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海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大力開展經濟化建設,加快了我國經濟化建設。在大力倡導城市化建設地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城中村就是社會和諧發展中一個重要的問題,這是直接影響城市美觀度的重要問題,同時也是政府、開發商重視的問題,當前如何有效解決城中村問題已經成為了限制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本文是基于對城中村的歷史、城中村的改革問題以及共生思想幾個方面,從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進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改造計劃。
關鍵詞:城中村;共生思想;記憶空間;簡介;困難
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力倡導城市化建設,為進行城市化建設就需要使用大量的地基。在進行建設時,田地地基相對于拆除農村房屋進行建設具有花費資金少、簡單方便的特點,因而城市管理者與建設者只著眼于一時的利益,大力購買田地進行建設,而忽視了附近農村遺留下來會給后期發展帶來的隱患。在進行建設時,購買越來越多的農村用地進行建設,最后造成城市包圍農村的情況出現,導致出現城中村這一獨特的景觀出現。
一、城中村以及記憶空間的簡介
(一)我國城中村的發展
城中村即是指在長期發展中出現城市包圍農村的情況,隨著城市化水平不斷加深,城市中越來越少田園的休憩,而農村卻具有獨特的休憩,但我國城中村在發展時卻不能發揮出其獨有的優勢成為城市中的一抹綠色,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一絲幸福感。[1]這是由于我國城中村出現了錯誤的發展,加之當前城中村發展是鉆著法律的空子,我國法律規定農民只具有房屋土地的使用權而卻未進行明文規定是否具有改造權,因此城中村建設面臨著被拆除的危險。因此城中村在進行發展時,往往建設都只顧及建設的總面積而卻忽視了建設的質量,導致整體建設呈現低質量高面積。再加上城中村建設屬于非法建設是不受國家保護的建設,因而國家不會提供基建、市政服務等,久而久之城中村逐漸呈現低質量、臟亂差等情況。在城市發展時,城市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進而促使了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情況出現,因為農民工會選擇城中村價格低廉的地方進行租住,城中村也由于上世紀部分人民意識思維不高在看待城中村時往往呈現有色眼鏡進行看待,逐漸使人們對城中村形成不好的印象。
(二)城中村記憶空間的含義
記憶空間(memory space)也被俗稱為“記憶之場”,是由當代學者皮埃爾.諾拉提出的,它適用于闡述一個集體的記憶,也可以被表述為一個地方一段時間的記憶,他表述的范圍很大,可以與時間有關同時也可以與空間相掛鉤。記憶之場的可以簡單理解為記憶與空間之間的關系。在著作《記憶之場》導言中,諾拉指出歷史與記憶之間的差異,記憶是帶有主觀色彩的,是個體在經歷或間接接受事物,進行的較為全面的分析而得出的結果,而歷史相較于記憶則主觀因素較小,一般是由專家人士在完全了解事務的來龍去脈后,對這個歷史進行正確的闡述,因而記憶與實際是有一定的差異的。[2]在記憶空間研究時,由記憶空間名字分析可以得出,記憶空間是對記憶進行研究,是根據人們的真實體驗對歷史進行闡述,主要是側重于對記憶空間中所包含的物質的價值以及記憶的內涵進行論述。例如:在陜西延安紅色根據地中保留著大量的偉人故居,為人們展示,是為了讓人們緬懷偉人,同時也可以促進人們身臨其境感受到偉人們的偉大情懷,促進人們堅定信念堅持為國家繁榮昌盛而努力。
二、城中村改善面臨的困難
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城中村的原始住戶在城中村經營起自己的“農業”,發現了經營城中村可以獲取很大的利潤,是一筆很大的收入,這也直接使城中村拆遷的難度不斷增大:
(一)農民房屋拆遷改建難
