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列常
摘 要:德國作為大陸法系的脊梁,在現(xiàn)當代的行政法學領域內,對世界許多行政國家造成了極大影響。德國行政執(zhí)法自由裁量權具有程序合“比例”規(guī)制模式和實體合“比例”規(guī)制模式,對我國行政執(zhí)法自由裁量權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德國;行政執(zhí)法自由裁量權;借鑒
德國近現(xiàn)代行政部門所遵循的基本行政模式,是以提供良好的社會福利及社會基礎設施作為前提的,在此基礎上,德國研究并創(chuàng)立的行政法有關理論,例如:公權理論、給付行政與行政權力關系理論等,為傳統(tǒng)行政干預方式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一、德國行政執(zhí)法自由裁量權現(xiàn)狀
(一)程序合“比例”規(guī)制模式
德國對行政裁量進行有效規(guī)制的長期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了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則。該原則起源于 19 世紀晚期的德國,當時普魯士最高法院引用此原則審查當?shù)鼐炀值牟昧繘Q定是否符合立法要求。因此,比例原則并不是對行政違法行為或不合理行為的禁止。換句話說,行政法院依法建立比例原則,是以分析和判別裁量行為的動機與方法,成因及結果之間的關系為基礎的。當前,比例原則在德國不再僅限于行政法的范圍之內,它貫穿于行政立法、行政執(zhí)法和司法審查之中,成為一種具有憲法性地位的原則。比例原則在有效規(guī)制行政裁量權方面具有其獨到之處,從行政程序的角度出發(fā),該原則強調當行政主體在采取行政措施時,其行政目的與行政措施應具備合理、相稱的關系。
比例原則具體包括三項基本原則:一是適當原則,即行政主體采用的具體措施應與其行政目的相符合,從一個側面來講,該舉措必須是正當?shù)那矣兄谛姓康挠行н_成;二是必要原則,在適當原則得以承認后,行政機關在符合達成法律目的諸多方式中,應選擇和使用對行政相對人和公共利益造成損害的最小方式;三是相稱原則,即行政部門作出的裁量行為與其最終達成的行政目標之間具有相稱性,行政執(zhí)法機關在履職盡責過程中,面臨多種裁量行為的選擇時,應按照方法與目的相稱的原則,對裁量方式進行最優(yōu)選擇。
這三項基本原則分別從目的、法律與價值三個方面,對行政權力及其運作過程中的比例關系進行控制。德國法律中的一些具體條款都集中體現(xiàn)了比例原則,其《行政程序法》第三十六條規(guī)定:“行政行為附屬規(guī)定不得有悖于行政目的”,第四十條規(guī)定:“行政機關被授權依其裁量行為時,裁量活動須符合授權目的,且應遵守法定的裁量界線”。據(jù)此,比例原則通過法律的具體規(guī)定,闡述了行政裁量行為目的和方法之間的比例關系,要求行政機關為實現(xiàn)行政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必須符合正當性,從而在程序上對裁量行為進行管控,即行政裁量權的行使若不合比例原則,那么行政法院可憑借“裁量過錯”對裁量行為進行司法審查。
(二)實體合“比例”規(guī)制模式
20 世紀以來,伴隨著行政事務的日益增多,僅憑借依法行政或越權無效原則來界定行政裁量是否合目的性顯得十分乏力。因此,德國由形式意義的法治國家逐漸向注重實體法治意義的國家轉變,致使比例原則在實體意義上,成為行政裁量的具體法律準則。比例原則作為德國行政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內容簡潔明確、邏輯關系緊密、依法保障人權與實際操作便利等基本屬性,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并對裁量權的規(guī)制起到了積極作用。
無論是程序方面,還是實體方面,比例原則都具有規(guī)制具體裁量行為的深刻意義。就比例原則而言,是指行政主體在依法運用裁量權力時,其行政行為不能給相對人帶來行政目以外的侵害,否則其裁量行為不合乎比例。從上述含義可知,實體合比例主要是以價值關系的判定作為依據(jù),以此來衡量和規(guī)范行政部門作出的裁量行為,既要求行政機關所采取的具體措施符合法律依據(jù),且對相對人造成的利益損害最小化;同時,還要求行政部門在對被管理者的正當權益造成侵害前,要充分考量其追求的行政目的,進而對采取的必要措施進行適當選擇。從以上特質可以看出,比例原則實質是狹義的合理性原則,它要求行政機關在行使裁量權時不能超越權限,行政權力在具體實施中不能對社會大眾造成利益侵害,這種尋求行政權力與社會獲利之間的平衡理論,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法治國家對于行政裁量的控制由形式正義走向實質正義的趨勢。
二、德國行政執(zhí)法自由裁量權借鑒
我國行政法律在制定與發(fā)展的長期實踐中,經歷了重法律實體、輕執(zhí)法程序的過程,為了彌補這一短板,我國《行政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具體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的,人民法院應判決撤銷或部分撤銷,并可判決被告重新做出具體行政行為。”從該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將程序與實體置于相同高度,把司法審查的視角著重放在具體行政行為是否違反法定程序上,進一步體現(xiàn)了程序與實體并重的基本原則。
但是,相較于西方國家關于行政行為在程序方面的法律規(guī)則,我國該類型的法律法規(guī)顯得略有不足,盡管目前已經頒布了《行政訴訟法》、《行政許可法》和《行政處罰法》等法律,同時在規(guī)范行政程序方面進行了不斷細化,但在具體內容方面仍存在許多空白。因此,《行政程序法》的制定顯得勢在必行,基于以上考慮,我國應當借鑒國外程序性規(guī)制模式的實踐經驗,不僅要體現(xiàn)程序正義的最低限度要求,使其在行政主體采用的各類行政程序中得以體現(xiàn);同時還要真正賦予行政主體與相對人之間相對公平的程序權力,以形式平等實現(xiàn)實體平等,只有通過行政程序的法律規(guī)制路徑,對自由裁量權運用的方式、步驟、時限等進行有效控制,才能充分保證其在公平、公正、合適的環(huán)境下得以運行。
參考文獻
[1]陳文清.論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內部控制[J].政治學研究,2011,(05).
[2]李秋霖.中外行政自由裁量權及其控制的比較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2).
作者簡介
黃列常(1985-),女,漢族,重慶奉節(jié),奉節(jié)縣委黨校辦公室主任,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
(作者單位:奉節(jié)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