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鎮
摘 要:得體能力是語用的核心能力,它貫穿于“任務驅動型”作文題的核心要求中。
關鍵詞:得體 高考作文
高考考試對語言能力的要求為: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這幾種語言能力要求是遞進的,它們有相對的獨立性;其中以得體能力最為根本,承上啟下又是緊密相連的,某種程度上說,得體能力決定了其它幾種的語言能力。語用得體并非僅指語言本身得體,其核心應是話語者的為人得體。大的方面講,包括文化背景,社會政治,民族心理等等,小的方面講包括交際對象的角色、動機、情緒、態度、性格、氣質、經歷以及交際雙方或多方的角色關系和言語交際的微觀場合等等。從具體的書面語段上講,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語音、詞匯、語法在其中水乳交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從句子、段落乃至篇章無不各成大大小小的整體。制約乃至規定其中各個詞、詞義用法和讀法(停頓、重音等)。《現代英語語法》的作者耶斯佩森有句名言“問我某詞的含義么?請給我上下文。” 可謂至理名言。因此“語用得體”能力既是語言的更是人文的,它應是語用能力的核心。
筆者在瀏覽了1985—2015的高考試卷的作文評分標準時發現,許多的作文題潛伏著的語境要素,考生能否明確其中的語言得體要求是作文成敗的關鍵。
1985年,書信體作文“以反映環境污染問題為內容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一封信。”作文的關鍵在于明確語言交際雙方的角色關系,即初具環保意識的中學生向學識淵博的編輯老師寫信反映情況。該文如高談環保的重要性,則顯然不“得體”而班門弄斧了。
1989年,同樣書信體作文,就如何填報大學志愿的問題給一位正在苦惱的好友寫一封回信,直接或間接的語言交際多方的角色關系:1、朋友之間(直接)晚輩—長輩(間接)2、無所適從陷入苦惱的同學與充當高參的朋友。行文除了注意長晚輩之間的禮儀外,還得考慮到交際對象的情緒、性格以及社會流行的價值判斷等等。
1990年,給材料作文,就一個童話,做一段填充,一段肖像描寫。顯然考的是同中求異思維。但如果沒明確語境潛伏因素中的“孿生姐妹”,求異側重物質性的外表或服飾,而非體現性情差異的神情動作的話,結果應可想而知。(此題是96、97兩年考題的先兆)
1991年,就辯論會的限定情景在“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中選定一方寫發言稿。語體應側重口語表達,雙方平等交流求知,不能自個講自個兒的話。
1992年,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寫一篇記敘文。考生應注意到語境的有機整體性。1、挖掘人物行動的動機(外化的神態、動作、言語)。“小青年”無意干了壞事后“吃驚” “低著頭走了”。穿紅雨衣的姑娘泄火后“趕緊用鞋把大塊的玻璃片歸攏到一旁”,“匆匆離開”。“傘下的一對”感慨及“低聲說著話”等等。2、時令場合。
1993年,根據一則父親在夏夜里圍繞“梧桐樹新老皮”跟女兒、兒子對話,進行合理想象,擴寫成不少于600字記敘文。應注意交際雙方的角色關系和長者借物抒懷教誨晚輩較為高超含蓄的語言技巧。
1995年,根據《鳥的評說》的寓言詩,寫一個200字左右的兩只鳥的對話片斷。作文關鍵在于交流對象的態度,性格氣質,價值判斷。
1997年,根據材料:1、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行動描寫。交流雙方的長期磨合,以行動為主的綜合交流。
1998年,根據《媽媽只洗了一只鞋》的開頭和結尾補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本題應充分尊重交流雙方性格氣質,動機心理。洗了一只鞋,留下一只鞋作為考題來無聲地誘導教育兒子的母親,絕非直露地、諜諜不休地講大道理的母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被奉為圭臬的2014全國卷作文,即后來被總結為“任務驅動型”作文范題:
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 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發在官方微博。經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本文表面上只是考學生在情、理、法相互沖突語境下的如何辯證處理事情,但真正內在要求各涉事方的自我社會定位,以及如何在人情、倫理、法律方面得體應對。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歷年來高考作文試題中語言得體能力的要求在逐年提高。從早年要求單純地明確語言交流雙方的身份、學識和簡單文體規范(書信體表達方式等)發展到交際對象的動機、情緒、態度、性格、氣質、交流場合以及語段語境,除了宏觀上文化背景,社會政治,民族心理外,語境的方方面面均有涉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8年小作文評分標準竟提到“情節好”這個準創作范疇的要求,它預示著我們教學不得不在文學鑒賞方面,在語言得體能力的培養方面更加深入一層,如“情節的因果律”就應該明確。其次,我們還能看出,語言得體能力的測試,除了強調文體規范表達方式等這些純語言方面的能力外,還側重強調了考生作為一社會成員應達到的道德水準,為人處世能力,即做人得體,道德文章雙方并重。教書育人互為表里。如98年的小作文,考生如對生活觀察和思考不夠,無論如何是得不到高分的。第三,上述引用題目,在語境上的意義是明確的、封閉的。也就是說,答題的方向大體上是一致的。筆者認為,可以探討一些開放式的語境出題。如:“一個男人蹲在陽光下,拿著抽到半截的煙頭,燙著從他身邊經過的一只只大螞蟻。追著燙,燙一下,追一下,燙一下,追一下……” 要求:補上前文或后文,體現男人冷酷或無聊的性格。
由于筆者在語用學方面先天不良,斗膽草成上文,拋磚引玉就正于方家。
參考文獻
[1]《漢語文化語用學》M 錢冠連
[2]《最新高考命題趨向考點精要及解題技巧》J《中國考試》 馮永明 1998.2
[3]《托福,還是托禍》 J 馮世則 《讀書》1997、9
[4]《語境認知的修辭價值》J 陳汝東 《語言文字應用》1998、3
[5]《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2017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閩侯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