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夏 李一凡 胡曉丹
摘 要:目前在我國抗生素的藥物使用率非常高,不少患者一有炎癥,就會服用抗生素,但事實上,如果長時間使用抗生素藥物治 療菌性炎癥會對人體造成體內的菌群失調、抵抗力下降、皮膚損害、臟器功能損害及胃腸道損害等不良反應,所以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藥物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抗生素;不良反應;合理用藥
抗生素,以前叫抗菌素,它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干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F臨床常用的抗生素有轉基因工程菌培養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學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抗生素的種類很多,目前國內在醫學和獸醫日常應用的抗生素不少于幾十種,而不同的抗生素對病菌的作用原理不盡相同。在治療實踐中,通常是采用將抗生素按抗菌的范圍分類即將種類繁多的抗菌素區分為抗革蘭氏陽性細菌抗生素、抗革蘭氏陰性細菌抗生素和廣譜抗生素,廣譜抗生素對革蘭氏陽性與陰性細菌都有抗菌作用;此外,將某些專一抑制或殺滅霉菌的抗生素,列為抗真菌類抗生素。目前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濫用的問題日益嚴重,不僅造成細菌耐藥性的逐年增長,而且增加了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1.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在臨床用藥過程中,由于個體差異,任何藥物均可引起過敏反應,,只是程度不同。易引起過敏反應或過敏性體克的藥物主要有青霉素類、頭抱菌素類、氨基糖類、四環素類、氯霉素、潔霉素、磺胺類等抗生素。
2.二重感染
長期或大劑量使用廣譜抗生素,由于體內敏感細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細菌以及真菌即趁機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調而致病,以老年人、幼兒、體弱及合并應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為多見。以白色念珠菌、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口腔、呼吸道感染以及敗血癥最為常見。
3.耐藥性反應
大多數細菌對抗生素可產生耐藥性,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及不合理用藥導致的抗生素濫用,致使耐藥菌株日益增多,影響疾病的治療,甚至會因無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而產生嚴重后果。4.造血系統毒性反應
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貧血;氯霉素、氨芐青霉素、鏈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時可引起粒細胞缺乏癥。訂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鋒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細胞減少,頭孢菌素類偶致紅細胞或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嗜酸性細胞增加。
4.變態反應
最常見的是皮疹,多見于使用青霉素G、氨節西林、鏈霉素、林可霉素和磺胺時。藥物熱可伴有或不伴有皮疹,p-內酞胺類、萬古霉素、紅霉素和其他許多抗生素都可能引起,但預后良好。血清病樣反應表現為發熱、關節痛、尊麻疹、淋巴結腫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但癥狀不嚴重,多見于應用青霉素和頭孢菌素的患者。萬古霉素能引起“紅人綜合征”,包括 上半身潮紅、搔癢、胸痛甚至血壓下降。
在臨床應用時,優先選擇口服、肌注的抗生素給藥方式,盡可能減少靜脈輸注,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2];正確選擇聯用抗生素與藥物品種;針對新生兒、兒童、老年人或肝腎功能不全者,盡量減少抗生素的應用,或謹慎應用肝臟代謝、腎臟排泄的毒性較大的抗生素。
由此可見,抗生素治療在臨床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多數只重視抗菌藥物 的治療作用,而對其引起的不良反應關注不夠,以至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強患者在用藥過程中的臨床監護和管理,必須憑處方使用抗生素藥物,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患者生命健康,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邱忠亮.淺談抗生素在兒科臨床的合理應用[J].求醫問藥.2012.10(8)694-695.
[2]呂坤,宋曉麗.淺談抗生素的不良反應與合理應用[J].健康之路.2014.13(13)178-179.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