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鄒孝聽
講述者:吳亞杰身份:保安
很多人對保安這個群體的認知僅局限于維護秩序,但如果遇見吳亞杰——玲瓏灣花園的保安,可能就發現現在專業的保安已不再是傳統看看門,維護維護秩序的群體,他們還會提供服務,尤其是夜間,你看不到的服務。
吳亞杰7年半前經朋友介紹來蘇州做保安,5個白班,5個夜班,12小時制兩班倒,這樣的工作模式已經持續了很久,雖然夜班對身體有些影響,但看見小區居民生活得平平安安,他便很欣慰。
1個小時的時間,他跟記者講述了晚上7點到早上7點的夜班經歷。白天不懂夜的黑,一起看看他們如何守護你一夜安睡。為了安全防范,以下用階段來表述。
晚上7點,吳亞杰準時上崗,針對下班后的第一個車流量高峰,他的主要工作是引導通行車輛停放,疏通主干道,維護業主和來訪人員的車輛秩序。待車流高峰過后,開始對負責區域的低層窗戶進行檢查,通過可視對講提醒業主及時關好窗戶。
待社區逐漸趨于安靜,吳亞杰要對小區周界圍墻的脈沖電網進行測試。所謂脈沖電網,就是我們在小區外面圍墻上能看見的標有“有電危險”的長得像鐵絲一樣的線。每天定時檢測,以便發現異常。
吳亞杰告訴記者,五根平行的線中但凡有兩根觸碰到一起,小區指揮中心就會接到報警,隨即會通知到巡邏崗,要求3分鐘之內必須趕到現場,在10米范圍內進行搜索,如未發現可疑人員,也需潛伏10分鐘,繼續觀察情況。
這個時段,社區商業街的商家基本上全部打烊了,小區業主也基本夜歸了,很少有外部車輛進入。吳亞杰的工作轉向車庫,查看是否有違停車輛,是否存在電瓶車亂充電現象,有沒有業主的車輛忘記拔鑰匙……將檢查出來的問題記錄到機動車異常登記表。
0點以后,進入后半夜,也是潛在安全隱患的高發期。在大多數居民熟睡的時候,吳亞杰和他的同事們帶著警棍、盾牌、防爆叉、手電等裝備,開著警用巡邏車對小區內外進行定時巡邏。外圍、主環、無人化小門、大廳門禁等無死角巡視是否出現可疑人員,如遇可疑車輛,也會上去詢問車主并記錄車牌號。11個區,一般兩人搭檔巡邏,中途班長組織一次大巡邏,數名保安一起出動。為了防止不法分子摸清巡邏規律,他們特別采取幾套不同的線路方案。
后半夜是最難熬的時段,但也能看到一些常人看不到的景象。吳亞杰夜班期間經常遇見凌晨一兩點回來的創業人員,對方每次都會跟他們聊會兒再回家;送牛奶的師傅會在凌晨兩三點過來;有位在鄰里中心賣菜的居民,每天凌晨三四點就會出門去南環農貿市場進貨;有時還會發現躺在地上睡覺的醉漢……黑夜雖然漫長,但作為孤獨的守護者,他必須要為大家共同的家園安全負責。
這時候,黑夜逐漸轉向晨曦,為了迎接新的忙碌的一天,吳亞杰要開始對主干道的路障進行清理,同時查視區域內的各個小崗亭,整理設置、設備。6點,社區的早餐點逐漸熱鬧起來,車流量進入早高峰,疏通車輛的任務又來了。忙忙碌碌直到7點換班,吳亞杰離崗吃點早飯,回家洗漱睡覺,等待下一個輪班。
有一回,早上下班前來了輛救護車,原來每天下午在小區跑步的居民突發疾病,吳亞杰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把急救人員帶到了居民家里。小區里很多居民都認得他,“小吳”雖然平凡,但社區的安全少不了他的兢兢業業。
寫在最后:采訪結束時,記者得知吳亞杰今年才30歲,也許是工作的特殊性,他看起來比同齡人老成很多。已婚的他,日常居住在公司宿舍,一個月只能和老婆見面四次左右。各自堅守在不同的崗位上,同樣為了生存,也為了肩上的那份責任。為這個平凡的職業,平凡的崗位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