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捷
從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至今,馬上要滿40年了。這場偉大的歷史轉折為何會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通過改革開放加快建設步伐的總體思路來啟動?其中一個重要推動力,就是從1978年7月一直開到9月的國務院務虛會。
人們一般稱1978年為改革元年。這一年,預示中國即將發生決定性積極新變化的因素持續疊加。
1978年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在《光明日報》發表,并由新華社向全國轉發,由此引發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通過這場討論,批判危害多年的極“左”思潮,恢復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反思過去的曲折,思考未來的出路,黨內外思想日益活躍,開始出現醞釀對開放和對若干體制進行改革的新局面。
同樣在這一年,由大規模出國考察切身感知的中外經濟科技之間的巨大差距,又給黨和國家領導人造成了心靈上的強烈震撼。當時中國被封鎖和自我封閉了20多年,除了少數搞外交和外貿工作的領導外,大多數領導人都沒有出過國,對于外部世界,特別是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不甚了了。對許多人來說,1978年是第一次走出國門,第一次“身臨其境”觀察資本主義和現代化進程的當代發展情況。這一年出國考察的代表團都是直接由中央派遣,每個代表團回國后都寫出報告,并向中央領導人匯報。這些報告除了提供引進技術和利用外資的可行性論證,還提供關于被考察國家經濟發展和管理經濟經驗的說明。比如,赴西歐五國代表團的報告中提到了關于瑞士、丹麥等國農場主不把自己的農場隨便傳給兒子經營的例子,給人很深的印象。為了保證農場的經營,這些國家的政府規定:農場主的兒子要經營父親的農場,必須是農業技術學校畢業,取得國家頒發的“綠色教育證書”,還要在其他的農場實習兩年,考核合格才能繼承。一系列出國考察帶來的新信息,直接推動了國務院務虛會的召開。
197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聽取并討論了谷牧訪問歐洲五國的情況匯報。大家興致很高,匯報會從下午3點開到晚上11點。聶榮臻說:“過去我們對西方的宣傳有片面和虛偽之處,這反過來又束縛了我們自己。”大家都表示是下決心采取行動的時候了。
一周之后的7月6日,國務院務虛會就在北京西皇城根9號國務院臨時辦公地召開,直到9月11日結束,斷斷續續開了兩個多月。會議規模并不大,但規格很高,參加會議的有國務院44個重要部門負責人,國務院副總理余秋里、康世恩、耿彪、谷牧、王震、陳慕華全都參加。會上有30多位各部門負責人先后發言,幾乎覆蓋了中國建設的各個領域。圍繞研究加快中國四個現代化的速度這個主題,許多與會者在總結建國以來經濟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大膽地涉及了經濟體制方面存在的問題。谷牧回憶說:“一系列重要思路打開了,包括正確運用價值規律,改革經濟體制,堅持按勞分配,發展農村的多種經營等,特別對如何加強技術引進,擴大外貿出口,采取靈活方式利用國外資金等,討論得很熱烈。”
這次國務院務虛會最大的“特點”是“務虛”,即只作討論、出謀劃策,不作決議、決策、決定。但會議所“務”所“謀”的多為指導經濟工作的“實策”,而絕非空洞玄虛的“泛泛之論”。其中有兩個文件對后來的實際決策發生較大影響:一個是7月28日胡喬木的發言,另一個是9月9日李先念的總結講話。
7月28日,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胡喬木就按經濟規律辦事、加快實現四個現代化問題發言。胡喬木發言中提出的觀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中央高層領導和許多經濟學家的共識,很多觀點后來融入了由他主持起草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中。
9月9日,李先念代表國務院作總結講話,講話明確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一場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也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管理方式,改變人們的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這場革命,規模的巨大,變化的廣泛、激烈、深刻,任務的繁重、急迫,意義的深遠,都不亞于我們黨過去領導的任何革命。”后人評價道,李先念的講話“綜合各方面的意見,經中央同意,較系統地提出一些重要觀點和舉措,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奏曲”。
長達兩個多月的國務院務虛會,就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速度所發的議論、所提的辦法、所擬訂的措施,總基調是“改革開放”。雖然包括李先念的總結講話在內,會議在一些方面表露出了急于求成的情緒,但會議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這次會議為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和改革開放,作了理論和輿論上的準備。在國務院務虛會還未結束的9月6日,國務院又召開了全國計劃會議,會議一直開到11月3日結束。這次會議側重于改革問題,也是對務虛會基本精神的貫徹落實。全國計劃會議的重要成果,是明確提出經濟戰線必須實行三個轉變:從上到下,都要把注意力轉到生產斗爭和技術革命上來;從那種不計經濟效果、不講工作效率的官僚主義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轉到按照經濟規律辦事,把民主和集中很好地結合起來的科學管理的軌道上來;從那種不同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經濟技術交流的閉關自守或半閉關自守狀態,轉到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利用國外資金,大膽地進入國際市場上來。“三大轉變”思想的提出,說明在一點上達成了共識:經濟體制必須改革。
這次會議便于人們暢所欲言的形式,直接為后來的理論工作務虛會所仿效。1978年末至1979年初召開的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曾對改革開放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正是這次會議促使鄧小平下定決心,組織力量,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進行認真總結,以便統一全黨的意志,集中全力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理論工作務虛會就是葉劍英借鑒國務院務虛會會議形式后提議召開的。
這次國務院務虛會是我們黨在十年動亂結束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唯一一次用如此長的時間,集中地、深入地探討并明確提出通過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開放引進的辦法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步伐的一次意義重大的會議,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最終確定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總政策奠定了基礎。于光遠說:“這次國務院務虛會起了開闊視野啟發人們思想的作用……如果說我們的黨正視經濟體制中的問題,重視改革,發軔于這次務虛會,未嘗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