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之
中國銀保監會會同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近日聯合印發了《關于規范民間借貸行為維護經濟金融秩序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有關人士表示,四部委重拳整治民間借貸的舉措有著較強的現實針對性,指向明確,切中時弊。
打擊目標劍指暴力催收
近年來,民間借貸發展迅速,但由此滋生的諸多亂象與陷阱,不僅干擾正常的金融市場秩序,亦對不少當事人造成傷害,甚至對社會的穩定帶來一定隱患。比如近年來隨著民間借貸迅速發展,以暴力催收為主要表現特征的非法活動愈演愈烈,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和社會秩序,妨礙了正常金融活動的健康發展。“我們在實踐中發現,一些民間借貸中介機構將不良資產處置外包給‘催收公司,而這些催收公司對員工的激勵機制是直接將追回資金總額與工資掛鉤,‘業績為王,因此,反向激勵了這些員工無所不用其極,有些采取變相非法拘禁(含部分圍堵尾隨),有些騷擾親友,不擇手段,最終引發社會事件,引起全社會重視。”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肖颯表示,結合在近日的“掃黑除惡”專項行動中,部分催收公司野蠻催收,形成團伙組織,稱霸一方,壟斷某一行業,甚至尋找“保護傘”。《通知》指出,今后將依法嚴厲打擊以下非法金融活動:利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等非法集資資金發放民間貸款;以故意傷害、非法拘禁、侮辱、恐嚇、威脅、騷擾等非法手段催收貸款;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再高利轉貸;面向在校學生非法發放貸款,發放無指定用途貸款,或以提供服務、銷售商品為名,實際收取高額利息(費用)變相發放貸款行為。
同時,嚴禁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作為主要成員或實際控制人,開展有組織的民間借貸。據有關人士介紹,“高利轉貸”源自《刑法》第175條,以轉貸牟利為目的,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高利轉貸他人,違法所得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最高刑期七年。被追訴條件之一是高利轉貸違法所得在10萬元以上;未達到10萬元標準,但2年內因高利轉貸受過行政處罰2次以上,又高利轉貸的,也符合被追訴條件。
實際上,高利轉貸的“高利”并非《民間借貸司法解釋》里的24%、36%,而是只要比從金融機構貸款利率高,有牟利行為,就涉嫌高利轉貸,因為這個罪名保護的是國家對金融管理秩序的維護,并非一般集資詐騙案件里投資人的財產權等。基于此,《通知》同時指出,民間借貸活動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遵循自愿互助、誠實信用的原則。民間借貸中,出借人的資金必須是其合法收入的自有資金,禁止吸收或變相吸收他人資金用于借貸。
打擊“校園貸”成為重點
《通知》指出:將嚴厲打擊面向在校學生非法發放貸款,發放無指定用途貸款,或以提供服務、銷售商品為名,實際收取高額利息(費用)變相發放貸款的行為。近年來,最令社會關注的當屬近幾年風靡高校的“校園貸”。長期來,非正規甚至非法的校園貸屢禁不止,而且放貸主體打“擦邊球”。一些機構和個人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各種小額貸款牟取暴利。
某些貸款者抓住學生社會閱歷少、風險意識低等弱點,僅憑身份證、學生證等即給予貸款。雖然貸款數額不大,但其復利驚人。幾千元的貸款,短短幾月就滾成幾萬乃至幾十萬元。許多不明就里的大學生掉入陷阱無法自拔,有的女生甚至被逼拍裸照,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有的由此誤入歧途。其中,利用“套路貸”等手段實施犯罪的活動尤為猖獗。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黑惡勢力改頭換面,以包裝后的形式粉墨登場。“校園貸”曾讓原本平靜的校園烏煙瘴氣,在多部門高壓治理下雖趨于沉寂,但其改頭換面之后死灰復燃,令一些高校在校生陷入了“套路貸”騙局。
近日,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檢察院批捕了一件以在校大學生為作案對象的“校園貸”“套路貸”案件,共批準逮捕犯罪嫌疑人11人。 該案系一名被害人因想購買一臺筆記本電腦,通過同學找到貸款公司借錢,自2015年起,從最初借貸的1.3萬元逐步累積到欠款100余萬元,翻了將近100倍。顯然,民間借貸的諸種亂象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時候。四部委的通知可說是為民間借貸劃界,明確不可為之的紅線。
惟重拳出擊才能有效遏制
至于通過非法集資和打著銀行旗號從事高利貸者,更是影響面廣,造成許多家庭的悲劇。如有些非法集資打著高回報的旗號,通過親朋間的“殺熟”,擊鼓傳花,滾雪球似地編織起龐大的“利益同盟”,然而一旦資金鏈斷掉,所謂的優厚回報就化為烏有。一些由銀行金融機構的人發起組織的民間借貸更是離譜,其傍著金融機構的品牌,吃里扒外、中飽私囊,一旦事情敗露,風險卻全部拋給銀行。
為此有關專家強調,對民間借貸市場關鍵還是要標本兼治。民間借貸的迅速發展及個中亂象,既標示著正規金融借貸的種種不足與空白,也與缺乏一部系統的民間借貸法不無關系。在此市場中,哪些合法,哪些不合法,并無系統明確的界定。約束借貸雙方行為的規則分散于諸如《合同法》等法規條文中,既不系統,更難言覆蓋。因此,規范民間借貸市場,除了強化監管外,加快行業立法也迫在眉睫。
可以看得出,銀保監會的通知,屬于頂層設計,涉及的銀監組織、工商組織、公安、中國人民銀行等,都有職責來共同監管民間借貸。少了其中一方,就難以奏效。不可否認,現時條件下,民間借貸的存在有一定積極意義。不過,從事民間借貸的相關主體素質參差不齊,借貸涉及面廣,種種情形相對更為復雜,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有效監管的難度。此次四部門下發《通知》中所強調事項,其實在以往各項法規制度中早有規定,此番再度重申,足見對相關亂象整治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