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范凌志 ●顯揚
新修正的個人所得稅法8月31日獲得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起征點從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未來還將動態調整。此外,修正案還包括擴大三檔低稅率級距,新增包括子女教育、住房貸款利息在內的專項附加扣除。路透社稱,此舉是中國政府為減少公司和個人稅收推出的最新舉措,希望在與美國的貿易戰逐漸升級的情況下刺激經濟增長。
稅負普遍減輕
自1980年我國推出個稅以來,先后經歷6次修正,其中個稅起征點從800元逐步提高到現行的3500元。路透社稱,第七次修正的新個稅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點和稅率。通過擴大三檔低稅率級距,中等收入以下群體減稅獲益較多。修法后,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占城鎮就業人員的比例將由現在的44%降至15%。
路透社稱,新個稅法擴大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縮小25%稅率的級距,30%、35%、45%三檔較高稅率級距不變。調整后的計算方式,在扣除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和“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外,還增加了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財政部官員稱,“月收入在2萬元以下的納稅人稅負可降低50%以上。”
根據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政策估算,若月薪4000元,修改前每月個稅為15元,修改后則不需要繳納個稅,年省180元;若月薪15000元,按修改后的標準每月只需要交稅790元,稅負減輕58%,如果再考慮其他扣除項目以及新增加的專項附加扣除,稅負還會進一步減輕。
到手錢更少了?
本次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改主要有哪些亮點?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除了個稅起征點的提高,對居民收入中贍養老人、養育子女、醫療等部分的專項扣除也是一個亮點。此外,這次修改后,中低收入人群會享受更多的好處,對高收入群體的影響更大,這體現了稅收調節收入的作用。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認為,本次修改在縮小納稅人覆蓋面的同時,還把“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183天”作為稅務居民規則,這是提升稅收管轄權的措施,也是值得注意的。
不過,有不少人受到網上消息的誤導后,發出“降稅了,到手的收入卻減少了”的疑問。在個稅法修改的消息公布后,互聯網上流傳的一張圖顯示:降稅后,5000元的工資到手由原來的4625元減少到4080元,原因是“企業以前按最低工資繳納社保,現在按照實際工資繳納”。事實果真如此嗎?
賈康表示,此前,各個單位在繳納社保時可能存在一定的彈性,不排除有些企業以“最低工資標準”繳納社保,但這并不符合規范。“其實一直要求大家按規定繳納社保,原來有些是‘老實人,也有一些是‘不夠老實的,那么這些‘不夠老實的是占了便宜的。”賈康說,原來的社保繳費約束力相對較弱,現在變成稅務機關征收,權力制約的效果就體現出來了。同時,他也認為,在處理具體問題時應有一定的緩沖,讓大家覺得好承受、好接受。
調節還可更細
路透社稱,中國修改個稅稅制是7年來的首次重大調整,旨在提高收入和個人消費能力。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稱,新稅法下,中國稅收一年將減少3200億元,將會促進消費,帶動經濟增長。
此前,美國的稅收改革似乎對本國經濟有拉抬作用。那么,本次我國的個稅改革,是否也會對經濟產生明顯影響?賈康認為,美國稅改主要涉及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這兩個稅種在美國的分量都是非同小可的,聯邦政府差不多一半的稅收收入是靠這兩塊。因此美國稅改激勵很快帶來了正面效應。而中國則不同,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只占全部財稅收入的七八個百分點,比重很小。因此,可能不會立刻產生明顯的拉抬效應。
談及個稅改革下一步的方向,賈康建議,未來應該把一些非勞動收入也納入綜合計征。“比如金融資產的溢價收入,這樣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趙錫軍則認為,通過稅收調節收支,保障大家的收入能不斷增長,更好地刺激消費,形成經濟的良性循環,這是總體的目標。在這個總體目標下,將來個稅改革在考慮收入的時候,應更加全面、更加客觀,從而讓個稅修改的調節作用體現得更加精細。▲
環球時報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