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如果有關部門遲遲不推進準入、監管制度的改革,那露營、游學行業出現安全事故的概率將大增。
這個假期關于孩子的話題讓人感到沉重。
北京媽媽帶著雙胞胎女兒到青島度假,因為自己玩手機發朋友圈而導致10歲的雙胞胎女兒在不正規的海濱浴場溺亡。
另外一位北京媽媽送兩個女兒去參加北京知名機構舉辦的夏令營,不想女兒雙雙遭遇教練的猥褻。
然后是一條上微博的熱搜,扎了許多老母親的心一
杭州一位工薪階層的媽媽,花三個月的工資送孩子出國游學,原因是:“小學6年,全班只有兒子一個沒有出過國。”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參不參加夏令營,參加國內還是國外的夏令營已經成為一道艱難的選擇題。不參加吧,暑假實在有點漫長,孩子沒人看管。參加吧,安全、費用、效果,又是一堆需要再三考察、權衡利弊的操心事兒。—個不慎,輕則孩子身心受傷,重則可能丟了性命,這實在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啊!
早在今年5月份,一個號稱將美國的老牌夏令營“原汁原味”搬到上海的夏令營產品在上海開賣,居然在一個上午賣出了600多個名額,銷售額超過400萬元!這一標價6999元的7天夏令營營地位于昆山,每天近1000元的開銷并不便宜,家長們仍然趨之若鶩。
無論是營地教育還是“旅游+名校參觀”類的海外游學夏令營,近年來幾乎成為一部分70后、80后家長教育消費的標配。如果說,早幾年,很多家長還會“孩子這么小,出去有意義嗎?”,那么現在家長的問題已經變成了“今年應該去哪里?有什么好的游學產品推薦?”去不去參加游學,已經根本不是問題。
送孩子去參加夏令營能有什么不一樣的收獲嗎?連著兩個暑假都將孩子送進夏令營的四年級小學生媽媽沈小麗告訴記者,因為暑假家里沒有老人幫忙帶,也想讓孩子出去長長見識、交到新朋友,就在孩子小學三年級的暑假里嘗試著報了一個軍事夏令營,營地也不遠,就在上海奉賢郊區。當初全家人送孩子去的時候,孩子一臉興奮,因為宣傳介紹上營地活動非常豐富,有反恐精英、實彈射擊、野外生存、心靈課程,通過軍事拓展內容可以幫助孩子調整心態、學會時間管理、提升學習效率、增加感恩意識等等。
這里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孩子不允許攜帶電子設備,兩天有一次和家長短暫通話的機會。夏令營時間家長可以靈活選擇,從一個星期到兩個月都可以。“我們選擇了兩個星期的陸軍營,價格也不便宜,要6000元。孩子背了些換洗衣服和兩本書就進營了。”沈小麗說孩子平常在家就丟三落四的,而且做事情比較拖沓。她臨行前還跟孩子說,別到最后丟得連內褲都不剩了(之前他的女同學參加了一個兩天的夏令營,就丟了三樣東西)。結果孩子回來的時候一樣東西都沒丟。這讓她挺吃驚的。
“在營地里學會了疊軍被、自己洗內衣褲等簡單的家務活兒,但是住宿條件和飲食都比較簡陋,孩子每天都吃得很少,回來以后說簡直就是吃苦夏令營,再也不想去了。”
今年,沈小麗又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報了一個7天的野外生存夏令營,3980元。這個營食宿條件大為改善,住的是兩人標間,吃的也比較豐盛,每天內容也有專門的帶隊老師在家長群里直播。因為有攀巖、速降、溯溪等戶外運動項目,主辦方也專門出示了帶隊教練的資恪證書,讓人感覺比較專業。每天的內容也挺豐富的,鉆木取火、制作弓箭、野外急救、定向越野、爬樹、捕魚、做菜……
當然,沈小麗也知道,通過短短幾天就想改變孩子的一些陋習是不太現實的,但是夏令營的確能夠讓孩子增長一定的見識,相對提高了獨立生活能力,避免了孩子過度使用玩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因此只要經濟上能夠承擔,她都會盡量讓孩子參與。
沈小麗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家長對孩子參加夏令營的心聲。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一些熱門夏令營提供的項目本身大同小異,除了照搬一些國外夏令營的模式強調國際視野外,一般都會強調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領袖氣度、合作精神等,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許多獨生子女家長的需求。
