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歸帆
摘 要:威廉·莎士比亞作為戲劇創作的代表人物,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優秀的戲劇作品。本文主要針對《仲夏夜之夢》的戲中戲結構進行簡單分析,主要包括敘述結構簡析,戲劇結構簡析,以及戲中戲結構的分析。威廉·莎士比亞通過戲中戲的方式,使《仲夏夜之夢》的特色更加突出,也使他的故事更加的完美。
關鍵詞:戲中戲;結構;戲劇;威廉·莎士比亞
從結構角度審《仲夏夜之夢》
醉一個仲夏,體幾句真言。仲夏的夢,是赫米婭和拉山德的夢,是狄米特律斯和海麗娜的夢,是仙王和仙后的夢,是公爵和公爵夫人的夢。根據諾斯洛普·弗萊的理論,他的四種敘述類型——春、夏、秋、冬——同時又是定型的情節和主體結構或對世界的看法。略帶神秘色彩的主人公和他的女主角幸福美滿,走向了他們的新世界。這體現了《仲夏夜之夢》的整體結構特點。即《仲夏夜之夢》的大體框架,通過這一方面,我們能夠很好的知道《仲夏夜之夢》地整體構造。下面我們來簡單地分析一下它的局部特點——戲中戲。
在戲中戲里,尚未系列的一組戲劇角色向另一種角色邊沿戲劇。通過向文本第二虛構層面,劇作家在內層面上復制出外交際系統的表演情景。舞臺上虛構的觀眾對應著劇場里的真實觀眾,虛擬的作者、演員和導演對應著現實生活中從事藝術創作的作者、演員和導演。有關戲中戲的類型分析必須特別注意兩個標準:一是主線行動與戲中戲之間的數量關系,二是兩個層面上不同角色之間的相互聯系。《仲夏夜之夢》中工匠們的戲是戲中戲里的人們,在《仲夏夜之夢》中充當著本人的角色,又在戲中戲中擔任了那部戲的角色,這樣使 戲中戲更加真實,也加強了與《仲夏夜之夢》中戲中戲以外的角色的沖突。例如,在波頓這一人物的塑造上,就能體現出威廉·莎士比亞的良苦用心。波頓一上場,他的名字就已經就已經讓人發噱:圓心固定,圓周不定,就像職工手里纏繞的線團。這既是他名字的含義,當然,也是他在劇中所起的作用。作為戲中戲的主要人物,他的形象以及他的名字都注定了他的善良、勇敢、幽默,盡管經歷了被捉弄,被嫌棄,依舊初心不改。波頓在《仲夏夜之夢》中與仙后緹泰妮亞的故事作為劇中的重要組成成分也體現了戲中戲對《仲夏夜之夢》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影響。除此之外,《仲夏夜之夢》中的戲中戲也把婚禮推向了高潮,營造良好的氣氛。威廉·莎士比亞細致地刻畫波頓,是他的形象更加豐滿,也使戲中戲的優勢得以體現,將《仲夏夜之夢》的故事,敘述的更加豐富和自然。
戲中戲具有多功能性,在《仲夏夜之夢》中戲中戲以一種平行結構的方式嵌入到戲中,除此之外,婚禮準備的情景也推動了這一結構的向前發展。不僅如此,威廉·莎士比亞還使每個主題和情景方面與包含兩對戀人有關的情節,關系更加緊密。因為,這些充滿愛情的情節是類似的。《仲夏夜之夢》作為威廉·莎士比亞喜劇的代表之作,更能體現出威廉·莎士比亞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強大的語言駕馭能力。他運用文學,運用戲劇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也許他不能對現代社會進行直接抨擊,但是他可以在古雅典的時代背景下隱晦的說出自己對某些現象的不滿。例如文中赫米婭父親對女兒的強大占有欲,認為女兒是自己的財產,這便體現了威廉·莎士比亞對這樣情況的批判,對人文主義的推崇。這也是《仲夏夜之夢》作為喜劇的一點悲劇成分。
除此之外,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工匠們笨拙的演出,不僅僅體現傳統戲劇的原始性編劇技巧的效仿,依然體現了威廉·莎士比亞嚴重喜劇表演的不足。所以此處的戲中戲也體現了戲劇媒介本身與觀眾的距離感。這也是戲中戲在虛構和幻化中,體現了他的喜劇效應,增加喜劇感。
但是,值得一他的是,最早的的戲中戲起源于莎士比亞,它可以被看作是20世紀戲中戲創作的濫觴,但是二者又有根本的區別。莎士比亞的戲中戲被刪除后對原來的戲劇沒有影響,但是20世紀以后新型的戲中戲他們與原戲存在著復雜的關系,它作為戲劇的重要組成成分,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戲中戲是全劇的主要成分。其次,此戲中的敘事性故事自始至終受到一個明顯的劇場性的框架的制約,而且由于這個框架的存在而時時暴露出故事和人物的不確定性。但是要車去這個框架,全劇也就不存在了。二十世紀成功地運用這種戲中戲的結構,創造出有作家特色的獨特的戲劇結構。例如:皮蘭德婁的最著名的劇作《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劇中人究竟是真是假,劇中之外在這里,戲中戲將無法被拆分,如若分開《六個尋劇作家的角色》將無法被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這就是二十世紀之后的戲中戲同之前的區別。
莎士比亞的戲中戲結構不僅為她的戲劇贏得了喝彩,也為今后的劇作家開了這個先河,讓他們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自己的劇本制作,使劇作的表達形式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美]哈羅德·布魯姆著.劇作家與戲劇[M].劉志剛譯.南京:譯林出版 社.2016.
[2][德]曼弗雷德·普菲斯特著.戲劇理論與戲劇分析[M].周靖波、李安定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3]孫惠柱著.第四堵墻——戲劇的結構與解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4][德]曼弗雷德·普菲斯特著:《戲劇理論與戲劇分析》,周靖波、李安定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頁。
[5][美]哈羅德·布魯姆著:《劇作家與戲劇》,劉志剛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53頁。
[6]孫惠柱著:《第四堵墻——戲劇的結構與解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頁。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