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影響二語習得的諸多因素中,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方面。本文通過研究英語學習者個體差異,即深入分析影響學習者個體差異的不同因素,即年齡、學習動機、語言學能、認知方式等,發現其對英語教學的重要影響。通過對學習者個體差異的因素分析,使學習者能進行更有效率的學習,同時幫助英語教學者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學習者個體差異;第二語言學習;意義
一、引言
在我國,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在中小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盡管老師和學生都在努力尋求教學及學習方法和技巧,卻發現很難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主要一個原因是他們忽視了學習者個體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不能從本質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Rod Ellis(1999)的理論框架來分析影響英語學習者的個體差異的因素,即:年齡、學習動機、語言學能、認知方式等因素。通過了解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英語教學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二、相關研究綜述
對學習者個體差異的相關研究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Altman認為,學習者個體差異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過去的語言學習經驗;母語熟練程度;性格因素;語言學能;動機與態度;智力程度;感覺方式偏愛;認知方式;學習策略等。
Skehan認為,學習者個體差異因素主要有:語言學能;動機;語言學習策略;認知與情感因素,包括內向、外向性格,冒險精神,智力,場獨立的認知方式,焦慮感等。
在Larsen-Freeman和Long的研究中,他們列出的個體差異主要因素有:年齡;社會心理因素,包括動機和態度;性格因素,包括自尊,外向/內向,焦慮感,冒險精神,對拒絕的敏感性,移情性,壓抑性,歧義容忍度等;認知方式,包括場獨立/依靠,范疇寬度,審慎與沖動,視覺與聽覺方式,分析與格式塔方式等;學習策略;其它因素如記憶和性別等。
Ellis將學習者個體差異分為二大類:個人因素和普遍因素。個人因素是個體學習二語的高度個性化的特征。普遍因素是與所有二語學習者有關的普遍存在的特征。普遍因素又可分為可調整因素(如動機)和不可調整因素(如語言學能)。
三、影響學習者個體差異的因素
(一)語言學能
迄今為止,語言學能被認為是二語習得中學習者個體差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Carroll(1981) 認為語言學能是整體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 中負責語言學習的一個特殊部分,主要包括:1) 語音編碼能力;2) 語法敏感性;3) 歸納能力;4) 機械記憶能力等。Carroll(1981)還認為,語言學能不是二語習得的先決條件。例如,所有的學習者,不管語言學能高低如何,都能達到一定程度的二語水平,但作為一種能力,語言學能可以幫助提高外語學習的速度和降低學習的難度。
Gardner(1985) 認為語言學能是和動機具有同樣預測作用的學習者因素;Bialystok & Frohlich(1978)認為它是對二語習得效果最有預測作用的四個因素之一。而Skehan(1989)認為語言學能是影響二語習得的最重要的學習者個體差異因素,在多元相關研究中,語言學能測量結果和學習成績的相關系數非常高,在眾多的個體差異因素中只有動機指數才能接近這種水平,而性格、認知方式等與學習成績的相關系數要低得多。
(二)學習動機
根據心理學觀點,動機是指推動人進行活動并把人推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動力。所以,學習動機是影響語言學習的一項重要情感因素。
學習動機可分為融入性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性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兩大類。前者指學習者由于對目的語文化感興趣而選擇某一特定外語來學習的心理;后者指學習者出于一些實際的功利性目的,如提高社會地位,增加經濟收入等而去學習第二外語的心理。另外,學習動機的強弱也會影響學習效果。學習動機強的學習者的學習態度積極迫切,學習效果較好;學習動機較弱的學習者,學習效率低,學習效果差。
(三)年齡因素
對于年齡與二語習得的關系,Larsen-Freeman(1991)等認為,雖然對年齡在二語習得中所起作用的解釋存在差異,但至少有四種主要的解釋是一致的:1)社會心理上的解釋。成人與兒童之間存在心理上的差異,例如成人可能更加壓抑,他們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抵制社會化,而這恰恰是兒童學習另外一種語言的最終目的和結果。2)認知上的解釋。Krashen(1992)認為,認知的發展對二語習得有否定的影響。兒童和成人的二語習得可能涉及不同的過程,前者使用語言習得機制,如同習得第一語言一樣習得第二語言,而后者使用一般的問題解決能力。3)輸入上的解釋。兒童學習者比成人學習者收到更易于理解的輸入。4)神經上的解釋。二語習得的能力隨著神經的彈性喪失而衰退,所以兒童學習者在神經功能上有更大的彈性。
(四)認知方式
認知方式,亦稱認知模式或認知風格,是指人在信息加工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認知組織和認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貫的方式,其中既包括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方面的差異,又包括個體態度、動機等人格形成和認知功能與認知能力方面的差異。
四、研究學習者個體差異的重要意義
傳統的外語教學的研究重點往往放在如何教的問題上,及側重教材的編寫、教學方法的設計等,卻忽視了學習者是教與學的主體這一重要特征。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推動了外語教學者和學習者對語言習得的嶄新認識,強調外語教學應該以學習者為中心,要對學習者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是外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了解學習者的個體差異等主觀因素有助于解決我國英語教學普遍存在的“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問題,同時也有助于外語教學者樹立正確的外語教學指導思想,進行個性化教學,并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學質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Carroll,J.& S.Sapon.2002.Modern Language Attitude Test Manual[M].Bethesda,Maryland:Second Language Testing Inc.
[2] Oath,A.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es in the Classroom:Learning [M].Mahawah:Lawrence Erlbaum,2001
[3] 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 范琳.認知風格差異與外語的因材施教[J].外語教學,2002(3):83-85.
[5] 蔣劍云,戴運財.年齡與第二語言習得[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96-99.
[6] 李茶.二語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由簡單趨向復雜[J].中國外語,2012(3):77-78.
[7] 劉潤清.英語教育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8] 王初明.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1(6):8-12.
[9] 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102-103.
[10] 楊連瑞,張德祿.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25):277-278.
[11] 趙慶紅.我國外語學習者個體差異實證研究:現狀與思考[J].外語界,2010(3):33-34.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趙雪(1994-),女,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17級研究生,專業為學科教學,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