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珊朗格認為:“一切真正的藝術都是抽象的”。基于此可見抽象藝術的廣泛性和延展性。克勞德·莫奈,被譽為“印象主義之父”,縱觀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莫奈繪畫所具的抽象屬性體現出把具象藝術推向新的方向的發展趨勢。莫奈把光與色彩的表現作為了畫面的本質特征。他認為,在繪畫中應該用明暗和色彩恰如其分地來表現所有物體以及環境。抽象藝術是一個持續升溫的話題,本文旨在從莫奈作品中解讀事物的發展和演變進程就是一個逐漸變抽象的過程。
關鍵詞:莫奈繪畫;光與色;抽象意識
一、莫奈繪畫的創造性思維方式
1.光的變化規律在繪畫中的體現和運用
莫奈說過,“光是畫中的主角”。莫奈在繪畫中發現通過光和色來表現瞬間變化的物體時,物體的陰影悄然發生著變化,有光就會產生陰影,在不同的光線下,所謂的“影”的顏色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而并非是古典繪畫中被蓋棺定論的黑色或棕色這些顏色。莫奈通過繪畫研究對“陰影”有了更新的認識,他將光源色和環境色與物體本身的顏色進行結合,并且科學的分析,以及觀察受光部和背光部的顏色區別從而得出更為科學并且全面的陰影部顏色,這樣的方法得到的顏色充滿了靈動感與透氣感。
莫奈在他著名的《日出·印象》一畫中,不僅表現出了景物與色彩被晨光籠罩的朦朧感而失去了它們明確的特性而且還畫出了光的具體變化使色彩變得明亮,在霧氣中并沒有沉重之感。他研究水,研究水的反光,他一把這些反光畫得堅實而凝重。這是19世紀以來首次出現對反光的另類表現。至此對反光的色彩刻畫在繪畫作品中開始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在莫奈的作品中,反光不僅僅只用來表現形體,而是和物體本身的光色一起變成了整個構圖中色彩表現的一部分。
《干草垛》創作于1891年,這是一組系列作品,它們分別表現了在上午、中午、落日時光線中的干草垛所呈現的不同光影和顏色的變化。畫面的主體物只有幾個簡單的草垛,在莫奈的筆下呈現出了迷人的光色景致。鮮艷、沉著、靈動的色彩使得畫面變得生意盎然。我們能在這燦爛的色彩中感受到色彩本身的質感與魅力。這幾件作品基本上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能明顯感覺到畫家在寫生中反復了好幾遍,畫面構圖簡潔,色彩對比強烈。暗部通常涂得比較薄,有時也反復涂抹得較厚。受光部顏色則常常作較厚的塑造,以熟稠的筆觸與油彩將外光卜的谷堆表現得生動透氣。注重畫面色彩關系的整體感而不作過多細節的刻畫,是表現白天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的干草垛色彩變化的油畫作品。
2.將對象本身轉化為色塊表現
莫奈說:“當你畫畫的時候,要設法忘記你眼前的形體,一棵樹、一片田野……只是想:這是一塊藍色,這是一長條粉紅色,這是一條黃色,然后準確地畫下你所觀察到的顏色和形狀,直到它達到你最初的印象為止。”
莫奈在繪畫創作時執著于對光與色彩的追求,對光線的瞬間變化用色彩來表現,捕捉物體在自然空間和光線中稍縱即逝的瞬間變化。為了抓住物體在光照下的色彩的細微變化,他放棄了古典繪畫中對形體的三維表現,對外輪廓以及物體本身的厚度做了必要的舍棄,而把光和色相結合所體現出的最美的瞬間效果作為他創作表現的本質,擺脫了形體束縛的色彩也因此充分地彰顯出了畫面的多元化與作者思想的深度。例如在《盧昂大教堂》組畫中,莫奈對教堂從黎明到黃昏不同時間段,不同光線下的景色創作了多幅作品,表現投射到教堂上的光和影的動態感,捕捉每個瞬間因光線不同靜物產生的不同變化。并且,在光照下,畫家摒棄了體量感,而是成為光與色表現的舞臺。在莫奈的畫中,已看不到建筑本身的結構線條,并且在每一幅畫中都融入了畫家獨特的個人感受,每種色彩都表達了不同的心情。莫奈以自然光色為主要依據,將瞬間即逝的色彩變化凝固在畫布上,使畫面除了物體本身,更主要地通過色彩來呈現畫家的情緒。這種帶有畫家個人感情的光與色彩的描繪和對形體的模糊、平面化處理使得莫奈的作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
