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鐳
西方一些官方組織和媒體近日熱炒南太平洋地區若干島國的“債務危機”,批評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濟合作。這類“炒作”有意無意地混淆了臆想和事實,誤導了受眾。
據太平洋群島地區研究的權威機構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統計,在2006年至2016年間,澳、美、新等國向該地區提供了90億美元的“捐助”。其中,澳大利亞一國占總額的2/3。就在數周前,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還宣布“為了對抗中國在太平洋島國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將大幅度增加對太平洋島國的“捐助”。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在傳統“捐助國”花費了巨資后,中國的影響力依然會“日益增長”,且令“傳統捐助國”不安?
洛伊研究所的一些學者曾對“傳統捐助國”和中國在太平洋島國的“捐助”進行長期跟蹤比較,發現“傳統捐助國”向島國提供的除一小部分是人道主義援助外,其余絕大多數是旨在推進當地“民主”“人權”“法治”和“良政”的政治性項目,只能以“無償援助”的形式強求受捐國接受。研究還發現這些“捐助”項目的結果也遠非“捐助國”政府宣傳得那樣完美,畢竟輸出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極其費時費力。
同時,他們研究發現中國提供的“捐助”多為低息貸款,或“友好性利率”貸款,主要用于推動當地涉及國計民生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國與島國有關方面在合約中明確規定了“捐助項目”的借貸利率,以及項目必須達到的質量和管理標準。在洛伊研究所的學者看來,中國的“捐助”更嚴格地講是“商業屬性”,太平洋島國有義務履行契約,期滿“還本付息”。中國的基礎設施“捐助”也并非“強加”于島國,而是島國“積極主動地向中國爭取的結果”,其過程類似商業借貸談判。
相較于西方“傳統捐助國”,中國在過去十年中對太平洋島國的“捐助”金額不算特別巨大,并且中國“捐助”的資金主要用于島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基建項目,建成后具有相當的經濟效益,以及難以量化的社會效益。相較于美國等西方國家百分之一百多的負債率,太平洋島國負債率基本處于較低的可控范圍。即便將來某個島國在債務上遇到困難,也不能想當然地歸咎于中國。當地債務管理能力、投資偏好與風險,以及不可預測的世界和地區性風險等都有可能成為重要因素。全球范圍內的經驗型分析也表明,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因與中國有著緊密經貿合作而身陷“債務危機”或“破產”。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西方國家也曾渲染過類似的“債務危機”,以批評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日益緊密的經貿合作。但今日非洲的勃勃生機不僅證明以英國《經濟學人》為代表的西方精英對非洲大陸“毫無希望”的判斷是極其錯誤的,也難以辯駁地證明了中國與非洲經貿合作對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樣,太平洋島國地區的經濟發展已不再是一潭“死水”,一些國家在近年內已經實現高達7%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這是殖民時代難以想象的。▲
(作者是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