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茂鑫
摘 要:自隋朝創立科舉制度以來,歷經唐朝的完備、宋朝的改革、元朝的停滯、明朝的發展以及清朝的反復??婆e制度就如同一個雛兒,不斷在朝代的更替中融入中國封建社會的體制之中。本篇論文主要從學校教育、理學、鄉試、會試、殿試三級科舉考試制度和“觀政進士”四個方面為角度,淺析了我國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度的特點。
關鍵詞:明代科舉制度;學校教育;八股文;進士科
科舉制度創始于隋唐時期,之后經歷了宋元明清時期的發展,直到1905年被廢除。每個朝代雖然都用的是科舉制度,但每個朝代的科舉制度各有各的特點。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度,向上承襲唐、宋、元三代,向下開啟清朝,可以說是是我國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淺析明朝科時期舉制度的特點,有助于我們對整個明朝科舉制度的了解和研究,便于我們做更深層次的探討和研究。
一、學校教育服務于科舉制度
明朝科舉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從學習內容到科舉考試的內容,科舉考試的方式方法的培育及學校教育的管理、教學、獎勵制度以及科舉入仕等方面,都充滿了濃厚的服務于科舉考試的色彩?!睹魇贰みx舉志一》中記載“科舉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可不由科舉”,這正說明了學校作為科舉取士的基礎性教育作用,明代科舉取士的過程正是學??婆e一體化演變的過程。
明朝時期的學校包括兩大基本系統:在中央,有所謂的國子學;在地方上,按照行政區劃來分,其級別依次為府學、州學、縣學。國學有三個分支分別為南京國子學、中都國子學和北京國子學。國子學中的學生一般是官僚子弟和平民中的德藝突出優秀者。府學、州學、縣學的的學生,只能通過歲貢和選貢這一途徑進入到國子學當中才有可能被授予官職。明代萬歷年間,國子學已經能夠達到壟斷教育的這一地步。并且從明初以來的國子學的學校功能在形式和內容上為科舉制度服務體現的愈發明顯。
明朝地方學校的另外一大系統是地方儒學——府學、州學、縣學。這一系統擔負著為國子學輸送監生的責任和義務,在不同階段和不同時期輸送的名額都有不同的規定。地方的府、州、縣學同中央國子學一樣被納入了科舉的軌道。
明朝學??婆e一體化的特點同中央國子學一起構成了明朝時期封建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環環相扣的科舉制度則是明朝各級學校教育的必然歸宿。
二、科舉制度與理學關系漸趨密切
宋明理學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唐時期,其后又經過宋代時期各位大家的苦心經營,到南宋時期,理學已經從儒學中凸顯出來 逐漸發出了耀眼的色彩,。明朝時期,在政治上把理學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太祖開科取士,并且宣布以朱熹等人的“傳注為宗”,朱學成為鞏固社會統治秩序強有力的精神意識支撐。雖然其中經過些許曲折,不過到洪武十五年,以理學為宗的科舉制度最終被確立下來,科舉制度與理學關系漸趨密切。
永樂十二年即公元1414年,中央下令纂修《四書大全》《五經大全》和《性理大全》。纂修的目的十分明顯,就是要在思想界確立一種權威性的思想,為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服務。這三部大全的頒布,標志著理學統治地位的最終確立。但是這三部大全,由于皇帝的詔命,篡修不到一年,三部草草而就的著作就成了朱明近三百年來的理學的權威解釋。為了更好的傳播統治階層的思想理念,如何完備科舉制度就被提到日程上來。
科舉制度大刀闊斧的改革也在太祖成祖兩朝奠定了基礎,科舉考試唯獨重視進士一科,并且題目又專門選取《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和《四子書》里的內容。這些內容的標準答案就是以三部大全為準繩的。不僅如此,在考試問題上,也出現了體裁嚴密的八股文,然而這種文體并不考察思想的跳躍性和創造性,它最為重視的是考生的考試技能,這正是標準化考試需要的,但是對于學術的創新又是危害極大??婆e考試便成了士人入仕最為重要的途徑,尤其對于絕大多數的中下層社會士人而言,更是如此。而理學傳播的最基本的團體就是這部分人,他們在功名利益的吸引之下,大部分的精力花費在三部大全之中,而科舉考試又有嚴格的標準答案,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允許他們有什么自己的創造。這樣大量的知識分子的寶貴時間和有限的精力就被束縛在三部大全之中,除此之外,幾乎其他的書一本都不讀,理學的發展自然就后繼乏人了。
明朝科舉與理學的結合,將理學推上了思想王者的殿堂,但是,隨著八股文的實行,科舉不再是注重考察思想的創造,而演變為重視考生的考試技能,而且人們的思想漸漸的受到禁錮,學術式微,學風也脫離了務實的思想。
三、鄉試、會試、殿試三級科舉考試制度
中國古代的科舉三年考一次,明朝時期亦是如此。考慮的是人才梯次選拔的需要,鄉試、會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三個級別,而非三種考試方式,自然都是三年一考。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明朝科舉鄉試、會試、殿試,它們三個之間既有聯系又有不同,三者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但又共同組成了明朝的科舉考試制度。
四、授官程序——觀政進士
自洪武至永樂朝,進士觀政制度是明代中央政府培養行政人才的重要舉措,也受到朝野的普遍重視。之后,此制度漸成定式,朝野的關注程度下降,至萬歷朝,則已成“故事”。逐漸喪失其本該起到的遴選功能。
以《明實錄》記載為例,永樂朝總共22年,而《明太宗實錄》分別于永樂二年三月、永樂九年三月、永樂十三年三月、永樂十六年三月4次記錄成祖命及第進士觀政。之后,此類記載逐漸減少。嘉靖朝歷年45,而《明世宗實錄》中卻沒有一次記錄。相反,反應進士觀政弊端的記錄卻越來越多。
應該說,進士觀政的初衷是好的,如果嚴格實行,應該可以起到鍛煉人才,使之盡快熟悉政事的作用。但任何政策執行既久就會弊端叢生。到了萬歷之后,進士觀政更是弊端盡顯,一個很好的政策不僅成了“故事”,甚至成了某些人謀取小利的工具。有些進士假借、利用觀政身份,騙取驛傳侍遇。到了天啟朝,所謂進士觀政更是成為虛文,完全喪失其本來意義。
明代選法不可謂不精,不可謂不密,然“歲久法玩”,這種政體沒有隨機應變的功能,好政策無法執行,最終不僅淪為虛文,甚至成了敗壞國家、侵蝕百姓的蠹政。
五、結語
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度承襲了自隋朝以來的科舉形式,格局時代特點以及需要,創立了新的科舉形式以鞏固統治??傊鞒瘯r期的科舉制度既有時代特點的創新又有繼承。
參考文獻
[1]李樹,《中國科舉史話》,齊魯書社,2004 年1 月1版,
[2]《明史·選舉志》
[3]王凱旋 《明代科舉制度考論》2005.6
(作者單位:臨沂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