除了參加國內的夏令營,很多家長也十分熱衷于讓孩子參加海外游學夏令營。上海的知名時尚博主石榴婆就在自己的公眾號里向大家分享了連續兩年帶女兒去美國參加夏令營的感受和花費。
第一次她們去了美國加州北部的圣何塞,參加了著名私立學校Harker School的夏令營,選擇的是上午上課+下午運動的兩周營,一周需要800多美元。她女兒所在閱讀和理解班一共有9個學生,但授課老師并不是Harker的,而是來自附近的一所公立小學。上課內容就是每天挑選一個童話小故事,大家一起閱讀、討論,根據這個主題來畫畫做手工。下午的體育課大部分時間游泳,有時候射箭、攀巖、做游戲。“總結起來,我覺得Harker那么貴(加州夏令營體育類的半天營一周100多美元,全天400多美元;STEM教育類的一周價格為半天200多美元,全天400多美元),跟便宜的其實區別不大,不用刻意追求它。”石榴婆在公眾號中寫道,不過她表示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并想明年接著去。
一般9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送寄宿營,9歲以下的需要家長接送。石榴婆因為住在同學家省了住宿費和租車接送費。而其他兩位上海家長除了機票和一萬元人民幣的學費,另外還花了一萬多元租房租車。
今年石榴婆又帶著女兒去了芝加哥藝術學院SAIC的藝術夏令營,為期兩周的全天營一共900美元。上課內容也很簡單,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畫畫、做手工以及由老師帶領著每天去兩次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這次她們三家人在芝加哥市中心合租了一間三臥室的airbnb,含室內游泳池,每天520美元。最終花費為學費900美元+1.9萬元房租+8000元生活費+往返機票(成人經濟艙8000元/人,商務艙2.5萬元/人)。
花幾萬元千里迢迢送孩子去美國上夏令營到底值不值得?
石榴婆認為,如果你希望在美國呆兩個禮拜就能鍛煉出一個英語超好的學霸,那是不太可能的。如果你只是希望小朋友感受一下輕松愉快的美式教育,自己也有預算和年假可以跟過去避個暑遛個娃……整件事情還是挺叫人開心噠!
如果家里不具備相應的經濟能力,真的也就不要拼了老命送孩子出國參加夏令營了。畢竟一次短期的夏令營不太可能對孩子的學業或者能力帶來多么大的提升。倒是這種攀比心理容易綁架孩子和家長,讓大家都陷入無盡的焦慮之中。
灌句雞湯。如果我們沒有很多很多錢,請給孩子很多很多愛,很多很多陪伴,我們沒有條件讓他行萬里路,那就和他一起讀過萬卷書。我們無法讓他就讀國際學校,那也別帶著孩子一起玩王者榮耀。與其花大價錢去國外游學,不如陪孩子讀一本名著,帶孩子去郊外看一場風景,和孩子一起解讀一道難題,領孩子回家鄉感受自然……
畢竟“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最好的旅行,是手牽手的陪伴。”孩子的眼界和格局從來都不是靠錢堆出來的。
為了那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最近十年中國家庭在子女的教育上不斷加大投入,教育支出成為許多家庭除了房貸以外最大的支出。公開數據顯示,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青睞去國外參加游學、營地類旅游,2018年預計規模達到100萬人次,花費超過300億元。但相比日本等國每年90%以上學生參加研學修學旅行,我國游學市場發展程度還比較低。
“過去幾年中,每年到美國游學的中國學生超過10萬人次,游學團每年有20%~30%的增長率。除了美國,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澳大利亞、日韓、加拿大也很熱門。”從事海外游學項目已近10年的德魯告訴《新民周刊》記者。
2017年10月,教育部推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生必修課。游學研學被納入學生日常教學范疇,使得行業發展前景進一步明朗,夏令營也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
“2016、2017年是這一行業變化最快的兩年。一方面是政府態度的轉變,教育部下發了相關文件,各省積極響應發布有關文件;另一方面是市場容量也更大了,行業每年以50%的速度迅猛增長。另外,研學市場的主體也有所變化,原本只是一些教育機構和旅行社,但2017年新增了超過5000家研學機構,教育類、旅游類、文化傳媒類的企業也紛紛加入這一市場。”
