眼疾手快,精神高度集中,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他多次拿起對講機指揮現場。除了指揮調配,還要操作中央控制管理系統,泊位亮紅燈表示空罐狀態,綠燈表示無容器,紅燈和綠燈交替閃爍則意味著垃圾滿罐可拉走。他要同時在電腦上轉換現場信息,并且用筆做些記錄。
派位,有問題及時提醒,這份總指揮的工作責任重大。雖然“上二休二”,但從嚴冬到酷暑,黑夜到黎明,許春強難免會遇到節假日工作的時候。他清楚地記得有一年大年三十吃完團圓飯,一家人去重元寺燒香祈福,回家小憩了1個小時,便出發去上班了。孤星冷月,也許有些心酸,但肩上的責任驅使他前行。
他說,做這樣一份工作其實是為了女兒,高中三年很重要,“早四晚四”的工作模式能讓他有時間陪女兒,下班去接,周末送去補課,偶爾帶出去吃飯……當然,他的身邊有著同樣凌晨作業的群體,為了各自不同的生活追求,付出著。
去年剛上班就遇到暴雪,凌晨時分,全員出動,把轉運站內部道路全部清掃干凈,并且還將范圍擴大到蘇虹路。凌晨4點,準時放崗。這里承接著園區50%以上的生活垃圾中轉,無論出現何種突發情況,服務始終如一。許春強坦言被團隊精神感動了,他并不孤單。
出門上班的時候,小區門口的夜宵還沒收攤,早點也出來了。夏季的凌晨,采摘雞頭米的老農早早地就坐在公交車站等車了。被窩肯定舒服,但責任似乎更重要。許春強在中控室經常看到尾號786的垃圾車,那輛車也負責轉運他們小區的垃圾,回收垃圾的環衛工比他們起得還要早,工作都不易,他希望在不影響城市運行的情況下,能讓環衛工人稍晚一些上班,如果可以擁有一份免費的員工體檢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