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最近北大很熱鬧,一百二十周年紀念活動,網上網下氣氛活躍。恰逢我在徽州家中接待從北京返回老家休養的師母一原國際關系學院程令杭教授。提起北大,師母告之,她的始媽和伯伯、叔叔皆是北大學生。這令我吃驚不小。更吃驚的是,她的姑媽還是北大第一屆招生的九名女生之一。這位徽州女子,叫程勤若,是徽州人,祖籍在牌坊群后面槐塘村。她1895年生于徽州歙縣,在家排行老大。中學畢業后于1920年3月入北京大學旁聽,同年秋考入北大國文系。
大學畢業后不久,程勤若帶著陶行知先生的推薦信,回到祖籍徽州輾轉多所中學、師范任教。1950年她受時任徽州師范學校校長王世杰邀請,來校工作直到退休。
程勤若老師在課堂教學上有一大優勢——她雖是歙縣人,卻能說一口漂亮普通話,這在建國初期尚未推廣普通話的情況下,非常難能可貴!平時,程老師很重視推廣普通話,可以算是一位推廣普通話的先行者,這也應該得益于北大吧。有一次,幾位同學去她家玩。一進門就喊:“程老師!”他們把“程”念成“陳”,因為在績溪方言中,“程”、“陳”的讀音都是一樣的。程老師笑著說:“我不姓陳!”大家愣住了,難道弄錯了嗎?老師見他們愣在那里,認真地說我這個‘程是帶后鼻音的,你們喊的那個‘陳是沒有后鼻音的,所以,我不姓‘陳,而是姓‘程,以后不要念錯了。”
每次作文后,程老師還挑選一些較好的習作,要學生用稿紙譽清,張貼在墻報園地。
程勤若一輩子沒有結婚。1970年1月16日,她因病在歙縣人民醫院逝世,終年75歲。程令杭教授說她姑媽并不主張獨身主義,但她要做新女性,提倡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提倡婦女讀書,走向社會。在徽師科學館建成時,程勤若捐獻了5000冊藏書給學校。她還要求學生留短發。回家看見侄女程令杭的長發,拿把剪刀“咔嚓”一下把她頭發剪短,一剪刀下去,還剪到耳朵,血都出來。老人說到這里哈哈大笑。
此時,這位北大第一屆女生形象躍然紙上。我想不是程勤若選擇獨身,而是沒有遇見合適的人吧。她那個時代的男人,愿意找一個北大畢業,風風火火干事業的女子做妻子的,恐怕少之又少。這樣一位祖籍在徽州牌坊群后面的,獨立、有思想、有見識的女性,放在今天也是不落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