二、繪畫作品中主觀思維的體現
1.抽象因素在莫奈繪畫中的體現和應用
藝術作品中對“抽象”的解釋如下:逐步舍棄自然外貌或物象之外象,并逐漸簡約或提煉出最基本簡單造型元素的一種藝術。繪畫作品趨于抽象,摒棄了作品中自身與自然或環境之間的聯系,致使物象辨識度降低。因此,抽象繪畫中不含任何“可辨識的形象”。抽象繪畫是由形象、色彩、線條及空間等單獨的創作元素所構成有規律的“造型世界”,這與傳統繪畫中寫實的“現實世界”背道而馳。因此,莫奈的繪畫作品中,可以說也有非常顯著的抽象特征。莫奈筆下的樹木、建筑、花草以及他后期創作的睡蓮,都像在光線和色彩中逐漸融化的過程,形象非常朦朧,畫面只有豐富的筆觸、線條和明亮、輕松的色彩。在他晚期的作品中,沒有過多對細節特征的刻畫,而是注重色彩分層的交錯。古典繪畫中的那種循規蹈矩、平整的特點完全消失了,也沒有了傳統繪畫所追求的真實空間感,一切物體在莫奈的畫中都變成了平面的色彩。莫奈在繪畫中由于對光與色瞬間感受的專注,使得外輪廓極度模糊,最后完全消融在光與色彩中,變成色塊的組合,至此莫奈用純粹的光和色彩表達內心的印象。
2.東方繪畫理念對莫奈繪畫創作的啟發和影響
日本浮世繪的線條組合、色彩搭配和平面裝飾性,對莫奈晚期風格影響很大。中國水墨畫的“寫意”、“天人合一”、“意境”、“意象”等理論與西方油畫材質的性質特點也在莫奈的繪畫中有諸多表現。他所追求的是從色彩層次的豐富度以及色系間細微變化的對比中去體會藝術的感情。他晚年創作的《睡蓮》組畫就是他表達強烈內心情感的主要代表。畫面中波光瀲滟的水面,變幻莫測的光影,如火如荼的睡蓮,浮云、樹影都滲透著畫家強烈的主觀情感,蘊含著既有特點又很和諧的美。畫面中的物體的輪廓在畫家的手中已漸漸消引,都從具象的實形轉向朦朧的“虛象”,畫家和他筆下的景物已達到中國傳統繪畫理念中物我交融的境界。莫奈筆下的睡蓮看似只是一片水塘,實則可以說是他譜寫的一首表達自我的抒情詩。莫奈這組睡蓮的創作已經離開了印象派對自然的寫實描繪,開始變得自由、包含主觀情感、并且帶有抽象意味。莫奈已經走向了前人在繪畫創作中未有過的表現領域。
三、總結
莫奈作品的局部形體多是無法辨認的,而傳統繪畫的局部無論如何都是有具體造型的。當我們把莫奈的作品局部放大,所看到的只有光與色的交織,形體的消失標志著抽象觀念的產生。我們知道,抽象繪畫大師康定斯基的藝術觀念就是以抽象的方式去揭示自然界的某種精神,他認為物質只不過是蒙在精神表象上的一層迷霧,他指出:“藝術家必須對思想感情有所傳達,掌握外形并非目的,而要代之以符合內涵精神的形象。”康定斯基所倡導的思想觀念恰恰與莫奈的繪畫表現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從這個角度看,說莫奈繪畫具有抽象性是不難理解的。莫奈的抽象性繪畫觀念間接地影響了注重強烈色彩效果的野獸主義,通過色彩和筆觸表達心理情緒的表現主義,純粹以色彩的點、線、面構成畫面的抽象主義。莫奈的創作開啟了西方現代繪畫的源頭,為現代繪畫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風.《藝術符號美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2]陳正雄.《抽象藝術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李惟妙.《康定斯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張石森等.《西方印象主義藝術》.第一版.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1—49.
作者簡介
陳桐(1991-),女,漢族,河南鄧州人,碩士學位,揚州大學,研究方向:裝飾畫。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