一直從事高端游學夏令營中介服務的露絲告訴記者。“以前家長會幫孩子安排各種補習班,現在讓孩子參加各種類型的夏令營,特別是一些家長很早就抱定了讓孩子出國留學的打算,及早參加一些知名高校舉辦的夏令營,有利于孩子在今后的申請中脫穎而出。一些家長索性通過海外熟悉情況的親友,提前數月在網上‘秒殺國外名校或社區推出的夏令營或游學活動,部分小型代辦機構也已介入這一領域。”
隨著素質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目前國內的游學夏令營項目也日趨豐富。行業人士表示,海外游學上,全真插班、國際課堂、本土營地、名校探訪、人文行走、戶外挑戰、慈善公益等主題備受家長歡迎;國內游學營地類產品中,最受歡迎的產品類型分別是戶外挑戰營、人文行走營、科學探索營、自然探究營、軍事體驗營、學科提升營等。
這些主題營都價格不菲。一家知名夏令營品牌前往泰國的7天夏令營報價為14999元,前往英國的14天夏令營的單人報價高達38999元,而通常僅需5000元-6000多元的新加坡旅游,一經包裝成“游學團”,則報價立即猛升到人均2萬元,是成人普通旅游價格的3倍多,溢價明顯。
以售價6999元的昆山7天夏令營為例,有行業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該人士分析說,這個夏令營的成本構成主要包括住宿、餐飲、活動材料費、生活老師、專業課教練、保險、大巴等費用。以40人為一個營,一輛房車900元一晚、4人入住6晚計算,每個營員的住宿成本為1350元;正餐按50元每頓、早餐30元每頓算,人均餐飲成本780元(實際用餐按6天計算);按每天參加2個活動計,活動材料約360元,加上發給孩子的證書按40元計算,共400元;按老師和孩子1:5的比例配的生活老師,日薪以500元計算,24小時分兩班老師輪班,費用約1400元;專業老師也就是教練的費用,按2000元一天的外籍老師算,每位營員均攤成本約350元;保險和接送大巴人均費用約250元。綜合這所有支出項,每位營員的分攤成本約4530元。
業內人士表示,上述項目的成本幾乎都是按照“頂配”標準算的一筆賬,實際的成本可能還達不到這個數字。也就是說,這個成本4530元以內、售價6999元的夏令營,其毛利在54%以上。毛利如此驚人的夏令營,給孩子們提供了什么?內容無非是戶外活動和學科學習兩部分,以及主辦方宣稱的能夠培養的各種能力。
在德魯看來,家長的這些需求使得夏令營市場越來越旺盛,一般國內的夏令營以一周時長為主,而國外的則基本上以兩周為主。“去美國、英國的報價差不多在4萬左右,光機票就要1萬多,一周的落地成本大約7000-8000元,如果僅僅只有一周的話,家長們會覺得有些不值得,所以通常都是半個月的營。”
粗略計算一下,英美兩周海外游學夏令營的成本大致在3萬左右,主辦方差不多可以從一個學生身上賺取7000-8000元,如果是30人團,差不多就有20多萬元的收入,如果順利舉辦4期的話,就可以輕松收入百萬了。
實際上,舉辦夏令營的前期投入并不大,主要是印宣傳單,網上做推廣,總共花銷也只有幾千元錢,“能招來幾個孩子就能做,如果招不來也沒有太大損失。”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夏令營,費用支出大多都是交通費、住宿費、醫療保險費、餐費、授課費、教材費、證書費等,即使除去這些硬性開支,夏令營的利潤也非常可觀,平均可達30%一40%。一些小的夏令營機構甚至能達到60%-80%的利潤。
一家主要做成人組團國際旅游的旅行社負責人也對記者表示,正是看中這個市場的巨大利潤,該旅行社也在2011年開始自己著手做夏令營,而且每年招收的孩子都在逐年遞增,并且年齡越來越小。
“很多培訓機構的國際游學都是找旅行社對接的,旅行社在保險和組團方面具有優勢,這剛好能打消孩子父母的擔心。”這位負責人表示,即使現在該旅行社的夏令營項目價格在比市場同類低20%-30%的情況下,仍然具有20%-30%的利潤率,“而成人組團國際旅游的利潤率只有10%左右。”
德魯說,從性價比來看,主辦方更喜歡做孩子的獨立營而不是含家長的親子營。“只要是帶了媽媽出去的親子團,總歸很難搞。比方說吃飯吧,有的媽媽就不管不顧使勁往自己孩子碗里搛菜,引發其他家長的不滿,不斷到帶隊老師那里投訴,希望她單獨就餐。還有的家長會因為睡覺的床鋪比別的家庭小了而大吵大鬧,總之奇葩的事情很多。但是小孩子們就不一樣了,你讓他們四個人睡一間他們都很開心,吃也比較容易滿足,即使沒吃飽,自己吃點零食也解決了。總之,孩子是很容易哄開心的啦。而且類似于教學質量、學習效果等軟性因素,家長怎么去評估呢?”
