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寒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深入,以網絡直播為代表的新媒體崛起勃發,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形式。在網絡直播的沖擊下,傳統電視媒體也在探索新的傳播路徑,從內容編排到形式設計,以實現的新媒體轉型發展。本文將研究的方向放在網絡直播的運用方面,借助網絡直播的優勢來凸顯電視新聞節目的價值,探討電視新聞節目在新媒體融入中的創新策略,以期為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網絡直播;電視新聞;新媒體轉型
隨著網絡直播行業的蓬勃發展,網絡直播已經成為深入大眾的信息傳播方式,成為了新的網絡文化。2018年艾媒數據分析機構分布了中國直播行業研究報告,稱直播已經延伸到了大眾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其規模也逐漸擴大。網絡直播的崛起無疑是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巨大威脅,網絡直播的發展分流了傳統新聞媒體的受眾,減少了傳統新聞媒體的關注度,使傳統新聞媒體面臨著改革轉型的難題。2017年習總書記多次強調了加快媒體融入,創新媒體發展的重要性,各大電視新聞媒體也積極響應號召,主動融入新媒體環境,其中央視新聞和一些較為熱門的地方電視新聞媒體開始建設網絡直播平臺,開通熱門網絡直播門戶的賬號,逐步占領網絡直播的宣傳領域,產生的積極的宣傳效果。因此,本人將研究的方向對準電視新聞節目中的網絡直播運用策略,從運用的模式到運用的啟示,為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的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一、網絡直播的優勢
1.主體規模大,受眾年輕化
網絡直播由于強大的互聯網基礎、簡單的操作方式和泛娛樂化的形式深受網民青睞,以年輕群眾為主。網絡主播的高收入和新興的這種商業形式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參與到網絡直播事業之中,形成了全民“網絡直播”的現象。
2.信息更多元,互動性強
網絡直播的內容更多元,同一個網絡直播平臺或者網絡直播賬號可以發布娛樂、民生、體育等多種類型的信息涉獵廣泛,能夠從不同的方面抓住受眾的眼球。此外,網絡直播與傳統新聞節目相比,其互動性更強,且為雙向互動,增加了網絡直播方和受眾之間的聯系,密切了二者的關系,受眾對網絡直播的粘性和忠誠度更高。
3.形式更豐富,傳播效果更強
網絡直播在播放的過程中通過與受眾之間的雙向互動,能夠及時掌握受眾的偏好和需求,從而調整節目的內容和形式。網絡直播方積極響應受眾的反饋,受眾此時的角色也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成為了信息的制作和傳播者之一,增強了傳播的效果,有利于關注度的提升。
二、新媒體轉型時期電視新聞節目運用網絡直播存在的不足
1.對網絡直播的重視度不夠
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專業性更強,資金實力更扎實,許多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對網絡直播較為輕視,在新媒體轉型發展時期,一些電視新聞節目也積極改革創新,但只在部分內容和語言方面“接地氣”,忽視了直播平臺的力量,創建自身的直播APP,而安裝APP將限制和降低受眾的手機功能,所以用戶數量少,活躍度地,降低了電視新聞節目自身直播平臺的建設和發展效果。
2.形式僵硬,互動較差
在開展了網絡直播的電視新聞節目中,新聞節目的制作人員和主播對于網絡直播的語境熟悉度差,在直播過程中難以脫離傳統的新聞播報形式影響,缺乏與受眾的互動和聯系,成為了在手機上播放的“電視新聞”,不利于提升受眾的活躍度和忠誠度,不利于“粉絲”的增長。
3.內容無創意,吸引力較低
在信息海量的互聯網世界中,受眾接收到的信息速度更快,渠道更多,電視新聞媒體若要突出重圍,必須要展示自身的閃光點,在眾多同源新聞中吸引受眾的關注。多數電視新聞節目在網絡直播的運用中直播內容簡單,缺乏創意,無法在第一時間抓住受眾的眼球,造成了受眾流失。
三、網絡直播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運用策略
1.借助網絡直播的形式,突出電視新聞節目的優勢
