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色彩--服飾的眼睛,它作為服飾的重要元素,不僅詮釋了服飾的情感與張力,它的運用及其搭配也為人物形象設計領域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色彩是人物形象設計的首體,本文深入探究服飾色彩的魅力及其在人物形象設計中發揮的作用,研究和關注色彩與人物形象設計應用方面的動態,為服飾人物形象設計專業的人士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形象設計;服飾;色彩;設計;流行色
伴隨著人類科學的進步與時代的飛躍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美”的概念。在越發動亂的“美力”時代,人們更多的會從服飾上改變個人形象,并不斷嘗試如何在交際中設計更高品質的形象。服飾色彩是人物形象設計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設計者們使出千方百計利用色彩來設計人物形象,并嘗試將服飾色彩與形象設計進行多元化的交融與創新,將個人魅力與時代潮流相接軌,詮釋著人物的性格心理,也彰顯著自己獨到的魅力。
一、服飾色彩彰顯人格魅力,提高個人形象審美欣賞性
服裝由色彩、造型、材質三大要素組成,當你臨近欣賞一個人的服飾時,首先被吸引的無疑是它的色彩。色彩是服飾的靈魂和生命,得體的服飾不僅使人賞心悅目,也會增強自信,給他人良好的印象。不同的色彩往往給人不同的感受,紫色的高貴奢華、黑色的深邃優雅、藍色的靜謐憂郁,無不散發著獨到的魅力。如何將色彩運用在形象設計中是一門值得深究的課程,色彩在在發色、妝面上的使用也有其特定的原理,毫無規則的搭配不僅會降低個人的品味,也會為自己帶來不可避免的尷尬。如戛納電影節上女主播徐大寶的國旗裝,為了博取觀眾的眼球用紅旗進行形象設計,不僅遭到了網友的吐槽,也遭到了娛樂界的封殺。
于西曼曾說過:形象既是你個人能力的廣告,也是你品味的標志。一個好的形象并不是為了博得臺下多少的贊幕,而是可以為自己的形象增添一份高貴及優雅。莎士比亞也說過:如果我們沉默不語,我們的衣裳和體態也會透露我們的經歷。形象如同我們的名片,他是心靈與視覺的結合體,無形中展示著我們的個人魅力。
二、服飾色彩為形象設計帶來“二次”藝術創造
作為服裝和形象設計兩者關聯的服飾色彩,它不是孤立的元素,它與人物自然條件的合理應用,可以修飾補足人物先天的不足,彰顯人物的形象氣質。形象設計師往往會根據人物的性格、習性、年齡、工作環境及色彩偏好特點,用自己的思維與專業理論進行形象的“二次”藝術創造。而“二次”創作的原理,也要遵循視覺和人體上的合理搭配。這就要求設計師具有極強的理論和實踐觀察能力。在設計中,不僅考慮服飾的色彩與膚色的視覺平衡、服飾的色彩與發色的搭配,還要考慮到服飾色彩與體型、服飾色彩與人物性格的關系。具備眾多的綜合知識,才能為形象的“二次”創作帶來新的生命。
整體形象設計是一門很深厚的學問,它包含一整個系列的完整理論。除了色彩,更重要的還有風格。如何根據人物特點設計屬于它的風格,是形象設計的難中之難。不同的風格應搭配不同的色彩,如優雅型:優雅的人有少女的純美也有成熟女人的魅力,總能給人以穩重、精致、含蓄的氣質特點,由此應該選擇輕柔淡雅的服飾顏色,同樣在妝容發型上也應忌重色濃妝,以生活妝為主,從性格特點出發,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完善。
三、服飾色彩哺育形象設計潮流,滿足自我需求性
色彩是表達服裝形態的重要手段,也是服裝情感的重要載體。在服裝與形象設計的搭配中,色彩是對人觸動和感知最多的元素,人們不僅可以感受到色彩的力量,還對色彩的和諧與搭配有種本能的反應。
服飾色彩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要想跟上國際色彩潮流的變化,就要緊隨著時代的步伐而前進。流行色的產生與發展是社會色彩審美心理的一種反應,也是自我需求的選擇。當我們選用流行色在做設計時,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增添視覺突破力,產生相應的節奏感與韻律感,達到恬靜、典雅的藝術效果。由此方可適應時代,服務社會大眾。每年的流行色發布都是色彩研究者緊密關注的環節,不同行業的設計者,追隨色彩潮流,為大眾帶來新的審美感受。
形象設計是一個新型的產業,從事這一行業的人群也是年輕的一代,它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新時代的象征。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文化藝術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從化妝、美容、美發,到21世紀的文身、整容、整形,“人物形象設計”這個名詞已經不斷滲入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雖然前景看好,但面對人物形象的個性化、多層次的設計、服飾色彩、審美素養等綜合的藝術的交融時,卻遭遇人才短缺和研究不足的發展前景,使純粹的形象設計變得索然無味。
作為形象設計中的關鍵一環--服飾色彩,不僅構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色彩藝術,也從各方面為形象設計的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形象設計不僅是現代也是未來對自我審美的延伸,更是精神層面上的需求,是個人內涵和修飾個人外在形象完美結合的產物。
參考文獻
[1]王效芳 《論服飾與形象設計的關系》 蘇州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簡介
楊志超,男,江蘇常州人,廣西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外聘教師。研究專業方向:戲劇人物形象設計。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