德魯坦承,整個夏令營市場并沒有規范的準入制度可循,也沒有政府機構的監管,“只要有場地、教師資源和獲取學員的渠道,誰都能辦夏令營。而且夏令營時間短暫,少則幾天,多則一兩周,監管部門根本來不及管理,這也就造成了市場上魚龍混雜的局面。”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夏令營是由共青團及其所屬的少年宮、青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青少年營地等機構主辦的公益性活動。因受資源和經濟條件限制,只有少數優秀學生才有機會參加。而近些年,國家逐漸放開夏令營運營,游學活動的主辦方也開始涵蓋教育部門、科研院所、旅游機構、企業公司以及個人等。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變多了,但活動的質量卻讓人擔憂。
先拋開“參加夏令營能不能學到東西”這個問題,先關注一下最基本的問題——安全能有保證嗎?
從以往案例來看,很多夏令營、冬令營之類的活動,可能連最基本的保障都實現不了。
在剛剛發生的“雙胞胎女孩被猥褻”的案件中,據女孩家長說,夏令營里的老師,有強吻女孩、索要女孩家庭住址、將經期中的女孩丟入水中等行為。而根據以往報道,夏令營里的老師耍流氓的事情,也并非孤例。2015年,一名11歲的女孩參加了杭州一個為期七天的夏令營活動,然而,活動期間,女孩卻遭遇了“半夜被查房男老師亂摸”的恐怖經歷。事后,男老師被公安機關抓獲。
就在今年夏天,還有一位男孩子的母親發帖稱孩子在夏令營遭遇大年齡女孩子的“霸凌”,回來以后身心都受到傷害,拼命要求家長給自己加餐,以便能夠不再那么軟弱被人欺負。當家長向夏令營的主辦方反映情況時,老師以這是小朋友之間的小打小鬧敷衍過去。
除此之外,還有更悲慘的喪生事件。據報道,6歲的妍妍參加了一個“國學夏令營”,這個夏令營的活動內容十分變態,要求一群不到十歲的孩子每天凌晨4時30分就起床,整天吃齋念經打坐,吃飯沒有一點肉。活動期間,妍妍生病發燒了。然而,夏令營相關人員并沒有及時對其采取科學措施,而是用土方法,直接讓孩子喝姜湯,捂厚被子,等了幾天卻高燒不退。拖了好幾天才將孩子送至醫院,最后看到孩子生命垂危,知道瞞不住了,這才打電話通知家長。可惜,為時已晚,妍妍最終身亡。
對于一些需要開展運動項目的夏令營而言,按照規定,如果一個教練想教攀巖、滑冰、游泳等運動,他就必須持有《高危體育項目從業證》。但根據相關人士介紹,大多數教練都沒有相關從業證書。
此外,由于夏冬令營主要面對的是小孩子,中國登山協會青少年委員會負責人曹榮武就曾表示,很多適合教成年人的方法用在青少年身上并不合適,因為成人教練主要教技巧,而根本把控不了青少年的心理。所以,最好還能擁有輔導青少年的資質,這個資質對應的證書是“青少年營地指導員證”,然而,根據2017年的數據,有這個證書的人,全國只有1056個,目前市場上大多數教練都是“無證”上崗。
按規定,在美國正規夏令營中任教的老師需要獲得專業的認證,負責海外游學的夏令營老師還需要國際的認證。不過,目前來看,要求夏令營里的教練“專業”,可能有點奢侈了。在很多情況下,他們甚至都不夠安全。據報道,很多夏令營往往就隨便找個人培訓幾天,就讓他當教練,這樣的教練,碰上意外能保護學生嗎?
