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讓羅韶穎頗為自豪的是,東原女性中的高管比例,是中國地產50強里最高的。
和羅韶穎聊天是一件很爽的事,因為這個重慶妹子說話很直接,三言兩句就直面問題要害。她坦言,自己的這種特質也成了東原的基因——真實、真誠。而讓羅韶穎頗為自豪的是,東原女性中的高管比例,是中國地產50強里最高的。這也讓東原在國內地產業卓爾不群,正如羅韶穎的總結:“我們的特色,讓東原關注細節、關注體驗、關注弱勢群體和他們的痛點。”
在70后的羅韶穎看來,每一代人都身處比上一代更美好的一個時代。和她爺爺奶奶輩相比,父母身處和平年代已算幸運,但當年的個人選擇十分有限。“我爸是一個文藝青年,大學是京劇票友。本來他考大學想要學造船,因為他喜歡大海。但組織上讓他去學火炮設計,畢業分配到了軍工廠,做了一輩子的火炮設計。”羅韶穎的媽媽也算是文藝女青年,“我媽樂感很好,現在年紀大了,沒人教,她自己可以彈電子琴、吹笛子。”其實,羅媽媽當年考上了華西醫科大學,在軍工廠的醫院當了一輩子的醫生,和藝術完全不沾邊。在羅韶穎看來,父母那代人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小齒輪,人生很有價值,但談不上豐富,“因為他們對藝術、對更豐富人生體驗的追求沒有實現。”
羅韶穎也或多或少繼承了父母的藝術細胞,如今的她是公司里著名的“麥霸”。而她10歲的兒子從3歲就開始學架子鼓,現在架子鼓已經在考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第六級(最高八級)。這一點,讓羅韶穎很欣慰,至少下一代從小就可以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讓每一代比上一代擁有更豐富價值的空間,不犧牲個人的人生體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反觀被大時代“耽誤”的羅韶穎父母,雖然沒有實現自己的藝術追求,但他們也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幾十年。而老一輩的熱心腸,也傳承到了羅韶穎這邊,構成了東原的一種氣質。“我媽是廠醫,一萬多人的大廠,就像一個小城市。以前去廠醫院看病,也不近。所以家屬區里附近有人有個小病,她下班就背著藥箱、針藥盒回來,義務給大家看病,天生一個熱心腸。”
到了羅韶穎這一代,大環境讓她有了更多個人選擇,但仍然離不開家庭的影響。“我當年出國留學就是老爸軟硬兼施,圓他當年出海遠游的一個夢想。”而頗有主見的羅韶穎,沒有選擇老爸希望的計算機專業,而是去學了金融。“其實當時的我,并不那么喜歡學金融。我雖然專業偏理科,但文科成績很好,而金融算是理科里最接近文科的吧。”
羅韶穎的事業起步,離不開長她4歲的哥哥羅韶宇,他在重慶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
1997年,我國在金融業強制推行防彈運鈔車,當年10月9日,28歲的羅韶宇組建中奇公司(迪馬股份前身),主營防彈運鈔車和警用車。4年后,迪馬股份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
一開始,頗有主見的羅韶穎并沒有進入哥哥的公司工作。1998年,羅韶穎從美國留學歸來,到深圳先后做了國泰證券投資銀行部項目主辦、華夏證券投資銀行部業務董事。幾年后再申請MBA,學校要求填報職業規劃,羅韶穎寫的是“公益事業”。2004年,中國樓市經歷了一波瘋漲,當年房價漲幅高達15‰這一年,羅韶穎被哥哥“安排”回重慶,擔任東銀集團下屬東原集團的總經理助理,專司房地產營銷。
羅韶穎說,當年的自己實際上是“對地產金融比較好奇,所以想接觸了解一下地產,哪里想到‘一入侯門深似海,就再也沒有回過頭。”
在中國地產界,女性掌門人屈指可數。事實上,羅韶穎入行之路并不平坦:“第一個開盤就遇到危機,因為當年是搖號買。而當時的風氣是,有個別開發商可能會做手腳,確保內部人搖到號。我們完全是公平的,現場搖,誰知程序出問題,搖到一半時電腦卡住了。本來客戶就認為開發商一定都會搞貓膩,于是就在現場鬧起來了。還好當時就現場想辦法跟客戶溝通平息下來了,加上重慶圈子小,很快大家都知道其實這次搖號是完全公平的。”
從一開始的公平搖號,就注定了羅韶穎的做人和做事的基本準則,這也是東原人“奇葩的堅持”——真實、真誠。“大家真實、真誠,溝通成本會很低,否則如果每一層都不真誠,幾何級層層放大,管理起來很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真實、真誠的羅韶穎的周圍,自然聚集了一大批真實、真誠的東原人,同時女性員工也更容易在東原找到歸屬感。
在羅韶穎看來,不管她的公司在哪里發展、做什么行業,“都會反映出我們這些人的與眾不同的特質”。如今,同時還要分管迪馬工業的羅韶穎,也正在把自己的特質融入特種車行業。
2017年,羅韶穎把東原總部從重慶搬到了上海。為什么是上海?因為羅韶穎非常肯定這里的營商環境。“上海和新加坡有些像,機制很先進也很規范。”當然,上海作為人才高地、金融中心和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東原落“滬”的理由。
另一方面,上海是一座對女性十分友好的城市,這也符合東原的氣質。“我們非常適應上海。尤其是女高管,過來都很適應。”不少同事陸續把自己的家安在了上海,因為上海的友好規范國際化,也因為上海有很好的教育資源。
如今,羅韶穎在重慶和上海的時間可能對半分。當被問及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的天平時,羅韶穎這樣回答:“要在事業和生活當中找一個完美的平衡是一個幻想,與其追求完美的平衡,不如追求一個動態的平衡。動態的平衡是兩邊都重要,但都需要把握時機、抓主要矛盾,和做管理是一樣抓大放小。”在羅韶穎看來,在如今的美好時代,什么都在起伏和變化,家庭的小天平不可能完美地靜止不動——只要天平不倒,永遠在起伏中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