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攝影的發明和起源離不開人類記錄自己肖像的愿望。在攝影史上,人像攝影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160多年來,每張黑白照片都是由銀鹽制成的。攝影師將某一個時刻凝固在相機的膠片上,然后手動清洗并放大照片。每一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其獨特的顆粒感,細膩的層次遠遠超出數字攝影。對于21世紀的我們來說,黑白人像攝影更像是一種懷舊,象征和時尚。黑白人像攝影不在意任何顏色。盡管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攝影帶來了質的飛躍,但在數字時代,黑白藝術并未被取代。
關鍵詞:黑白攝影;銀鹽工藝;攝影大師;黑白人像
一、人像攝影的起源與發展
攝影術的發明和起源,與人類希望真實記錄自己的肖像的愿望密不可分。在一百多年的攝影發展史中,肖像攝影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環境肖像又因為其特有的人文信息表述方式,成為各種攝影門類流派中最常用的一種技術語言。它既傳承著攝影本身的文化,又是記錄人文歷史的最佳手段。
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科技先驅發明了相機暗箱裝置。1837年,法國人達蓋爾發明了“銀版攝影法”。1839年8月19日,那時候繪畫已經發展到了巔峰,這時法國政府驕傲的向全世界宣布:攝影術誕生了,發明攝影術的是被譽為攝影術之父的路易.芒代.達蓋爾。攝影術的發明迅速對肖像創作的領域進行了市場掠奪,并且日趨成熟,人像攝影正式進入攝影領域。然而,由于時代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像拍攝只停留在初期階段。自攝影術誕生以來,至今己有177年的歷史。攝影的先輩們使用銀鹽記錄的照片,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其他珍貴作品。在最初的錄像問題中,攝影師在膠片上涂布鹵化銀,并通過直射陽光進行化學反應成像。感光反應成像的方法如今已進入成熟階段。這種沖印過程非常復雜,操作流程非常嚴格。沖洗過程中的輕微疏忽會影響照片的成像質量。160多年來,每張黑白照片都是用銀鹽制成的。攝影師將某一個瞬間定格在膠片中,然后手動清洗并放大照片。每一張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其獨特的顆粒感,細膩的變化程度,遠不及可比的數碼照片。這便是我所理解的,人像攝影走過的第一個時代。
如今的攝影學經過上百年蓬勃的發展,現在已然躋身于藝術門類中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其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幾次變革,這一門現代的藝術門類伴隨著現代科技的變革而不斷地創新。今天,可以攝影的設備早已普及,拿出手機對著身邊的人按下快門就可以拍攝出清晰而明亮的照片。它如今有多么簡單便捷,就經過了多少漫長的摸索過程。直至現如今所謂數字攝影時代,其中人們對人像美的追求在攝影歷史中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百舸爭流”,銀鹽時代的人像攝影巨匠
如果要問,西方攝影史上,有哪些帶有濃厚個人色彩的攝影家?我的腦海中會瞬間浮現出許多名字。例如尤素福·卡什與阿諾德·紐曼所創作的經典黑白人像,貝歇爾夫婦的類型學攝影,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安塞爾·亞當斯的經典黑白風光,在攝影史的黑白時代中百花齊放,直至今天他們所拍攝的作品都被許多老師放進教材,影響著我們對攝影的理解,和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他們之中在人像攝影領域最能讓我記住的,還是人像攝影師尤素福卡什,和環境肖像的開山祖師阿諾德紐曼,它們留下的傳世經典數不勝數。
在我們初學攝影時,學習到了阿諾德紐曼和尤素福卡什兩位人像攝影師,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是因為他們創造的場景和角色很難再現。尤素福卡什對光線的使用和角色的表現,角色表情的捕捉,以及角色的情感都非常敏感。有很多時候,只能說這是由于他獨特的攝影天賦。當我們談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們腦海中出現的不是今年的新聞標題,而是一張張的圖片:諾曼底登陸的士兵沖向海灘、丘吉爾的怒目而視、戰爭勝利后擁吻的水手。文字過時后,這些照片仍然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并成為歷史標志性圖像。他的經典作品“憤怒的獅子” 英國首相丘吉爾的照片。這是二戰中曝光最多的照片之一。加拿大總理麥肯齊邀請卡什參加講座并拍攝了丘吉爾的肖像,為了找到拍攝的靈感,卡什在拍攝期間仔細觀察丘吉爾,并突然從丘吉爾的嘴里取出雪茄。激怒了首相,才有了這樣一幅經典之作。此景此人,都無法再現。
那么可以稱之為經典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它在這一刻以某種方式撞擊了你的心靈,然后不可復制。你也許能一眼認出那張作曲家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和他的大鋼琴的合影,也知道大名鼎鼎的美國攝影師阿諾德紐曼。但是真正的了解到“環境肖像”時,才明白一張不平凡的照片中,其實是蘊含著多么考究的構圖以及對整張照片藝術性與表達性的韻味。阿諾德紐曼和優素福喀什的照片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世界級的名人。不同的是,阿諾德紐曼更加關注角色周圍環境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并且創造了環境與角色之間的良好交流。用環境更好的交待給觀眾被攝者的人物性格,職業。這種極端的審美環境布局,可以更好地帶出人物,讓每張照片都講述一個故事,幾乎每一幅肖像都是一個人物的自傳。紐曼樂于挖掘人物的特征,力求讓拍攝對象在鏡頭中立體、豐滿起來。但是,強烈的個人風格也讓紐曼產生了困惑,他辯解道:“我的環境肖像似乎太深入人心,其實那只是我攝影之道的一部分,人們似乎忽略了其中的象征意義和印象派風格。”
縱使對他的作品和本人了解至深,在這位開創了攝影新視界的攝影家離世已十余年后,他構筑的影像境界和思想理念仍然值得我們追憶,并在一代又一代攝影師的言傳身教中把這種思想帶入到更遠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美)約翰·洛恩加德(John Loengard)”[M].銀鹽時代,2013年5月.
[2] 王健.數字時代黑白人像[J].2016年6月.
[3] 孫欣,高雪.黑白攝影藝術探析[J].杭州:美與時代(上旬刊),2010年.
[4] 張嚴虹《黑白人像攝影黑、白、灰的藝術》[J].金山 2011年6期.
[5] 崔聰.科技信息時代黑白攝影的困境與出路[J].長沙大學學報,2012.
[6](美)克里斯·迪基.50位最有影響力的世界攝影大師[M].王之光譯.杭州:浙江攝影社,2012年.
作者簡介
康偉倫(1995.3) 男 漢族 山東省濟南市人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 美術學(攝影)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