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歷經無數朝代,而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特點,如唐朝的開放華麗、宋朝的樸素淡雅、明清的端莊保守、民國的多樣化等等,而每個朝代的服飾變化都與該朝代的多種因素有關,如政治政策、戰爭、經濟、主流文化等等。本文圍繞衣著形象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關系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服飾;政治政策;主流文化;經濟實力
我國擁有數千年的歷史,經歷無數的朝代,又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服飾裝扮的變化隨著朝代更替也有著不同的改變,每個朝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服飾流行風尚,那么為什么每個朝代都會有自己的獨特風尚呢?這些流行風尚的變換規律是什么呢?有什么邏輯可尋呢?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在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及形態,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至關重要因素。服飾是政治氣候的晴雨表,朝代更替、社會變革、政策推行、戰亂革命等等,都是可能會影響服飾風尚變化的因素,甚至通過一個朝代、國家的人民衣著形象能推斷出該朝代、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等。
一、唐朝人衣著形象與社會大環境的關系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及其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朝政策開明開放,對外貿交易發達,接納不同國家的商人,同時也接納了各國商人帶來的文化差異,這個時期吸收許多外來文化,融入我國文化之中。而且較長時間國泰民安,人民生活富足而安逸。盛唐時期的中國成為亞洲各過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唐代女子服裝共分為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四種。前三種為后妃、命婦、女官等于正式場合穿著的禮服,后者為日常穿著的服裝。唐代女子的常服,上身著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唐代女子追求極致美,其化妝及佩飾內容豐富,有發式、頭飾、面妝、佩飾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正是因為唐朝時期經濟基礎較好,百姓生活富足,因此才有財力追求更多的更精致的裝飾。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時期“時世妝”,袒領服、男裝、胡服等也是唐朝獨有的重要服飾。尤其袒領服,袒領服為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服飾中最為開放的服裝,白居易《新樂府之上陽白發人》:“皆云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周濆的《逢鄰女》:“日高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綠水,參差羞殺白芙蓉。其他朝代,女性的衣著全部都是保守的,甚至被男人看到赤足都視為有辱清白,更不必說半坦胸。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政治政策的開明、社會思想的開放、主流文化的包容。
二、宋朝人衣著形象與社會大環境的關系
宋代統治者為防止藩鎮割據和外戚、大臣、宗室、宦官、女后的擅權,鎮壓底層百姓反抗,以及防御外敵等侵擾,把政治、軍事、財政大權集中到朝廷,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同時為防武將奪權,及其重文輕武,壓制武將,當外族入侵,宋朝政府無力抗衡,只得通過讓敵人繳納大量財物來換取國家平安,國庫無力支撐只得在百姓身上搜刮。而這時的宋朝統治者并沒有勵精圖治,而是進一步壓榨和控制百姓,尤其是在思想上壓迫百姓。因此,程朱理學成為了當時社會推崇的主流文化。
宋朝服飾大體沿襲隋唐舊制,可宋長期處于內憂外患中,加之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摒棄了唐朝華麗、富貴、的風格,崇尚含蓄、淡雅、簡樸。宋代男子服飾仍以圓領袍衫為主。女裙較唐朝時更窄,有細褶;衫為對襟,罩在裙外。服飾色彩追求本色,以淡雅為主,淡藍、藕絲色、淡粉紅、墨綠、白色等淡雅顏色深受送人喜愛。如歐陽修《浣溪沙》“天碧羅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中的天碧又稱“天水碧”,相傳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宮女染碧帛,夜晾中庭,為天露之水浸濕,碧色淡化,更覺雅致,時人見之紛紛效仿。而服飾圖案中附帶有“纏”、“搭”、“合”、“雙”等字的圖案名稱極多,是和當時所宣揚的三綱五常相聯系的。宋代服飾圖案風格多有清雅之氣,服飾圖案也便于程朱理學義理的闡釋。
值得一提的是纏足這一陋習也興于宋朝,并被宋朝理學家推波助瀾,從纏足可見宋朝婦女深受禮教壓迫。宋代詩人蘇東坡的《菩薩蠻》:“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穿宮樣穩。并立雙趺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是中國詩詞史上詠纏足的第一首。車若水在《腳氣集》說“婦女纏足……小兒四五歲,無罪無辜,而使之受無限之苦,纏的小來不知何用?”秦少游有“腳上鞋兒四寸羅”之句,也都是明證。
由此可見,宋朝政治、經濟、文化對這一時期人民的衣著形象影響至深。
三、民國時期衣著形象與社會大環境的關系
這一時期是從古代中國向現代中國過度的一個短暫時期,隨著國門的打開,越來越多的新鮮事物涌入國內,并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整個民國時期,人們以民主和科學的追求為宗旨的思潮和運動。率先舉不曾間斷。對民主與科學的崇尚和追求,成為民國文化的時代精神。這一時期,各個領域的發展中都滲透著民主與科學的追求。從五四運動起,白話文開始代替文言文,揭露、諷刺和唾罵封建主義成為中國文藝最為重要的主題之一。魯迅、巴金等作家都是將這一主題與白話文的形式完美結合的名家。三十年代興起的大眾語運動、延安時期崛起的“工農兵文藝”,也都是追求民主精神的直接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了社會的發展方向,中國的大門是被迫向世界打開的。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婦女開始擺脫束縛追求自由。在20世紀40年代,纏足觀念逐漸退出社會風俗,再加上政府嚴禁纏足,解放以后,纏足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民國的服飾出現了很大的改變,中西結合的特點極其明顯,女性服裝樣式開始多樣化、個性化,出現了正式女褲、女式制服、運動服、工作服等,發型妝飾也以簡潔的發式代之,甚至減去長發,留起短發。除工作裝外,學生裝、旗袍、晚禮服以及各類款式的洋裝、連衣裙都開始成為日常著裝,而男性也出現了西裝與馬褂共處一室的現象,而在一些傳統家庭,仍然可以見到深居內宅的女性穿著傳統服裝。整個民國時期,中西服飾的交融最為有趣,這一時期的服裝還具有各國各民族的傳統特點,并未像我們現代服飾這么簡化,走在路上看到不同國家的衣服出現,也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交融。
四、現代社會衣著形象與社會大環境的關系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的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隨著我國的崛起,人民的經濟條件逐步上升,而開明開放的政策也使得大批外國文化涌入中國,慢慢的,我們的衣著打扮也開始拜托單一,出現了各種不同的風格與樣式。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內品牌崛起也讓我們有了中國創造的驕傲。這些都很好的反映出我們當下政治、文化的包容性和較好的經濟能力。
結語
沈從文先生曾說過:“服裝反映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穿著情操,還是這個民族的一種深厚悠久的文化”,而筆者認為,這不僅是文化,更是一個國家國力的體現、政治政策開明性和包容性的體現,也是這個國家主流文化的體現。回顧歷史,不同的時期服飾變化、審美的變化都與政治政策、經濟實力、主流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尤其是國家的政治是影響服飾變化、審美的變化的根源。因此我們在研究服飾的同時,也可以窺探到國家的榮辱興衰。
作者簡介
張鵬鑫(1992—)女,滿族,籍貫:河北承德人,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民族裝飾藝術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