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羅燕 朱保林
摘 要:大力發展氣象服務產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內容,也是創新氣象服務產業的要求。氣象服務發展事關國計民生,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結構不斷優化,社會各個行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然而,當前氣象服務仍然存在體制滯后、投入保障機制不足、需求側結構性變化的矛盾的問題。因此,本文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分析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氣象服務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氣象服務高質量的發展策略,具體從增加氣象服務有效供給、改革氣象服務的供給體制、建立氣象服務供給渠道、創新氣象服務運行機制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
引言
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及靈活性,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1]氣象服務承擔社會經濟服務保障職責,主要有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保障公眾生產生活以及專業化的氣象服務等需求。在氣象服務供求關系不斷變化背景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社會各界對氣象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使得氣象服務實施高質量的發展策略尤為迫切。
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在當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經濟發展熱點。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作為國家經濟新政被首度提出。供給側改革著重于供給端和生產端的管理,是對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資源要素的投入方式、生產成本、生產方式等方面的管理,矯正供需和生產要素錯配,解決有效供給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問題。
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氣象服務發展現狀
氣象服務是我國政府公共服務重要組成部分,產品消費服務的對象包括了政府、廣大群眾,以及各個行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氣象服務緊緊圍繞公共服務發展方向,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逐步構建形成特色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極大提高了氣象服務在防災減災、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防建設水平。新形勢背景下,各行各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多,隨著而來就是有限資源與服務能力結構化矛盾,導致氣象服務出現了需求不匹配、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基于供給側結構改革背景下,根據氣象服務需求,適度擴大服務領域的同時,全力推進氣象服務供給側改革,最大化發揮氣象服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作用和效益。圖1為1981-2014年全國因水災造成的人口死亡,圖2為2000-2014年全國干旱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2]。
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氣象服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未完全建立投入保障機制
由于氣象服務部門還未完全的納入各級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當中,針對氣象服務也存在權責分配不均、支出責任不匹配的問題。嚴重阻礙了氣象服務供給的政策和投入保障機制建立。圖4為2006-2013年國家級、省級、地級和縣級氣象投資增長率。
3.2 供給側構性變化的矛盾
我國政府還未完全正視氣象服務需求側結構變化,因此,針對氣象服務的供給側結構的變化,沒有及時制定靈活性計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是推進氣象事業的全面發展。當前經濟新常態下如何解決氣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在的問題是當務之急。
4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策略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氣象服務不僅需要發揮科技引領作用,還要利用改革持續優化制度機制建設。豐富氣象服務產品,提高氣象產品服務智能性,從而滿足社會公眾對氣象服務產品的需求,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策略具體可從以下方面來進行[4]。
4.1 增加氣象服務有效供給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發展態勢,經濟發展方式的額轉變,結構優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使得氣象服務在農業領域中作用愈加顯著。各個行業對氣象服務依賴作用也逐漸增強。這些對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適應需求變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氣象服務要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產品,豐富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益。
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需要不斷增加公共產品,做好公共服務,增加公共氣象服務產品,充分發揮氣象服務供給的基礎作用,提高氣象服務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針對我國氣象服務產品結構失衡問題,應打造用戶參與、互動反饋、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氣象服務產品制作流程,建立以服務效益為評判標準的氣象服務產品準入機制和退出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需求端在氣象服務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
4.2 改革氣象服務供給體制
氣象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國家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國大力建設法制化、服務型政府要求進一步發揮氣象服務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構建統一開放、依法有序的氣象服務市場。具體可從深化氣象服務體制改革,建立多元化主體的氣象服務體系,不斷深化氣象服務資源在氣象中作用。另外,還需通過激發氣象事業單位內部活力,提高其核心競爭力來強化氣象事業單位在氣象服務的主體地位。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氣象服務供給體制改革具體可從以下方面來革新。
一是,建立開放多元的氣象服務供給制度,積極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氣象服務企業與非營利性氣象服務機構,實現氣象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
二是,穩步放開氣象服務市場,引導社會資本、社會力量依法、有序、廣泛、深度地參與到氣象服務中來,逐步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氣象服務市場體系。
三是,創新氣象服務供給方式,推動建立和實施政府購買氣象服務制度,將基本公共氣象服務納入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的指導性目錄等。
四是,發展社會組織,組建諸如氣象行業協會等,聯合相關部門將氣象防災減災融入地方社會治理體系,建立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網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務”模式和社區氣象防災減災機制。
4.3 創新氣象服務運行機制
創新機制,加快形成氣象服務行政管理有效、政策支撐有力、運行保障可靠、經費投入穩定的政府主導格局,建立事企共同承擔、分工合理、權屬清晰、分類管理、協調發展的新型氣象服務運行機制,切實發揮氣象服務事業單位在氣象服務中的主體作用。
第一,要加強氣象服務機構的公共服務職能,激活國有氣象服務企業的業務服務,建立健全氣象服務機構與國家之間的產權關系。氣象服務企業,為企業和企業形成不同的評價和評價體系。現階段,氣象事業單位的公益事業按照氣象基本業務組織運行,以社會效益和公眾滿意度為目標。氣象部門的專業有償氣象服務應逐步采用企業管理模式,注重成本效益,促進市場化運作。
第二,建立適應氣象部門氣象服務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利益共享的氣象服務組織機制,理順氣象服務與觀測預報等業務單位的關系,建立橫向聯系和市場激勵機制,加強觀測預報等業務單位對氣象服務單位的支持。協調省市縣的服務職責和收入分配,建立有利于集約化發展的收入分配與合作機制,共同開拓氣象專業服務領域和市場。
第三,建立氣象部門與各市場主體、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合作伙伴關系。我們不僅要為社會氣象事業的發展提供基礎信息和技術支持,還要結合各類主體開展氣象服務和科技創新,吸收引進社會航空象服務的先進技術和產品。
第四,調動公眾參與氣象服務的積極性,定期開展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調查,完善公共氣象服務需求表達和反饋機制,強化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公共氣象服務供給的決策與監督。建立和完善氣象志愿服務管理體制和服務方式,推進規范化、制度化、規范化的志愿服務。
結語
總之,氣象服務應該注重多元主體參與,實現服務產品供求雙方的對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供讓人民滿意的氣象服務,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建設以智慧氣象為重要標志的氣象現代化“四大體系”。
參考文獻
[1]趙蓓,徐東升.淺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氣象服務需求及現狀[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32):175-176.
[2]劉馨.衡水市氣象為農服務供給側改革的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3):60-61.
[3]羅桂湘,朱定真,裴順強,等.鯰魚效應激活我國開放多元的氣象服務市場格局[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6,37(1):122-126.
[4]韓麗琴,杜彩月,康金俠.供給側改革下的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思考[J].管理觀察,2017(6):56-58.
[5]韓月,徐亞華,張磊.四平遼河農墾管理區氣象為農服務供給側改革的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7,37(17):136-138.
(作者單位:云南氣象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