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20年代左右,一批建筑師、設計師和理論家形成一個強力集團,推動了現代主義運動的發展。現代主義運動內容龐雜,其中包括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改革、技術的進步、新的形式以及功能主義傾向等。受復雜變革的影響,以及對將結構作為形式產生基礎的關注,裝飾發生了新的變化。裝飾的藝術性與整體結構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既存于內部又突顯于表面的裝飾。本文通過論述關于裝飾的理論,對比傳統裝飾與現代裝飾的異同,總結裝飾的新特點。
關鍵詞:現代主義;裝飾;結構
裝飾是藝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手工業時代,裝飾是設計的重要內容;在現代設計中,裝飾的形式和內涵有所變化,但裝飾與設計深刻的內在聯系沒有變。20世紀20年代的現代主義運動帶動了精神上和思想上的改革,形成了新的以幾何形體為基礎的造型形式,普及了功能主義設計。這些復雜新穎的變革影響了裝飾的形式和內涵,使裝飾發生了新的變化。本文通過論述裝飾的理論研究,探索現代設計中引起裝飾變化的思想基礎;比較傳統與現代裝飾的異同,總結裝飾發展趨勢,以期為當代設計開拓新的源泉。
一、現代主義中關于“裝飾”的理論研究
沙利文曾寫道:“如果我們能在一段時期內完全放棄裝飾,以使我們的思想敏銳地集中于形式完美的建筑和漂亮的裸體上,這對我們的審美情趣一定大有好處。”他提出了著名的“形式追隨功能”的設計思想,并創造了一種裝飾結構,使建筑好像自然地從材料本體中生長出來一樣。阿道夫·盧斯深受沙利文影響,同樣追求簡潔而抽象的形式。盧斯在1908年發表了一篇名為《裝飾與罪惡》的論文,明確表達了他對于裝飾的反感,對建筑中非常不負責任的運用裝飾一事感到憤怒。他認為在設計中添加過多的裝飾浪費了材料,亦消耗了手工業者的精力。盧斯對裝飾的否定態度是那個時代設計師思想的一種反映,所以在設計領域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并為現代主義設計打下了思想基礎。密斯·凡·德·羅提出了“少即是多” 的設計理念,并在建筑設計中恪守這一設計理念。
在現代主義運動中,設計思想的變革明確地體現在設計實踐中。沙利文、阿道夫·盧斯、密斯·凡·德·羅等人立場鮮明地與裝飾劃清界限,引起了那個時代設計師的共鳴,逐漸形成了現代主義建筑追求功能第一,追求簡潔、理性的視覺效果,表達了現代主義設計師的美學理想。
二、傳統裝飾與現代裝飾的異同
傳統裝飾是指以物體表面的涂飾、繪飾、紋樣、浮雕等為主的裝飾方式。18世紀產生的工業革命為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變革,但人們在生活習慣與心理上對舊有產品的形式與風格依然表現出頑固的留戀,反映在設計上表現為人們依然鐘情于傳統裝飾趣味。然而,復雜紋樣與機械生產之間的矛盾,造成造型粗糙、丑陋,裝飾圖案過于繁復。因此,以約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為首進行了“工藝美術運動”,反對繁瑣的裝飾,強調裝飾與功能合理結合,忠于中世紀,借鑒東方等。隨后的“新藝術運動”反對矯飾風格,主張回歸自然的設計觀念,極大地發展了植物紋樣在設計中的運用,創造了一種唯美主義的裝飾風格。從“工藝美術運動”與“新藝術運動”中的設計可以看出,裝飾仍然以表層裝飾紋樣的形式存在,附著于物體表面。不同設計運動的變革僅集中于紋樣圖案的變化。
“裝飾主義運動”時期,隨著工業文明的進步、技術的成熟,設計師不再一味地反對工業化,開始在設計中應用直線、對稱和幾何圖案等,并嘗試使用新的材料如鋼筋混凝土、合成樹脂玻璃等。除裝飾的表面紋樣變化以外,裝飾開始結構化,出現了一方面滿足功能要求,一方面追求美感的設計,例如風靡一時的“流線型設計”,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
“現代主義運動”起源于建筑設計?!鞍浪埂钡某闪㈩A示著現代主義設計高潮的到來,以包豪斯為主要代表的現代主義運動設計師們對于裝飾美的觀念有了新的認識:裝飾不再是畫蛇添足式的美化和點綴,或純視覺外觀形式上的花樣翻新。設計師開始重視材料本身的質感和色感,綜合考慮形態、材料和構造之間的合理關系,追求一種單純、簡潔的秩序以及整體、理性的美感。裝飾表現出明顯的結構化傾向,與結構統一在一起,成為建筑或物品的構成要素。
三、由顯及隱的裝飾
英國學者彼得·柯林斯曾提出:“是否的確由于19世紀過分運用裝飾而導致了廢棄裝飾,還是裝飾只不過是改換了打扮?”他認為“裝飾并為滅亡,它僅僅是不知不覺地融合于結構之中了?!⒎怯捎诘窨虖慕ㄖ邢У氖聦?,而是由于建筑已經變成了抽象雕刻的一種形式的事實?!毖b飾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以秩序化、規律化、理想化為要求,創造出美的形態。從表層的涂飾、紋樣、浮雕、雕刻到結構性裝飾構件和裝飾的結構,裝飾由顯及隱、由淺入深、由表層向結構流變?,F代主義設計不是沒有裝飾,而是把裝飾與結構同化,在形式與結構中合理運用裝飾的精髓,形成裝飾性效果。而裝飾性的強化和集中會形成一種風格化的裝飾樣式。例如,包豪斯所強調的功能主義向國際主義的轉化。
蘇珊·朗格說:“裝飾不單純象‘美飾那樣涉及美,也不單純暗示增添一個獨立的飾物?!b飾與‘得體為同源詞,它意味著適宜、形式化?!比祟愑醒b飾的本能存在。但無論是表層的涂飾、紋樣、浮雕,還是裝飾性的結構,適宜是一個重要尺度。繁瑣的裝飾就是不適宜的、過度的,如維多利亞時期的巴洛克、洛可可裝飾。過度強調風格化而忽視功能的裝飾同樣也是不適宜的,如國際主義、減少主義設計就因為過于強調簡化背離了現代主義設計的功能至上原則。
四、結語
要解釋裝飾的變革必須了解各個時期的裝飾表現形態、現代設計的裝飾特征以及造型的時代特征。從傳統裝飾與現代裝飾的對比中,現代裝飾表現出更為復雜、多元的裝飾特征。尤其隨著新技術與新材料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裝飾由顯及隱,更加深刻地進入結構層面,豐富和拓展了裝飾存在的意義。從文化學的層面上看,裝飾又作為人類行為方式和造物方式而具備了文化意義。裝飾永遠不會消失,舊有結構改變了,舊有的傳統裝飾形式隨之改變,新的結構同樣會出現新的裝飾形式。只有堅持適宜裝飾的原則,才能讓我們漫步于舒適且充滿詩意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英]貢布里希.秩序感[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M].湖北: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
[3]黃龍昶.“深度裝飾”——結構與裝飾的一體化趨勢[J].建筑設計研究,2007,25,87-88.
[4]徐輝.對《裝飾即罪惡》的再解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4,3,115-117.
[5]陳震.功能與裝飾在現代主義設計語境下的關系分析[J].現代裝飾(理論),2012,12,131.
作者簡介
王靜文(1991.11—),女,漢族,籍貫:河南淮陽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設計學,研究方向:設計藝術理論與實踐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