很多夏令營教練的上崗培訓過程非常簡單、隨意,而且幾乎沒有背景調查。前文提到過的那個“半夜查房亂摸女生”的夏令營教練,就曾因為搶劫被判過六年的有期徒刑。而今年夏天發生猥褻雙胞胎事件的培訓機構,官網介紹中的教練培訓也只有短短兩天時間。很多所謂的老師,不過是暑期打工的大學生罷了。
很多家長可能會認為,社會上的各種夏冬令營不靠譜,那孩子學校組織的應該沒問題吧。從程序上看,學校如果組織學生外出活動,確實要比社會機構多了“要向教育部門備案”這一道保障。但從具體案例來看,這并沒有讓活動安全多少。
首先,如果學校想辦夏令營,往往也是需要和社會機構合作的。然而,學校在挑機構的時候未必那么靠譜。據報道,很多中學組織夏令營,國內游學主要委托京滬等大城市的教育培訓機構或旅行社,海外游學則大多選擇和當地的旅行社合作,國內旅行社再通過海外旅行社將學生帶出去,如此“層層轉包”、合作出游的情況十分普遍。到最后,學校可能對那家真正與自己對接的旅行社一無所知。
而且,有些社會機構為了賺學生錢,會給出一些優惠條件,吸引學校與自己合作,比如,學校教師會有一定的現金回饋,或者,贈送給學校老師一定數量的免費出游名額。在這種利益加持下,學校選擇社會機構的靠譜程度很可能又將進一步下降了。
更讓人頭疼的是,很多時候,你未必分得清,這個活動是不是由校方負責的。據報道,延安某學校的一些學生共同參加了一個游學北大清華的夏令營。去之前大家都以為是學校組織的活動,說好食宿全包,到了北京,吃飯卻要自己掏錢。本來說好的四天行程,也縮水成了兩天。對此,學校表示,這次活動是家委會組織的,學校只是配合。
就算幸運躲過了安全問題,還有可能被坑錢。比如,2016年,遼寧省某國際交流中心主辦了美國游學夏令營,合同行程單上的承諾是為期十天的“全真體驗美國教育”,最終卻只上了一天半的課加上兩節外教課。
孩子參加游學團變成了“游而不學”,有些團隊都僅安排三分之一的時間交流學習,三分之二左右時間都是在旅游或者購物中度過的。不少游學團甚至還會去奧特萊斯購物,出現學生為家人代購奢侈品的情形。
8月17日的《參考消息》還爆出了游學孩子人在康橋卻不知徐志摩是誰的新聞。當孩子站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徐志摩詩碑前發出“徐志摩是誰的”疑問時,身邊的領隊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自顧揮動手中的旗子,用中文喊:“兩分鐘拍照,拍完到橋上集合。”
這些名為游學,實則只游無學的夏令營不過是夏令營亂象中的冰山一角。由于準入門檻低,監督力度嚴重不足,導致差不多到了是個人都可以搞夏令營的地步。而且,由于一次夏令營活動往往涉及上課、旅游、食宿等活動,所以在監管方面,往往分散于工商、教育、旅游等不同部門。這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九龍治水”困境了——很多部門管同一件事情,每個部門都覺得應該是其他部門管,結果往往就是誰都不管。
與之相對的則是這類活動具有的巨大利潤空間,結果就變成了管得松,賺得多,什么人都想過來插一腳。旅行社、培訓機構、網站、俱樂部甚至地產公司都在辦夏令營。進入這個行業的人又多又雜,從業者的水平自然也就失去了保障。
2017年5月1日,由國家旅游局出臺的《研學旅行服務規范》正式實施,該規范對研學產品的人員配置、具體服務項目和教育設施、住宿、餐飲、安全管理等方面均作出了相應規定。但行業人士表示,這一規范主要在大框架上對研學產品作了相應的規定,尚不夠細化。而且規范本身并不具有強制性的效力,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尤其在營地項目大批投建的狀態下,很難真正執行到位。
目前,有關方面正在進一步起草有關中小學生出境研學旅行的服務標準,但這—標準的約束范圍,仍然不能涵蓋國內營地的冬夏令營游學產品。而當下在國內“跑馬圈地”的營地式夏令營,正處于野蠻生長階段,營地的設施、安全措施、教師的教學水平等參差不齊,尚有待規范。舉例來說,許多戶外夏令營會提供叢林穿越、皮劃艇等活動,這些項目的設施是否過關,能否保證營員安全,應該有相應的監測手段。
有人建議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比如,學習美國建立美國營地協會這樣的第三方協會,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營地活動建立了一系列標準,這些標準包括管理人員資格和培訓、營地工作人員與孩子們的比例、應急措施等。美國營地協會對所有類型的夏令營進行經常性檢測和評估,并將結果公布,讓學生和家長在做選擇的時候能夠有個參考。
事實上,夏令營監管應當跟上,準入機制也應當調高,各個部門要配合起來,不能誰也不管。這些老生常談的建議已經說了三四年。然而,幾年過去了,有關部門似乎并沒有加大對于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的關注力度。這或許是因為有關部門沒有感受到改革的緊迫感,所以不是那么著急。但是,很多領域,比如露營、游學產業,是不能等待外部壓力來推進改革的,因為這個所謂的“緊迫感”,很可能就是一次損傷慘重、社會影響惡劣的夏令營安全事故。
數據顯示,我國露營、游學市場增長潛力較大,有咨詢機構預測,2018至2020年,國內游學行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期,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所以,在可預見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如果遲遲不推進準入、監管制度的改革,那露營、游學行業出現安全事故的概率將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