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頻發的侵權損害致人死亡的案件共同暴露出我國侵權責任法中關于死亡賠償金的內容存在諸多問題,引發了社會關于“同命”到底是否“同價”的思考。死亡賠償金本身具有物質損害賠償的性質,基于這一立場,在生命及生命權平等的前提下,“同命”就不應該“同價”。對于死亡賠償金的確定標準,應當綜合考慮死者生前的客觀情況具體確定。
關鍵詞:同命;同價;死亡賠償金;物質損害賠償
對于“同命”是否“同價”案件,在法律實踐中的具體判決存在極大差別。基于此,筆者認為,應當首先明確死亡賠償金的性質,才能進一步探討“同命”到底是否“同價”,以及關于死亡賠償金的具體賠償標準。
一、死亡賠償金的性質
侵權行為人因侵害他人生命權應承擔的賠償責任,其因此所支付的賠償額,叫死亡賠償金[2]。從法律的角度看此定義,生命的喪失必然伴隨著權利主體資格的喪失,因此此時生命權人已經喪失了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權利[3]。因此,死亡賠償金所指向的對象是死者的近親屬。
基于指向對象,對于死亡賠償金的具體內容及其屬性,世界各國存在不同的觀點。包括“撫養喪失說”、“繼承喪失說”、具有精神損害性質的補償性賠償以及一些學者“兼具對于生命價值的賠償的性質”的觀點,認為這是獨立于物質與精神損害之外的第三種損害[4]。這也被稱為是對于“命價”的賠償。
我國目前相關立法將死亡賠償金賦予了物質損害賠償的性質。基于對世界各國和地區以及我國相關法律的立場,筆者認為其是對被侵權人死亡后基于被撫養人生活依靠或者繼承人可預期利益的喪失而給予的財產性質的損失賠償,本質上是對死亡導致的物質性質的損失的彌補。
二、對“同命”是否“同價”之思考
對于“同命”是否“同價”的問題,前提是無論“同價”或是“不同價”,“人人生而平等”,基于對生命的尊重及保護以及生命權作為人的其他權能的基礎和載體而作為人的最高人格利益,“同命”是毋庸置疑的。
(一)“同命同價”并非實質公平
根據相關案例,“同命同價 ” 的口號式提法大多由新聞媒體提出用來形容案件中不同受害人所獲得賠償數額的不同的結果,并借以表達其對此強烈的置疑,從道德層面上對其進行駁斥與批判[5]。對于其所表現出的觀點筆者認為并不正確。此種觀點是將生命用金錢來衡量,即既然都是平等的生命,就應該用相同的“價錢”來“買”。其僅僅是道德層面的感性思考,導致其本身就是一種誤導,容易讓人產生“生命是有價”的誤解。但從法律的角度理性思考,“價”在這里的意義并非僅僅指“價格、價錢”,而是對于死亡賠償的一個泛指或代稱。如果執意認為應當“同命同價”,就是忽視了自然人個體之間由于客觀差異存在之原因所產生的物質方面的不同價性,抹殺了生命價值中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的區別,否認了死亡賠償金的物質損害性質的賠償之屬性。表面上實現了形式公平,但卻離實質公平愈來愈遠。根據法律實踐,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因侵權人沒有足夠的財產而使得判決的得不到執行的結果,適得其反。另外,除了城鄉之間標準不同之外,還存在不同城市間不同標準的情形,若要“同價”,則在不同城市之間也應當如此,這顯然更是顯然更是不現實的。
(二)“同命不同價”并非不公平
站在理性的法律角度,死亡賠償金并不是與生命等價的支付[6]。死亡賠償金實際上應當考慮到自然人個體之間由于客觀差異存在之原因所產生的物質損害賠償的不同價性。社會大眾對于“同命”是否“同價”的激烈態度更多的是由于戶籍問題所引發的道德上的批判。根據《人損解釋》第二十九條的規定,受訴法院所在地一般以省級為單位,這造成了不同省份間賠償金數額的差異。按照戶籍為城鎮或是農村,再次使差異加大。所以人們才會以為死亡賠償金是“不同價”的。但實際上根據民法原理,侵權損害賠償以填補損失為目的的,其數額以填平損失為原則,因死者生前的勞動能力、實際收入不同,其死亡帶給近親屬的損失則必然不同,因此,這種差額賠償的思路是符合侵權法內在邏輯的[7]。由此可見,“同命不同價”并非不公平,反而是追求實質公平的表現。
因此,筆者更贊同“同命不同價”的觀點。但是,對于目前根據《人損解釋》實行的城鄉二元化的死亡賠償金賠償標準,筆者也不敢茍同。
三、死亡賠償金賠償標準的確定
對于這一問題,目前在世界上存在兩種學說,即“差額說”和“定型化說”[8]。我國目前對于其具體數額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標準,實際是兼采了“差額說”與“定型化說”的觀點。但也正是這一規定引發了對戶籍不同的被侵權人所獲得的賠償金額的差異問題的激烈爭論和對相同結果的強烈呼吁。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十七條在一定意義上似乎是對其作出了回應,但對其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其實際設置了很多的條件。第一,賠償相同數額的前提在于“同一侵權行為”。第二,其中使用了“可以”這一法律用語,并不具有強制性。但真正的所謂“同命同價”原則是沒有任何限制條件的,這只是一種附條件相同數額賠償,本質上仍然是“同命不同價”的體現[9]。
總之,筆者認為,死亡賠償金包括了對死者死亡時所產生的一切財產上的實際損失以及對于未來的可預期的利益的彌補,死亡賠償金之確定標準應該在明確其本質屬性的基礎上,以反映受害人具體生命狀態、生活質量為原則,綜合考慮受害人生前一定時期內的平均收入狀況以及其年齡、職業、所受教育、所處地區等因素進行判斷[10]。
四、結語
本文從相關案件的不同結果入手,首先分析得出了侵權損害賠償中死亡賠償金屬于物質損害賠償的具體屬性,從而闡述筆者認為“同命”不應當“同價”的觀點,并通過對國內外死亡賠償金賠償標準界定的進一步研究分析,得出“對于死亡賠償金的賠償標準應當綜合考慮死者生前的實際情況而確定,以達到侵權損害賠償以填補損失、填平損失的目的”之結論。針對死亡賠償金所涉及的這些問題,我國相關立法部門需要繼續努力,積極尋求能保證損失得到最大化賠償的、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的、最為合理的解決方法,建立真正體現對平等生命尊重的死亡賠償金制度。
注釋
[1] 作者.張琪靖(1995—),女,上海海事大學,法律碩士,上海市,201306
[2] 向梅.論述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中的人身損害賠償.法制與社會,2013,6(中):246
[3] 周永坤.法理學.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 佟強.論人身損害賠償標準之確定——對“同命不同價”的解讀.清華法學,2008,1:127
[5] 佟強.論人身損害賠償標準之確定——對“同命不同價”的解讀.清華法學,2008,1:136
[6] 鄒忠玉,侯德斌.“同命”應當“同價”嗎?——簡評我國死亡賠償金制度.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8(8):24
[7] 鄒忠玉,侯德斌.“同命”應當“同價”嗎?——簡評我國死亡賠償金制度.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8(8):25
[9] 蔣思涵.論死亡賠償金的性質界定和賠償標準.法制與社會,2014,1(下):109
[10] 康玉梅.“同命同價”?——兼評《侵權責任法》第17條.蘭州學刊,2013,8:169
[11] 康玉梅.“同命同價”?——兼評《侵權責任法》第17條.蘭州學刊,2013,8:168
作者簡介
張琪靖(1995—),女,上海海事大學,法律碩士。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