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雪松
美國航天發射系統(SLS)重型火箭首飛時間不斷推遲,已經從2017年推遲到2020年,至于SLS重型火箭昂貴的研制預算和高昂的發射費用更是反對者攻訐的目標。SLS火箭研制已經花了約120億美元,而每枚的發射成本也高達至少5億美元。美國如此其他國家也不樂觀,俄羅斯重型火箭始終是紙面游戲,中國的重型火箭長征九號遲遲未獲立項。因此,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重型獵鷹火箭今年首飛成功后,很多人都表示強烈的質疑:人類真的需要SLS這樣的重型火箭么?

美國網站上質疑SLS的文章
近日,參加過阿波羅17號任務的宇航員哈里森·施密特撰文表示,SLS重型火箭仍然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簡單整理了他的觀點。
重型獵鷹火箭一次性使用(即不回收)時可以向月球發射20噸載荷,兩枚助推器海上回收時運力為18噸;而SLS Block 1火箭運力達到約27噸,改進的SLS Block 1B更可以達到40噸,一枚SLS火箭的運力相當于兩枚重型獵鷹火箭。SLS火箭發射成本為5億美元,而重型獵鷹火箭只有1.3億美元,看上去使用SLS十分吃虧,但事情并非如此。
阿波羅登月時代,兩艙式的阿波羅飛船重量約28.8噸,其中指令艙重約5.56噸、服務艙重約23.2噸。時隔幾十年后,新一代的獵戶座飛船功能更強,內部空間更大,安全性和自動化程度更高,但它的服務艙無需承擔近月制動任務,兩艙整體重量反而略有降低,但也達到了約27噸。SLS Block 1將是未來唯一能發射這種大型飛船的火箭,而下一個版本SLS Block 1B火箭除了發射獵戶座飛船,還能順路帶上十幾噸的有效載荷,成為人類重返深空的鋪路石。
風頭正勁的重型獵鷹火箭又如何呢?它具備將63.8噸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的能力,但作為一種二級的液氧煤油動力火箭,深空軌道運力就不那么出色了,它只能將約20噸載荷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這樣的運力比長征五號或是阿里安五號火箭高了不止一倍,但要將獵戶座飛船送入深空,實在力不從心。

SLS Block 1火箭效果圖
當然,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獵戶座飛船太重,那么“商業乘員開發”計劃中的載人龍或是CST-100飛船呢,它們的發射質量14-15噸,看起來重型獵鷹火箭夠用了,但這些商業載人飛船缺乏載人深空飛行的必要能力。如果說制導控制系統解決起來還比較容易,但必不可少的生命保障和環境控制系統,尤其是支持4人長達21天長期飛行的消耗,必將帶來顯著的增重。另外,獵戶座飛船還具有更大的速度增量,具備飛出月球軌道返回地球的能力,這也是其更重的重要原因。
如果為了滿足深空任務需求,把載人龍或CST-100飛船改進到獵戶座的水平,它們也輕不下來,畢竟CST-100本就在當年的競爭中輸給了獵戶座飛船。總而言之,載人深空飛船很難“減肥”,也就無法用重型獵鷹火箭發射。如果沒有這個發射能力,那么重型獵鷹火箭發射成本再低又有什么用呢?


畢格羅太空艙 BA2100
地球以外軌道的深空運力是重型火箭的關鍵指標,獵戶座飛船沒法拆成兩半發射。當然,一些小型艙段可以用重型獵鷹火箭發射,比如LOP-G空間站的能源推進模塊(PPE)就打算用其射入地月轉移軌道。
然而,對于復雜艱巨的深空任務來說,運力只是一張入場券,整流罩容積同樣十分重要,容積決定了載荷的大小,即使可以把一個大系統分割為幾個部分多次發射,但這樣不僅增加了項目成本,也提高了任務延遲乃至失敗的風險。因此深空飛行任務對火箭的整流罩容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SLS Block 1只發射一次,將與獵戶座飛船聯合進行試驗性任務,而Block 1B火箭將正式執行任務,它擁有一個內部容積537立方米的整流罩,留給載荷的可用體積超過270立方米,足以容納大型艙段比如未來的深空運輸器(DST)。而重型獵鷹火箭整流罩內部空間只有它的約三分之一。如果用它化整為零的發射DST,可能需要4到6次發射任務,還要面臨風險不小的月球軌道組裝。假設一枚SLS火箭發射需要5億美元,但4到6枚重型獵鷹也需要5-8億美元,如果算上月球軌道組裝的成本和風險,SLS火箭的發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LUVOIR大型空間望遠鏡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系統都能化整為零分散發射,比如畢格羅公司的BA2100大型充氣艙段,還有載人火星任務的DST或是更大的載人航天器,它們怎么可能拆成幾個部分發射呢?未來的LUVOIR大型空間望遠鏡,其主鏡直徑可達驚人的8-18米,使用韋伯望遠鏡的折疊技術后也只能用SLS火箭來發射;用重型獵鷹火箭分別發射它的子系統,然后在150萬千米外的L2軌道上自動組裝?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的NASA也沒有這樣的能力和信心。如果再發射比獵戶座更大、自持能力更強的飛船前去組裝,那需要的成本就真是天價了,遠不如一枚看起來昂貴的SLS直接打過去來得劃算。

重型運載火箭運力一覽①一次性發射時運力20噸,若要海上回收兩枚助推器,則運力為18噸。②一次性發射時的數據。

深空航天器重量一覽
重型獵鷹這樣的商業火箭單位重量的發射成本更低,然而這樣的對比忽視了深空任務真正需要的東西。載人深空探索比我們熟悉的近地軌道任務難度更高、風險更大,隨之帶來對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需求,僅僅實現載人深空飛行就具有不小的挑戰性。
無論是重返月球實現載人登月,還是進行月面開發,甚至是飛向更遙遠的小行星和火星,都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目前只有研制時就針對這類任務專門設計的SLS火箭能滿足這樣的需求。重型獵鷹以及未來的新格倫火箭作為私營航天的代表,它們取得的成功很容易獲得世人的追捧,但土星五號和SLS這樣的“官辦”重型火箭仍然有無可取代的價值,除非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BFR超級火箭成為現實,否則SLS仍將是人類在月球和火星上實現長期駐留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