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趙佳鑫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迅速,逐漸形成了支撐經濟發展的三大區域板塊——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發展現狀,對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指標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發現京津冀地區產業協同發展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充分發揮各地區的產業優勢,實現地區之間的優勢互補和良性互動,促進北方地區的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產業結構;行業結構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國家的經濟總量和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民經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區域經濟孕育而生。由于發展導向、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文化傳統的差異,形成支撐經濟發展的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區域板塊。但是與世界強國五大都市圈相比,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還有很大差距。
珠三角經濟區位于廣東省中南部,最先受到改革開放熱潮的熏陶,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在我國改革開放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突出的帶動作用。長三角經濟區位于華東地區,是我國的第一大經濟區,同時也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以國際化金融大都市上海為中心,是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并且率先躋身于世界先進城市群的前列。環渤海經濟區是一個由京津冀圈、山東半島圈和遼寧半島圈三個經濟區構成的復合型經濟區。京津冀地區作為北方的主要經濟區域,是發展最好、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杰出代表,有能力成為引領北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基地。因此,進行京津冀地區產業協同發展的研究,探索并建立服務于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發展協調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二.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發展現狀
(一)經濟發展水平對比
雖然從總體的經濟規模來看,三個地區對京津冀地區的GDP貢獻率中河北最高、北京次之、天津最低,但從人均GDP的角度來看,卻剛好相反。從整體趨勢來看,三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呈增長趨勢,但經濟規模大小卻有所不同。其中,北京最大,天津次之,河北最小。截至2011年,天津市的人均GDP一舉超過北京市,成為京津冀地區中人均GDP最高,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2016年,北京市人均GDP達到118198元,對京津冀地區的人均GDP貢獻率為42.78%;天津市人均GDP達到115053元,對京津冀地區的人均GDP貢獻率為41.64%;而河北省的人均GDP僅為43062元,與北京、天津相比相差7000多元。同樣,這也顯示了在京津冀地區的發展過程中,北京市依舊發揮著領頭羊的作用,在經濟圈中的生產效率保持較好的增長態勢。天津市則展示了極大的發展潛力,充分合理的利用勞動力資源,使各項資源得到有效配置,人均產出逐漸超過北京地區。而河北省雖然是經濟圈中地理面積最大、資源最富饒的區域,但人均生產的效率可謂也是最低的,并且相差極為懸殊,成為巨大的經濟斷帶。為了保證京津冀地區能夠平穩健康的發展,當務之急,必須要加快對河北地區的調整和規劃,將閑置的、不合理的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提高經濟效率,優化產業結構,逐漸縮小地區之間較為懸殊的經濟差距。
(二)產業結構對比
從產業結構整體來看,北京市的產業結構呈現出“三、二、一”的梯度分布。從三大產業的GDP構成來看,北京市第一產業的產值總體比較平穩,并且只占據了極少的份額。第二產業的產出份額呈現先平穩后下降的趨勢。相反,與前兩個產業不同的是,第三產業顯現出了較高的發展態勢,自2000年以來,所占地區GDP的產出份額不斷增加,產業的產值也大幅度升高。2016年,北京市第一產業的產值貢獻為0.51%,不到整個城市產值的1%,第二產業的產值貢獻為19.26%。而第三產業單純一個產業就提供了整個城市產值的4/5,在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天津市的產業結構在2014年發生了一定的調整,由開始的“二、三、一”變為“三、二、一”的梯度分布。和北京地區類似,天津市的第一產業結構也處于總體平穩,但輕微下降的趨勢,在地區GDP的產出份額中只占據著極少的比例。相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則處于此消彼長、你追我趕的趨勢。截至2014年,第三產業第一次追平第二產業,兩大產業的產值達到相當水平。2016年,天津市第一產業的產值貢獻為1.23%,第二產業的產值貢獻為42.33%,第三產業的產值貢獻占比56.44%。天津逐漸演變為工業型和服務型并重的潛力城市。
對比北京、天津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河北省產業結構存在很大的不足。河北省的產業結構呈現出“二、三、一”的梯度分布。河北省的第一產業結構處于先平穩后下降的趨勢,但與北京、天津相比,河北省的第一產業在產業結構中依舊占據著較大的市場份額,平均占比在10%以上。作為地域遼闊、資源豐厚、氣候適宜的河北省,第一產業依舊是產業結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依靠傳統的種植業和畜牧業。河北省是工業和制造業大省,在全國鋼鐵和機電等行業的制造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相比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產值略有落后,但總體而言,處于向上增長的發展趨勢,2016年第三產業的產業貢獻率為41.54%,同比增長7%。與北京和天津相比,雖然有較大的發展差距,但是仍然是處于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