時間的更迭,城中村原始的住戶在開始只是想制造一些低廉的房屋等待拆遷工程的開始而賺取更大的利潤,然而由于當時拆遷房屋需要投入的花費遠遠高于購買田地進行建設的花費,越來越多的低質房屋被建造,房屋被閑置。這時大量的農民村進城務工需要房屋,城中村房屋不僅離城近,并且價格低廉,這是很多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到達城中村進行居住,這直接使城中村經營者獲得了大筆收入,由于城中村居住人口不斷增多,其中慢慢出現超市、飯店網吧等,使城中村中的經濟體系逐漸變得復雜化。[3]城中村可以給很多人創造大量可持續的經濟,這也直接使城中村的拆遷改建需要耗費的資金投入上升,進而導致城中村改建難以提上日程。
(二)城市人思想還尚未開放
城市中一部分人仍存在一定的地域歧視,用錯誤的眼光看待城中村問題,將城中村與貧民窟混為一談,這是由于這部分人沒有真正走進城中村,城中村只是由于沒有有效的管理而出現的問題,城中村再進行建設時應該合理進行改建。城中村只是由于房屋建設受到某些政策影響而導致房屋建設質量上不去,加之由于城中村建設是非法建設國家并未對其進行市政建設,導致基礎設備等建設不完全,進而呈現出環境差的現狀。
三、共生思想的內容
共生思想簡而言之就是互利共生,在生物方面互利共生是指兩種生物之間互相合作在一起生存,提升兩種生物的生存能力,近年來這一思想也逐漸被利用到了經濟學、社會學、建筑學等方面。在對于城中村建設時也應該改正以往的思想認識,讓城中村原始居民等待國家的拆遷思想,應該大力倡導城中村居民開展城中村建設或是與建筑商之間進行合作,實現建設的有效性,這樣既可以有效解決城中村臟亂差問題,又可以使城中村居民獲利,這即是一種雙贏的做法。在進行倡導時還應該積極對城市居民的思想進行改善,改善城市居民的思想,促進城中村向城市中融合,使城中村逐漸成為一座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物。例如在2017年深圳雙會的主會場便設立在城中村南投古鎮的城中村中,這是一種發展的創舉,實現了城中村走入社會的一大步。
圖1.2017年南頭古鎮城中村會場分布
四、城中村未來發展終中記憶空間的合理利用
城中村記憶空間儲存了兩代人從農村不辭辛勞來到城市中奮斗的歷史,因此城中村記憶空間是一代人努力奮斗的最好紀念,它既弘揚了上世紀農民來城市中務工不辭辛勞艱苦卓絕的精神,同時也可以從中感受到城市發展的變遷。積極進行城中村改善,可以將城中村建設成一個旅游景區,用于弘揚人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4]我國有很多美輪美奐的古代建筑都是出自于農民之手,因此農民的建筑技藝是不可否認的,當代這樣的建筑格局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建設時,規劃者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導致的,因此將當前應該和城中村住戶進行合理的溝通,將改善環境的建設權力交到他們手中,并積極提供市政建設等援助。當地住戶看到這一發展前景定會積極進行改建工作,同時在改建時還可以修筑博物館等基礎設施用于紀念城中村在上世紀城市發展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中村問題并不是由于原始城中村居民單方面問題導致的,城中村問題是由于開發商、市政規劃者錯誤的決策等方面導致的。因此在未來城中村改建時,應該使用共生的思想實現對城中村的改建。
參考文獻
[1]郭湘閩,劉長濤.基于空間句法的城中村更新模式——以深圳市平山村為例[J].建筑學報,2013,(3):125-127.
[2]金俊,李東.城市空間形態的跳躍式重塑——寶雞市東嶺村城中村改造更新模式研究[J].華中建筑,2014,(10):270-272.
[3]吳智剛,周素紅.城中村改造:政府、城市與村民利益的統一--以廣州市文沖城中村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5,(2)356-357.
[4]黃勝勝,劉筱紅.城市化進程中“城中村”改造的利益均衡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湖北省武漢市城中村改造為例[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5,(1):124-128.
(作者單位:深圳東部華僑城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