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孫衛赤 本報記者 李司坤 彭澤鋒
北京市教委近日正式對外發布《北京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簡稱高考改革),其中考試科目的調整和普通本科院校招生錄取模式的改革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有媒體驚呼,“北京市從幼升小到高考有史以來最大的重新洗牌開始了”,足可見此次改革的步幅之大。此次改革,體現在教學上,給高中學生和教師帶來了哪些變化與挑戰?新高考方案是否在創新的同時兼顧公平的原則?《環球時報》就此采訪了教師、學生家長以及海外留學輔導機構負責人。
教師:學生需盡早做生涯規劃
來自清華附中奧森校區的教師王慶超是該校高17級的一名班主任,她所帶的班也是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實施后,第一批接受“檢閱”的班級。在高考改革方案中,自2020年起高考將不分文理,只統考語文、數學和外語,其余科目(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選3進行考試。在王老師看來,這意味著學生今后需要加強生涯規劃。她對《環球時報》表示,“科目選擇在未來將直接決定學生最后能報的專業是什么。過去是根據學生學習報理科還是文科來確定專業。”這樣的調整還需要一些配套措施來輔助學生做決定。
“這次改革應該是天翻地覆的”,清華附中將臺路校區高三年級組長陳國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高考改革方案將打破以往文科和理科的界限,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學生能選擇擅長科目,比如我擅長化學,同時還喜歡歷史,在新的高考方案中就能選擇這兩科進行學業水平考試,這在以前是不可以的。”在美國南加州升學輔導機構美國飛達學院聯合創辦人薇姬·張(音)看來,美國高中生可以自主選擇課程和考試的科目,北京的嘗試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有些家長會擔憂可選擇科目后考試的難度會不會加大。薇姬·張表示,美國的相關經驗可供借鑒。“美國高中都會提供各個學科的普通課程、榮譽課程以及大學預科課程(AP)供學生選擇。這讓學生能在感興趣領域‘深造之余,還能廣泛攝取其他領域的知識。”
從“選分”到“選人”
此次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確規定,在部分高校探索開展綜合評價錄取模式改革試點。綜合評價錄取依據統一高考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面試成績、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高考成績占比原則上不低于總成績的60%。而作為綜合評價錄取依據之一的“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在思想道德、學業成就、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五個方面的表現。這一評價機制的引入,引來輿論的熱議。北京市教委發展規劃處處長姚林修曾對媒體表示,綜合素質評價錄取試點是未來想探索的一種利用綜合素質評價從“選分”到“選人”的一個小規模的試點項目。但網上有很多聲音擔心,這是否會產生公平性的問題?
對此,清華附中奧森、將臺路校區副校長程惠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綜評”的想法肯定是好的,它能夠引導學生從高一到高三的整個發展作規劃,并對學生的發展過程作監測、評價和指導,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畢竟學生可以在綜合素質評價里面填上很多自己的成就,這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至于這一評價機制對于邊遠地區以及農村的孩子來說,會不會加大他們與城里學生的差距,使得寒門更難出貴子?在程惠云看來,影響不會是特別大。“因為城市里面的學生有突出的一些素養,農村的孩子也有一些突出的素養,比如他的觀察能力、體育素養,不一定就會比城里的孩子弱。再加上在自主招生領域,國家現在對寒門學子給予的政策傾斜也是比較明顯的。”
北京家長張女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孩子即將讀高一,用更科學全面的考核方式來取代“一考定終身”,家長們自然是歡迎的,可就擔心學校有更大且相對寬泛的招生條件后會出現有失公允的現象。“如何能從制度上規避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家
長們對改革的支持與否。”程惠云也認為,很多大學在招生過程中都有自己的考核體系,如果大學在這個過程中做到公平公正,那么高考成績以外有其他評價參數的加入是有好處的,“這能讓學生不必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幾本書上。總的來說,這一設計還是在朝積極的方向去發展的。”
降低標準化考試權重是共同趨勢
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一直是中國教育界所希望看到的。而北京市教委提出的高考改革也被外界解讀為對教育發達國家高校錄取方式的一種有效借鑒。
“北京高考改革應該是一件好事,大方向應該沒錯。”在薇姬·張看來,中美的升學體系雖然完全不同,但的確存在可借鑒的地方。確切來說,在美國高中升學方面,有兩點是中國沒有的。首先,美國高中是4年、高校非常看重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成績,也就是平均績點(GPA)。美國高校認為,通過GPA就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態度。其次就是自由選課和為學生提供課程顧問的服務。當然中美升學也有共同點,都有標準化考試——中國是高考,美國則是SAT。不過,隨著多所美國頂尖名校不再將SAT成績作為錄取標準之一,降低標準化考試成績在升學中的權重在歐美已成為一大趨勢。北京的高考改革方案與該趨勢有一定的相似度。“但中國社會的復雜性,對于軟性指標的評定需要有公正、客觀的態度,社會升學輔導機構也承擔著相應的責任。”
與中國不同,影響美國大學錄取的還有族裔的因素,要考慮到學生中族裔的比例,也就是所謂的平權法案。顯然,按族裔比例錄取學生就族裔方面可能是公平的,但在某種程度上又不公平。比如,這對學習成績好的亞裔學生造成了不公平,好成績的亞裔學生因族裔比例的限制進入不了自己理想的大學。英國《金融時報》8月30日報道稱,美國司法部宣布,哈佛大學招生程序對亞裔美國人“明顯不利”,該部已介入一起就平權法案對哈佛大學提出的長期訴訟。因此,完全的公正只是理想狀態下的情況。薇姬·張認為,中國高考改革的重點,還是應該著眼于如何選拔更為優秀的可造之才。從這個角度來看,若新高考方案在北京試點,大學確實能選到適合的學生,培養出更好的人才,各環節也能保證公平,那就能在全國進行推廣,中國將真正走上素質教育之路。
“改革的出發點肯定是好的”,程惠云表示,“從實際操作的效果上來講,浙江第一年改革遇到的質疑聲也很高,北京在浙江的改革基礎上做了一些調整,試圖盡量引導學生從科技發展的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和優勢出發選擇學科。這從教育導向上來講要稍好一些。”北京的高考改革才剛剛開始,還未經過第一次高考的檢驗,也沒暴露出它可能會有的問題,要說全國推廣,那還為時尚早。推廣的前提必須是實施、調查、研究后,再來決定它是否能再推廣。▲
環球時報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