在整體的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的農業部分主要來源于河北省;第二產業中,由于自身環境和區域的優勢,河北和天津都占據著較大的產出份額;第三產業中,作為科技和創新型人才集聚的北京市占有絕對優勢,天津則有著極大的發展潛力,增長速度快。因此,如何協調好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是推動京津冀地區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環節。
(三)行業結構對比
從北京市第三產業的內部構成來看,金融業的行業增加值最大,其次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及批發和零售業;天津市第三產業構成中批發和零售業及金融業占據著主導地位;而河北省第三產業的組成部分中份額最多的即為批發和零售業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從京津冀地區內第三產業整體發展來看,金融業及批發和零售業占據著主導的地位,其二者的行業增加值分別占第三產業的17.7%和16.3%左右。其次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從各地區行業的細分數據對比中,北京市的金融業在京津冀地區的第三產業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2016年北京市的金融業增加值達到4270.8億元,天津和河北分別為1793.57億元和1731.2億元。在第三產業的行業構成上,北京市服務產業的發展更加多元化和創新化,具有獨到的領先優勢,天津和河北雖然第三產業也在不斷發展,但還是主要集中于一些勞動密集型、知識型含量較低的行業,如批發和零售業,產業機構略顯單一。
(四)區域之間發展差距較大
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個區域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但規模總量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地區GDP總量而言,河北省產值最大、北京次之、天津最小。但在人均GDP中,結果截然相反,河北省人均產值遠不及北京和天津兩個城市。2016年河北省的人均GDP僅為43062元,與其他兩個區域相比有幾倍的差距。從數據中間接表現出,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規模存在很大的差異。
(五)區域之間產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產業發展實力較為懸殊
北京市的產業結構已經開始由“工業主導型”向“服務業主導型”轉變,逐漸進入了后工業時代時期,轉變為以第三產業服務業為絕對主導的知識型和服務型地區。天津逐漸演變為工業型和服務型并重的潛力城市,第三產業逐漸興起,但與北京相比,在服務項目和產值上都存在較大差距。河北省的產業結構處于以工業為主導,服務業為輔助的較低的狀態。北京市在京津冀的協同發展中始終處于領頭羊的位置,但是卻在發展中忽視了對另外兩個區域的中心輻射和引導作用,使得產業結構的差距越來越大,與協同發展的目標逐漸有所偏離。
三.京津冀地區產業協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產業之間優勢互補,促進產業融合
不同的城市在經濟發展中都發揮不一樣的作用,區域內部的產業結構構成也存在著一定的不同,為了促進產業的協同發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縮小區域間產業結構之間的梯度差距,充分發揮好每一個城市的作用,促進產業融合,推動合作共贏。例如,河北省作為農業大省,要發揮自己的地域優勢,繼續夯實農業基礎,不斷改善和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研究和種植新品種作物,以循環經濟為原則開展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種植,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而對于土地資源稀缺寶貴的北京和天津,應該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開展觀光型、生態型的農業休閑娛樂基地,促進新型的帶有農業色彩的服務業產業的發展。同時,兩地應該發揮技術和人才的優勢,積極研發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水平,向河北地區輸入人才、投資建廠,發揮輻射作用,帶動河北省等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
(二)實現地區之間基礎設施互聯共通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北京和天津作為發展迅速的核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比較完備,因此,為了促進京津冀三地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應當在自身設施優勢的前提下,繼續加大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打造與京津冀經濟圈定位相匹配的區域基礎設施網絡體系。通過搭建各條鐵路、公路、航空路線,改善區域之間的交通限制,提高彼此之間的互通水平。同時,也要打破行政區域劃分對于基礎設施管理的斷帶現狀。
(三)促進區域間人才流動
在現代信息技術時代,優秀的人才資源成為了這個時代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和科技的發展離不開這些人才的幫助和支持。在京津冀三地中,由于虹吸效應高端人才主要集中于首都北京和天津兩地,河北省相對較少,同時這也是造成地區之間產業結構實力懸殊的重要原因。要想提高產業之間的協同水平,就要從實現人才一體化的角度考慮。充分利用北京、天津等高校的資源,培養專業型高素質人才,并積極促進人才向河北省流動,建立人才培養合作機制,通過經驗分享、定向指導等方式進行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敬雅.京津冀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6.
[2]梅如笛.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5.
[3]耿德偉.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研究[J].發展研究,2016(07):28-33.
[4]楊光宇.區域一體化視角下的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5.
作者簡介
劉璐(1994.12-),女,漢族,河北衡水人,統計碩士在讀,單位:河北師范大學商學院統計學專業,單位郵編:050024,研究方向:經濟統計
趙佳鑫(1991.9—),女,漢族,河北邯鄲市人,統計碩士在讀,單位:河北師范大學商學院統計學專業,單位郵編:050024,研究方向:金融統計。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