電視新聞節目曾是受眾了解新聞,“縱覽天下事”的主要渠道,然而在信息海量的網絡時代,電視新聞節目受到了采編、制作、審批、播放等多個環節的時間限制,信息的傳播速度難以與低門檻的網絡直播相比。回歸電視新聞節目本身的優勢中來,電視新聞節目雖然難以與網絡直播比速度,然而其專業性、嚴肅性和內容的延伸性更強,電視新聞節目的語言措辭、鏡頭運用和專業的解讀更是網絡直播所難以匹敵的。因此,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方應當積極尋找自身的優勢,借助網絡直播這種形式活潑、互動性強的特點來烘托自身,發展自身,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交融。例如電視新聞節目可以緊抓新聞事實,從專業性的角度出發,延伸新聞內容,跟蹤新聞發展,為受眾提供更多的視角,更好的解決方式;又如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獲得第一手的新聞資料,例如對更加專業性內容的報道,對政策動向、科技發展、經濟形勢預測等方面的新聞進行近距離的采訪和解讀,利用網絡直播的形式擴大關注度,開展專業新聞的常態化直播,擴大影響力。
2.實現多屏互動,展現立體化的新聞報道
電視新聞節目運用網絡直播技術不僅需要建設自身的直播APP,更需要借助成熟的網絡直播平臺,借助活躍度較高的直播平臺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在電視直播的過程中,積極推介自身的網絡直播賬號和平臺,在電視節目播放的過程中同步進行網絡直播,例如網友在電視新聞節目的直播APP的評論中發表信息,上傳圖片,電視新聞節目可以有選擇地播放網友的評論,增強受眾的參與度和互動感。除了跨屏直播,還可以在成熟的網絡直播平臺中創建賬號,用話題性更強的短視頻吸引受眾關注,使用時下熱門的網絡語言反饋受眾的信息,并積極為受眾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更專業的指導,獲得受眾的青睞,從而實現受眾的引流,擴大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增強電視新聞節目自身的影響力。
電視新聞節目還可以憑借自身強大的制作團隊,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積極與其他節目溝通聯系,形成電視新聞的“抱團”作戰,強化資源利用率,形成新聞節目直播的協作機制,建立新聞資源共享機制。此外,還可以拓展新聞報道的領域,實現多現場的直播,為受眾提供更多的視角,更廣闊的內容,從“精、細、深”三方面下功夫,帶給受眾網絡直播所難以企及的節目制作效果。
3.形式活潑、內容及時更新,增強受眾關注度和忠誠度
電視新聞節目在運用網絡直播的過程中,要利用網絡直播信息傳播快的特點,與成熟的直播平臺合作,彌補電視新聞節目在傳播渠道和傳播速度方面的不足,實現電視傳播和網絡直播的信息對接,使新聞受眾能夠在更多的地方,用更多的方式來接收新聞。此外,將內容下沉延伸,引入社交元素提升受眾的新聞接收體驗,形成電視新聞節目+社交的新形式,例如新聞節目利用“微信直播搖一搖”,“微博直播轉發抽獎”、“短視頻網絡評論送禮品”等福利形式,增加受眾與節目制作方的聯系。
發放福利只是暫時性的引流方式,持續性的增加關注度需要電視新聞節目制作團隊積極開展網絡直播的學習,提升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招聘網絡直播領域的優秀人才,為節目制作團隊注入新鮮血液和“網絡”活力,每一期的節目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應當符合當下人們的需要,積極關注受眾的反饋信息,了解受眾的需求,從而改善節目制作的效果,提升受眾的忠誠度。
參考文獻
[1]黃妙杰.網絡直播興起背景下電視直播的價值審視——以廣東新聞頻道《地鐵改變生活》直播報道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8(06):73-74.
[2]武慧鋒,張文龍.電視新聞節目“電視+網絡直播”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啟示[J].當代電視,2017(09):63-64.
[3]姜越.媒介融合時代電視新聞直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西部廣播電視,2017(12):1-2.
(作者單位:天視體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