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罡 張墨北
摘 要:自中國1964年宣布擁有核武器以來,中國對核武器的定位和態度一直有著自己的特色。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無法找到像中國這樣的“核哲學”。總體上,中國的核戰略有三大特征:第一,核武器總量相對較小;第二,采用防御性的核戰略;第三,不以自身的核力量來作為實現外交目的手段。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科技,軍事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中國依然在1996年主動加入CTBT,在事實上限制了自身核武器技術的發展。以上種種行為很難簡單的用現實主義的國際關系理論去解釋。本文試圖從文化和建構主義的角度解釋中國核戰略和定位的根本動因,發掘“中國的核哲學”。
關鍵詞:中國核哲學;核戰略
要研究中國的核哲學,首先要弄清楚中國的核武器數量。根據多方數據估測,從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企業總共生產了不超過40-45噸高濃縮鈾和8-10噸武器級钚。以基礎原料毛估,中國核項目有史以來能夠生產的核彈不超過1800-2000枚。根據美國核專家羅伯特·諾里斯(Robert S Norris)和漢斯·克里斯騰森(Hans M Kristensen)在2008年的估測。中國當時應該擁有176枚以部署核彈頭,和一定數量的未部署核彈頭。共計240枚。作為一個在政治,軍事,人口,領土各個方面都幾乎是全球前三的國家,中國的核武庫可以說是不成比例的小。
核彈頭數量來自 world-nuclear-stockpile-report
中國的核戰略常常被中國和西方的一些學者描述為“最低核威懾”。另外一些學者用“反核威懾”來描述中國的核戰略。而中政府對中國的核戰略的描述是“自衛”,防御性的戰略。而且中國政府一直在批評“核威懾”戰略。
這些理論的依據主要是中國極小的核武庫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1964年10月16日,中國進行了第一次核武器試驗,在當天發表的政府聲明中,中國政府明確宣示了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為核心,旨在反對核威脅、核訛詐的中國核戰略的主要原則。自從那時起,這些主要原則和方針一直保持相當的透明度和穩定性。
小核武庫和內斂性的是表現,但是這背后的動力是什么?很多西方學者特別是現實主義學派認為這僅僅實力的產物,具體而言是經濟和科技實力不足所導致的被動選擇。也就是說如果中國置身于冷戰期間美蘇的困境和擁有當時兩國那樣的相對和絕對的經濟和科技實力的話中國也必定會做出相似的動作,大量發展核武器,大搞核軍備競賽。然而,本文認為中國的核戰略與核哲學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而非僅僅是實力的產物。
中國從古至今,是否有“慎戰”“厭戰”的思想存在呢?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中最古老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中專門論述戰爭、軍事問題的章節不多,第三十、三十一章是反映老子的戰爭觀;第六十八、第六十九章則是講戰爭指導規律問題。老子在其外交思想中明確提出“不以兵強天下”的對外方針。他認為,依賴武力和戰爭的手段去解決國家之間的問題并非上策,并不是符合“道”的手段。“道”是自然規律,君王應該“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的規律,盡量避免用人為的殺戮去擴張領土。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反對大國強國稱霸,主張國家之間應該地位平等、和平相處。他認為應該多國并存,地位平等,和平共處。為此他主張要完善現狀,保持實力均等,以達到相互制約,防止戰爭的發生。這一點已經被廣大學界所認同,正所謂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亞圣孟子,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其最主要的思想貢獻就是進一步發揮孔子仁學的思想,構筑了以“性善論”為支撐,以“仁義”為核心,以“民本”、“仁政”為主要內容的儒學思想體系。孟子極為反對國家交往中專言“利”的功力主義態度,并進而深刻批判為爭“利”而發動戰爭、涂炭生靈的不義行徑。由是,“非戰”、“義以為上”、“以德服人”、“得民心”的“王道”精神成為了孟子外交思想的主要內容。由此可見,儒家一脈一直都有“反戰”“厭戰”反對國家進攻性行為的傾向。
最后看看“釋”。釋就是佛教,其在進入中國之后受到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有了很多的改變,也分化出了很多的教派分支。但是大體上佛教講究因果,強調行善,忌諱殺生。所以,盡管世界各地的佛教分支派系很多,但是無一不是反對戰爭和進攻性的。佛教始終把傳教弘法與反對戰爭、維護和平聯系起來,其無條件地反對戰爭,倡導和平。
結論
中國的傳統的大眾文化中,儒釋道都是反對戰爭,愛好和平的。具有明顯的防御性,而非進攻性。儒釋道的思想文化一直存在在從統治者到最底層民眾的生活的點點滴滴。無論是古代讀書人都要學習和背誦的四書五經,還是現代的小學生的課本,《論語》、《老子》的思想隨處可見。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過的節日,習俗,都帶著一些儒釋道的影子。因此,儒釋道的思想在社會上影響是毫無疑問的。而儒釋道所強調的仁義,博大,非攻,以理服人,不以兵強天下。這些思想無論在統治階級還是人民大眾中都廣為流傳,成為中國人思想文化的基石。擁有和堅信這些思想的人能夠因為他們的信仰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因此,本文有理由相信,這些思想絕對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統治者,從而影響國家的決策。
作者簡介
1.劉罡(1989.06-),性別: 男,民族:漢族,籍貫:廣西百色,當前職務:埃普拉司教育科技公司 CEO,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軍控。
2.通訊作者姓名:張墨北
(作者單位:1.埃普拉司(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北京新東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