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展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以其強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它在推動經濟轉型,社會建設的同時,也存在著同質化,市場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本文分析我國會展旅游現狀,探討會展旅游對城市發展的作用,并提出促進會展旅游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會展旅游;城市發展
一、會展旅游的概念
會展旅游是借助舉辦會議、研討、論壇等會務活動以及各種展覽而開展的旅游形式,是一種商務旅游形式。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會展旅游是以會議和展覽為目的的旅游,包括會議旅游和展覽旅游等各種出于工作需要的旅游和獎勵旅游。狹義上的會展旅游指為會議和展覽活動的舉辦提供展會場館之外的且與旅游業相關的服務,并從中獲取一定收益的經濟活動。本文所討論的會展旅游對應國際所指M、I、C、E即會議、獎勵旅游、節事,展覽在內的旅游形式。即會展旅游是借助舉辦的各種類型的會議、展覽會、博覽會、交易會、招商會、文化體育、科技交流等活動,吸引游客前來洽談貿易,觀光旅游,進行技術合作、信息溝通和文化交流,并帶動交通、旅游、商貿等多項相關產業發展的一種旅游活動。
二、會展旅游的特點
1.停留時間長
會展旅游的時間安排較大程度上受制于會展活動的時間安排,一般持續時間較長,短則3~5天,長則7~8天甚至更久,這就為參與會展活動的人員在參展之余進行休閑娛樂活動提供了更多機會。以長春國際汽車博覽會為例,僅2017年第十四屆中國長春國際汽車博覽會便持續了八天時長,并根據長春國際會展中心的統計數據情況,2017年內便有87場會展開展,持續密集的會展舉辦,為長春帶來極大的消費刺激與經濟效益。
2.不受季節影響,自由度大
對于傳統旅游形式而言,受旅游地自然環境以及旅游者時間安排影響較大,具有明顯的淡旺季,如春秋兩季,法定節日期間是我國各大城市的旅游旺季,而在冬季則顯疲態。而會展旅游是以各類會展活動的舉辦為契機,在會展活動之外衍生出來的旅游形式,其不受季節與氣候的影響,與此同時,它可以填補傳統旅游業在淡季的不平衡,促進了舉辦地旅游業的全面發展。
三、會展旅游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1.為城市帶來直接經濟效益
會展旅游的發展能為城市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為一個城市帶來商機。在國外,學者比喻“一個城市舉辦會展,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它頭頂上方撒美元”。在昆明市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大批游客的涌入,給云南的旅游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僅前九個月的旅游總收入就達174億元,同比增長62.45%,旅游外匯收入達2.38億元,同比增長31.8%。可見,會展活動所衍生出的會展旅游可為舉辦城市創造出豐厚的經濟效益。
2.相關產業帶動效應
會展旅游具有很強的產業帶動作用,其可以涉及餐飲,住宿,交通,通訊,旅游,休閑娛樂等各個方面,且會展旅游者的消費能力較一般旅游者而言更強,其對于相關產業的影響帶動作用更大,更大程度地促進了舉辦地經濟的發展。據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北京共舉辦會議28.55萬次,舉辦展覽1380個,會展收入212.8億元,而同年,經過調研顯示,策劃,搭建公司來自會展旅游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40%~80%,翻譯類公司來自會展旅游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20%~40%,廣告公司則占20%~30%,酒店總收入中,來自會展旅游的收入占5~40%,餐飲企業可占10%左右。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北京會展旅游對其他產業的帶動效果十分顯著,進一步印證了會展旅游具有附加值高,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特點。
3.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轉型
目前,城市發展動力正從依托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等硬實力向依托科技,文化等軟實力轉變,第三產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所占的比重正逐年上升,會展旅游屬于第三產業并以極高的產業關聯度,對一個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來,沈陽憑借著獨特的區位,良好的經濟實力,工業基礎,獨特的清朝歷史文化,初具規模的會展配套設備成為東北會展旅游的核心力量。舉辦了農博會,智博會,東北文博會等眾多會展活動,據統計,2008年,沈陽會展總數達150個,交易額突破1280億,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游客,沈陽借此機會從傳統的重工業形象向環保,智能,時尚的城市形象轉型。會展旅游顯然成為沈陽經濟轉型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4.推動城市建設,提升整體實力
會展活動的成功舉辦需要多方面的協調配合。其對于舉辦地的綜合環境有一定的要求,不僅需要與之相適應,相配合的基礎設施,展覽設備,便捷交通,快捷通訊等各項服務。還需要舉辦地擁有合適的休閑環境以滿足參會人員的休閑娛樂需求。中國東盟博覽會作為一個盛大的國際性會展,自2004年起每屆在廣西南寧舉辦,隨著南寧會展活動的不斷發展,廣西政府加大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目前,南寧國際會展中心由主建筑、會展廣場,行政綜合樓等構成,主建筑總面積達15.21萬平方米,包括會議,展覽,大型宴會廳等多種用途。截止2014年底,東盟國家共有77家企業在南寧投資,投資總額逾十億美元,同時,也推動了南寧市交通的完善,目前,南寧已開通連接13個省市和廣西多個地市的高鐵線路,2015年,南寧共接待境外游客總數為20.6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為712.28億元,創歷史新高,東盟博覽會在南寧的舉辦對南寧及整個廣西的綜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5.帶動就業,緩解社會壓力
