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由溫飽不足奔向全面小康,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巨大成就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有力彰顯。回顧農民增收的四十年歷程,探索農民收入的變動規律,對于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提高農民增收水平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任務。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促進農民增收要出實招,從農民收入的基本構成著手,大力改革創新,構建穩定長效可持續的農民增收機制。
一是變數量為主轉向數量質量并重:以農業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民經營收入。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底蘊深厚、影響深遠、市場前景廣闊的農業品牌。拓展農村產業融合空間,推進農業與旅游、健康、教育、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使農業高質量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二是變就業為主轉向就業創業并舉:以創業帶動就業擴大農民工資性收入。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量,提高農業經營者整體素質。強化農民就業創業服務,完善農民就業創業支持政策,建立創業風險防范機制。鼓勵和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振興傳統工藝,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拓寬農民工資性收入來源渠道。
三是變資源為資本:以激活產權增加農民財產收入。落實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推進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推進農民房屋產權的租賃、轉讓、抵押,盤活農民房屋財產權。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保障農民集體資產權益,確保農民財產收入不斷增加。
四是變扶持政策分散多元為集中發力:以政策整合夯實農民增收后勁。推動財政扶持從面面俱到轉變為集中重點,注重補短板,注重兜底保障;回歸公共財政屬性,取消無效補貼,更多投向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平臺建設;從城鄉統籌逐步過渡到優先農業農村發展,加大農業農村財政投入力度,確保農民分享發展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