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龍
如今,入住養老院養老、簽訂遺贈扶養協議養老都已不再是新鮮事兒,而且這種養老趨勢大有增多之勢,與此相伴而生,新型養老糾紛也與日俱增。
理應分擔護理賬
案例:84歲高齡的張大媽,丈夫早逝,雖有3個兒子,可與兒媳婦不睦,但都不愿意與其共同生活,張大媽一直獨居單過。其逝去的丈夫是國家干部,她本人每月有撫恤金500元,3個兒子每人每月交贍養費一百元。由于生活逐漸不能自理,最近張大媽要求上敬老院,敬老院每月收費1500元,包吃包住包護理。
為此,她要每個兒子每月多出200元贍養費。三個兒子認識不一,有的不同意她進敬老院,不同意分擔她進敬老院的費用,認為自己收入不多,供養孩子支出很大,再增多贍養費用,有困難。張大媽將他們告到法院,子女要撫養,父母要贍養,二者不能偏廢。經調解,3個兒子尊重老人的意見,同意分擔老人的相關費用。
說法:老人進養老院,子女有義務支付相關費用。《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無勞動能力的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四條也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老年人的養老方式應當由老年人自主選擇,生活不能自理的張老太選擇進養老院養老并無不妥,應予以尊重,合理分擔費用屬子女應盡的贍養義務,合情合理應該支持。
遺贈反悔要退錢
案例:孤身一人的柳大媽獨生兒子病逝以后,本準備住進養老院,可兒媳跟她說,還是住在家里舒心、踏實。隨后,她與兒媳簽訂了遺贈扶養協議,由兒媳婦負責她的生養死葬,她賣房的三十萬元錢,由兒媳保管,她死后歸兒媳所有。
沒想到兒媳婦拿到錢后,逐漸對她冷淡起來,尤其是近些年柳大媽年老多病,不能做家務,兒媳對她更加冷淡。不僅經常給她吃剩飯,對她的生病也不管不問,有時發生爭吵甚至動口辱罵她,動手推搡她。鑒于兒媳不盡扶養義務,柳大媽向法院提出了與兒媳解除遺贈扶養協議的請求。法院經審理,支持了她的訴求。
說法:遺贈扶養協議,是遺贈人與扶養人簽訂的、由扶養人承擔遺贈人生養死葬的義務,遺贈人將自己財產的一部分或全部于其死后轉移給扶養人所有的協議。就此《繼承法》在三十一條中規定:公民可與扶養人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按照協議,扶養人承擔該公民的生養死葬義務,享有接受遺贈的權利。協議一經簽訂雙方應自覺履行,一方無故不履行協議,另一方可以要求解除。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進一步明確:扶養人或集體組織與公民訂有扶養協議,扶養人或集體組織無正當理由不履行,致協議解除的,不能享有受遺贈的權利,其支付的供養費用一般不予補償;遺贈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致協議解除的,則應償還扶養人或集體組織已支付的供養費用。
精神贍養不能忘
案例:71歲的劉大伯,有一子一女,由于不想給子女添麻煩,去年他身體健康欠佳后住進養老院。可令他想不到的是,自從他入院將近1年了,子女愣是從未來看望過他,只有一回,他的孫子假期的時候偶爾來過一次。前段時間,他在室內活動時,因地滑被雜物拌倒骨折。其后,院方與其子女聯系,其子女仍然沒有來看望他。他們認為入院費錢交了,有人看護、有人擔責。工作忙,去不去也是那么回事。劉大伯傷心之余,遂打算將子女告上法庭。
說法:最高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規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經營等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養老院未盡合理限度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老人損害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但養老院畢竟是養老院,子女不能把老人送進養老院而撒手不管。為了防止事故發生,子女送老人進院時應與養老院簽訂書面協議,明確約定養老院的看護義務。老人入院后子女應經常去看望予以精神慰藉,與老人和養老院做好溝通,發現安全隱患及時消除。就此《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八條也有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赐蛘邌柡蚶夏耆恕S萌藛挝粦敯凑諊矣嘘P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
大多數老人都有自主權決定在哪里養老,可是有一些老年人養老觀念以在家養老為主,普遍缺乏養老規劃,養老意識不強。因此到了年老之后容易因此與子女產生矛盾,受到子女意見的干涉,在養老這件事上是由子女做主。建議老年人提前與家人子女溝通養老規劃,包括費用的承擔比例等等。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