會展旅游可直接或間接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一方面,它可以直接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即通過成立會展租賃,會展策劃,會展翻譯,會展禮儀公司等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另一方面,會展旅游間接的為相關行業,如餐飲,交通,酒店,制造業等行業創造就業機會,據統計,在香港每年會展業大約可提供90000個就業機會,1996年在德國漢諾威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創造了10萬個就業機會,英聯邦展覽業聯合會研究稱,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就可創造近百個就業機會,在人口密集的中國城市,發展會展旅游不僅可以緩解就業問題,增加經濟發展動力,也有利于改善社會治安環境,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
四、我國會展旅游發展現狀及問題
1.會展業起步晚,發展迅速
數據顯示,90年代以來,我國會展業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遞增,1999年舉辦地具有相當規模的展覽會總數達1326個,截止2001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室內場館面積達到516萬平方米。2012年,全國共舉辦展出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的展覽會7189場,較2011年增長5.3%,展出總面積8990萬平方米,較2011年增長10.7%,會展業規范化與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基礎設施日漸完備,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政府引導與行業自律并行
由于會展旅游的快速發展及其對經濟的巨大帶動作用,各地政府開始重視會展業的發展,北京市 政府組織撰寫了《北京會展業發展研究報告》,各地也著手制定相關一系列發展規劃。1998年,由北京市貿促會發起,組建了我國第一家國際會議展覽協會,之后,各地相繼成立行業協會。
3.會展旅游發展在地域上呈現不平衡
會展旅游業自20世紀末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但我國各個地方的會展旅游發展并為處于同步狀態,主要表現為東部沿海城市、省會城市發展較好,會展資源也相對充足,而中西部及二線城市則發展相對較弱,這與會展旅游對舉辦地的綜合環境要求有一定聯系。
4.會展旅游普遍同質化,品牌化較弱
我國目前市場上會展旅游數量較多,但許多會展活動存在著同質化的問題。如各類啤酒節、美食節、花會等,且大部分節事內容單一,競爭力弱,無法樹立起有力的節事品牌,從而對公眾的吸引力不強,易消耗公眾對于會展活動的信心與參與熱情,從而不利于會展旅游的長久發展。由此可見,結合當地特色,挖掘核心競爭力,打造會展品牌,是發展精品會展的必要舉措。
5.市場化運作不徹底
會展旅游是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政府在其起步階段的引導作用是有意義的,但其本質上是一種市場行為,要遵循市場規律才能健康發展,目前,我國會展旅游發展中的行政色彩較為濃厚,大型會展大多由政府來主持操作,政府的投入和負擔較重,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會展企業的積極性與參與度,不利于形成完整的市場化運作體系,
6.分工不明確,信息建設相對滯后香港會展中心,米蘭國際展覽公司等國際知名會展企業,都設有信息 管理部,研究開發部等部門,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具備較完整的分工與數據整理系統。相較而言,我國目前會展旅游從業者分工較模糊,策劃、實施、保障服務往往由同一批人承擔,這容易帶來低效化。同時,與會展旅游相配套的信息,咨詢,評估,接待等行業發展仍不充分,這也限制了會展旅游規模效益的形成。
五、我國會展旅游發展對策
1.整合現有資源,走品牌化,精品化路線
根據商務部《關于“十二五”期間促進會展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扶持發展品牌會展就是要“通過市場篩選、專業評審、抓大放小、扶優選強、突出重點,做大做強幾個綜合性龍頭會展,搞好搞活若干個區域性重點會展,做精做實一批專業品牌會展”。應積極梳理現有資源,舍棄那些低效的,消耗會展資源的項目,進行資源整合,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著力培育,發展真正有特色,有競爭力的會展旅游。如深圳的“高交會”和珠海的“航空展”雖然舉辦時間不長,但因獨特性,高品質性打出品牌,打出影響。
2.加強與相關產業的聯動
會展旅游帶動效應的最大化需要各個行業的相互配合。在舉辦會展活動以及建立管理體系的時,應把相關的餐飲業,酒店業,娛樂業等行業也納入相應的評估體系內,打造集群式的發展模式,推動會展旅游規模化效益的實現,同時對于相關產業得發展進行密切關注,才能保證整體會展旅游的高質量,高效率運營,從而形成聯動體系,規模效應。
3.重視互聯網在會展旅游發展中的作用
在互聯網大潮下,會展行業應積極利用互聯網,創新發展方式,形成“互聯網+會展”模式。在宣傳方面,利用互聯網優勢,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宣傳。在會展組織上,利用大數據收集信息,評估會展業環境,在展館管理上,利用信息技術如磁卡技術,TC卡技術,多媒體電腦查詢系統,自動化系統等進行數據收集管理,基礎設施現代化。同時,電子商務所具有的交易便捷化,成本低,網上預訂等多項功能將大力促進新時代會展旅游的新發展。
4.對會展設施建設科學布局,合理規劃
會展旅游業的發展規模必須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現實條件相符合,不可跨越現實條件,盲目追求建設規模。會展場館過多或過少均不利于當地會展旅游的發展,各地在會展旅游發展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在進行全面的市場調查與評估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場館布局,不可一哄而起,搞形式主義,造成資源的浪費,不利于會展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鑫.我國會展旅游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9
[2] 姚珂.淺談會展旅游的角色定位與轉型思路[J].經濟視野.2017,7
[3] 劉泉.會展旅游—青島城市經濟發展新亮點[J].區域經濟.2014,20
[4] 李云.蘇州會展旅游對城市經濟影響及發展策略[J].社會科學家.2012,12
[5] 伍海琳.中國會展旅游發展的思考[J].企業經濟.2015,5
作者簡介
宋苗(1997.12—),女,河南省焦作人,河南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本科生。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