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勤
夏天很多人習慣性一進屋就開空凋,溫度忽高忽低,感冒高發。在日常生活中,讓人們比較困惑的問題就是如何區分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性感冒,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細菌與病毒有區別
細菌和病毒最本質的區別在于細菌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它有相對完整的細胞結構;而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僅僅是一個蛋白質外殼包裹了一點DNA或者RNA而已。所以細菌是可以自行生長繁殖的,使用抗菌藥物殺菌效果往往較好;而病毒只能寄生于宿主細胞內才能繁殖。所以抗病毒藥物有副作用,損傷正常細胞,療效也不佳。
細菌的個頭比病毒大很多,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有0.2微米長;而病毒比細菌小約1000倍。因此,病毒的感染性非常強,絕大多數病毒感染我們都束手無策,目前還沒有好的抗病毒藥物。而細菌感染可以用抗生素。抗生素只能殺細菌,不能殺病毒。
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的鑒別
細菌性感冒與病毒性感冒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兩種感冒類型。一般說來,確診的最好方法是病原學檢測,但缺點是檢測過程太長,會耽誤疾病診治。因此,臨床需要一些簡便、有效的,鑒別感冒感染類型的方法。下面進行簡單介紹。
看患者癥狀
1.傳播特點:病毒感染有明顯的流行性,有群體發病的特點,一人感染全家危險。細菌感染相對散發,沒有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特點。
2.發病速度:病毒感染起病急,細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緩。如果開始發熱不高,3-5天后病情繼續加重,則認為是合并了細菌感染。
3.上呼吸道癥狀:病毒感染一般鼻部癥狀較重,鼻塞、流涕、頻頻噴嚏,咽痛不重,如再伴有腹瀉或結膜充血,判斷病毒感染的概率又高了幾分。而細菌感染時,咽痛表現更明顯。
4.膿性分泌物:病毒感染多流清涕、痰少而稀、無膿性分泌物。細菌感染有黃色膿涕、膿痰。
看血象
1.病毒感染:白細胞(WBC)計數正常或降低,有時也可輕度升高但中性粒細胞(N)不升高,淋巴細胞多偏高。
2.細菌感染:一般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均升高。但有三種情況:①WBC升高,N不高;②WBC正常/稍低,N升高(多為革蘭陰性桿菌感染);③WBC升高,N升高(多為革蘭陽性球菌感染)。
看退熱藥效果
病毒性感冒熱勢低,一般不超過38.5攝氏度,給予退熱藥物(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治療,可取得暫時而明顯的退熱效果,全身癥狀亦有所改善;細菌性感染者通常開始發熱不高,2-3天后病情開始由輕加重,體溫多表現為弛張熱型(體溫忽上忽下),熱度多高于38.5攝氏度,服用同樣劑量的退熱藥,退熱效果較差,全身癥狀亦無明顯改善。
要不要用抗菌藥
感冒患者經過適當治療仍不退燒,咳嗽、咳膿性痰、白細胞升高或扁桃體化膿等,提示出現細菌繼發性感染時,就需要使用抗菌藥物。
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醫學主任勞拉·希克斯博士真誠地告訴大家: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除非出現4種癥狀才需要考慮使用抗菌藥物。
1.發熱打寒戰:既發燒又怕冷、打寒戰是細菌感染的標志性表現。不過,得了流感也可能發燒。如果正處于流感盛行期間,不必急著用抗菌藥物。
2.流黃綠色鼻涕:綠色或黃色鼻涕也是細菌感染特征之一,但病毒感染表現更多樣,除了清鼻涕,有時也會出現綠色的鼻涕。
3.嗓子紅腫:咽喉紅腫、咽部黏膜上有白點,這是細菌感染的又一特征。另外,如果除了嗓子疼,沒有流鼻涕、打噴嚏等其他感冒癥狀,很可能是鏈球菌感染引起的。盡快做個咽拭子檢查,以便明確是否需要抗菌治療。
4.癥狀超過一周:病毒性感冒時間太長可能伴發細菌感染,如果感冒癥狀持續超過7-10天,使用抗菌藥物的概率就會明顯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