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蕭乾是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及記者,其文學作品種類繁多,包括小說、散文和新聞特寫等。其中,蕭乾進行小說創作的時間較短,因而小說數量不多,但蕭乾小說憑借著清新憂郁的文字風格和對生命意識的不斷追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巴金、冰心和錢鐘書等人都曾對蕭乾的作品給予很高的評價。作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蕭乾小說的詩性特征明顯,作品中飽含作者對人生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關鍵詞:蕭乾小說;生命意識;詩性
文學來源于生活,帶有作者的思緒和創造性,好的作家能夠使自己的作品比生活更富有詩性。蕭乾的小說充分做到了這一點,他的小說大部分都帶有自傳性的色彩,內容多是自己的真實童年經歷,充滿了對人生變化無常、生命孤獨的感觸,但對生命的嘆息和明確的死亡意識卻反向激發起人強烈的生命意識和激情。本文旨在具體分析和探究蕭乾小說的生命意識和詩性。
1.蕭乾小說的詩性
何為詩性?詩性是人類對自身存在的思考,它與生命存在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詩性以生命存在為載體但又獨立于生命存在之外,詩性幫助人類掙脫世俗的捆綁,不至于在物欲橫流中迷失自我,在客觀具象中加入了個人的主觀情感和生命感悟。
(1)壓迫與自由
蕭乾曾在小說中用“風箏”來象征自由,用“握著線桃的主人”來象征壓迫,風箏在天空中無拘無束的飛翔著,但當另一頭的線繩收緊,飛的再高再神氣的風箏也要乖乖回來。在文中,蕭乾還寫到“飄在半空中的人似乎享受著絕大的自由。然而,能逃得開那個傍晚嗎”[1]。自由是暫時性的,但奴役和壓迫確實長久的。這種充滿憂郁氣質的思想與蕭乾的個人經歷是分不開的。童年貧窮、動蕩和被歧視的生活令蕭乾的性格中充滿了自卑、敏感和憂郁,但蕭乾在教會學校學習十年的經歷又幫助他樹立了堅強的生命意識和性格。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蕭乾是一個具備雙重人格的人,盡管他的性格中存在黑暗的一面,但他仍能夠掙脫出自我的牢籠以客觀的姿態審視人生和社會。
(2)生命的嘆息和孤獨
仔細品讀蕭乾的小說會發現他常常在小說中感嘆生命和生活的艱難,借助自然景物抒發自己的情感。蕭乾對生命深深的無力感和孤獨感不僅體現在很多細節中,比如人物的名字,還體現在借景抒情。蕭乾十分善于借景抒情,美好的自然風光在他的眼中呈現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充滿了兇惡,人類在自然中只是渺小的生物。
蕭乾對生命的虛無感主要體現在對生命無常、孤獨流浪的體驗。蕭乾的父親在他還未出生時就離開人世,母親也在蕭乾未成年就去世,失去雙親的蕭乾童年生活困苦且孤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對還是個孩子的蕭乾來說太過殘酷,在一個沒有愛的環境下成長的蕭乾感受到了太多世間的冰冷,因此他也更向往真善美的生命和人性。
許多現代文學家在創作時從《圣經》中獲得啟發,蕭乾也不例外。由于童年窮苦,蕭乾從普通學校轉到教會學校,在教會學校中度過十年時光。這個特殊的經歷幫助蕭乾很早接觸到了基督教文化,并在日后的文學創作中融入了許多基督教的內在精神。基督教中真善美的人性表現對童年困苦蕭乾擁有強大的吸引力,在年少時,他曾每日狂熱的翻讀《圣經》,“如果信仰可以充實人生,我也有這信仰。雖然始終不曾跪在一個牧師面前接受一滴沁涼的圣水,在觀念上人格化著一位宇宙的創始者是有過的。”[2]蕭乾讀過《圣經》后愈發向往真善美的世界,這與他內心中對生命的嘆息和孤獨的感受相互糾纏,使他的小說擁有了更深層次的意境,情感表達更加豐富。
2.蕭乾小說的生命意識
蕭乾絕大部分的小說作品都是以悲劇收場的,人物始終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因而他的作品始終充滿了憂郁的氛圍。在筆者看來這種基調和結尾是蕭乾有意在通過死亡來表現出強烈的生命意識和激情,正如狂風暴雨后的寂寥無聲,可以在平靜中給予讀者更深層次的對人生思考。死亡和生命意識并不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對立面,兩者互相依存并且可以互相轉化。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死亡也是每個人的宿命、永遠無法逃避。蕭乾還未出生時,他的父親就已去世,相依為命的母親也在他九歲時撒手人寰。至親的接連離世不僅對蕭乾的性格產生巨大的影響,更讓他早早的開始了對死亡和生命的思考。對死亡的思考和懼怕首先帶來的是對生命的無力感和虛無感,繼而會變成對死亡的抗爭。在這種與死亡的斗爭之中恰恰體現的是人類對生命的一種強烈的意識和激情。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才會重新審視生與死的關系,才會更加看透人生的意義,一切財富、地位等等世俗化的東西都變為一縷縷云煙飄散,真正認識到生命和生活中最珍貴的東西是什么。總之,對死亡的淡然反而更反向體現了蕭乾作品中的強烈的生命意識和飽滿的生命熱情。
參考文獻
[1]蕭乾.給自己的信[A].蕭乾選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270.
[2]傅光明.蕭乾散文文集.關于死的反思[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
[3]蕭乾.憂郁者的自白[A].蕭乾選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
李佳奇,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 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