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淼
摘 要:鋼琴是當前人們在生活中較為容易接觸到的一種樂器,其是產生于歐洲,隨后通過較長的時間傳入中國。目前我國已有較多人在針對鋼琴進行學習,且已經出現一些具有該類樂器學習天賦的人。本文針對我國鋼琴教育的起源及其文化背景進行研究,使學習鋼琴者能夠深入了解鋼琴的來源和文化背景。
關鍵詞:鋼琴教育;文化;音樂;器樂
一.中華民族禮樂之邦的文化背景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被稱為“禮樂之邦”也被稱之為"禮儀之邦"。從夏朝初到商朝,周公的"制禮作樂"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體系。后來,孔子和孟子繼承了先人的精華,建立了以禮的仁義為中心的儒家文化體系從而繼承和發展到今天,這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周時期,使用的樂器就已經有了70多種,按樂器制作的不同材料分為了八類:金(鐘、鈴、鐃)、石(磬)、絲(琴、瑟等)、竹(蕭、箎)、匏(笙、竽)、土(塤、缶)、革(鼗、鼓)、木(柷、敔)八類,稱之為“八音”。在那時就出現了一大批音樂家,禮樂作為一種制度在宮廷中廣泛推行。由古至今有良好的傳統傳承發展直至今日,器樂演奏于社會生活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含了現代鋼琴演奏在內的許多的中國器樂演奏藝術都奠定在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根基上,并且結合中西方的文化,誕生了中國的鋼琴文化。
二.鍵盤樂器在中國的出現
鋼琴為什么出現在中國,可以說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產物,在那個時候,中國與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渠道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在中國的西北內陸,由伊朗,伊拉克,進入地中海,這是公元5 - 7世紀隋唐時代繁榮的沙漠古路,主要由沙漠的大量駱駝運輸,出口中國的絲綢,歷史上被稱為“絲綢之路”;另一個出發點是東南沿海,是明(1368 - 1644),特別是清末(1616 - 1911)的末期,在近代鴉片戰爭(1840)之后,繁榮的海陸給中國“舶”到了“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所以中國使用船舶到西方進口,稱為“舶來品”,鍵盤樂器就是“舶來品”的一種。19世紀上半葉,西歐各國鋼琴音樂的發展進入了浪漫時期。在當時,鋼琴正隨著傳教士和外國商人進入中國。隨著20世紀初建立了新的學校,深化音樂理論教材,鋼琴相關的課程和雇傭鋼琴教授,外國音樂家等,加上各種各樣的鋼琴音樂會,鋼琴已經開始在中國文化的傳播,而在發展過程中,使西方音樂文化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合,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構成和諧社會。
三.中華民族的文化背景下鍵盤樂器在中國的最早應用
據相關史料記載,早在公元160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北京,拜見了明朝皇帝朱翊鈞,當時進獻一臺擊弦古鋼琴,而這臺鋼琴進宮之后,引起了皇帝的好奇,命令四名太監向西班牙傳教士龐迪學習鋼琴的演奏方法,而四名太監歷時一個月學會了《西琴曲意》的彈奏,再加上贊美之詞,獲取皇帝的開心。因此可以說,龐迪俄就是我國第一個外籍的古鋼琴教師,而四名太監則是我國最早一批古鋼琴學生,這也是我國史料上有關鋼琴的最早記載。而在鴉片戰爭之后,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使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手段的宗教宣傳活動在中國漸漸獲得了合法的地位并且在多個城市都開設了教堂,基督教會利用傳教士在教堂里用鋼琴伴唱“圣詩”,吸引了許多的中國人前去觀看。
四. 早期的鋼琴教育
鋼琴,不僅在以音樂作為重要的傳教手段的宗教頌唱活動中被使用,還在一些教會學校,被列為課程讓學生選學,并逐步推廣至其他教會學校、師范學堂和私人教學中。在中國的早期鋼琴教育中,有以下幾個鋼琴教育:中西女塾的鋼琴教育,成立于1892年3月17日,設有鋼琴科,此校的音樂選修課以鋼琴為主,學琴時間一般不少于12年,學校還定期舉辦音樂會;圣瑪利亞女校的鋼琴教育成立于1903年,一開始創辦就僅僅只有兩人學習,一架鋼琴;嚴氏保姆講習所的鋼琴教育創辦于1905年,成立時聘請日本籍婦女大野鈴子任教負責鋼琴等6門課程的教學;天津中西女學的鋼琴教育成立于宣統元年9月8日,學校有六七間鋼琴室,音樂教師為美籍傳教士,教材也是直接從國外訂購;北京西什庫音樂學校的鋼琴教育創辦于宣統二年,任課教師為外國神甫和天主教徒,音樂教材由國外訂購。在當時這幾所學校中的鋼琴并非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鋼琴,當時的琴是腳踏的簧風琴。因當時的鋼琴價位太高,再加上懂得鋼琴技巧知識的人太少因此學習鋼琴是十分奢侈的。但是,鋼琴開始在教堂、教會學校以及國人開辦的學堂中顯示其地位了。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