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經》記者 范海江 通訊員 張莎
如今,青山、碧水、藍天,已成為贊皇的“金字招牌”。
近年來,贊皇縣立足本地實際,深入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旅游興縣”戰略,把綠色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大力加強生態建設,不斷完善生態體系,靠山吃山、吃山養山、養山富山,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和產業融合發展良性互動的綠色發展之路。綠色,成為贊皇縣的底色,也成為贊皇縣堅持走生態發展路徑的底氣。
“山是光禿禿的,天是灰蒙蒙的,一刮風,沙塵就漫天飛,到處都是‘禿頂’山坡。”站在村委會西邊的大棗樹下,說起三十年前的場景,贊皇縣陽澤鄉大河道村黨支部書記栗彥良仍心有余悸。
而今,走出家門就是秀峰披綠、公路逶迤,就能欣賞到燕語鶯啼的山村美景。通過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治理工程,過去荒山禿嶺、滿天沙塵的痛苦記憶已在村民栗中華心中翻了篇。
從上世紀90年代的“萬炮齊轟太行山”工程到封山育林工程再到太行山綠化工程,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將植樹造林、山區綜合開發作為推進縣域發展的重要抓手。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綠”圖繪到底。如今,青山、碧水、藍天,已成為贊皇的“金字招牌”。

伴著晨起的陽光,記者走進贊皇縣十萬畝大棗示范園區,郁郁蔥蔥的棗樹上結滿了棗子,一串串青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宛如一串串綠色的珍珠光彩耀人。據贊皇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贊皇縣大棗科技示范園區中心是國家林業局和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的“贊皇大棗標準化管理示范區”,是集棗樹科研生產、生態建設、立體種養、科技示范、旅游采摘為一體的綜合性示范園區,是中國贊皇大棗原產地域保護的重要區域。園區種植的15萬畝棗樹,帶動了陽澤鄉、清河鄉、贊皇鎮12個村6000余戶近2.4萬人增收致富。
“好的政策,讓俺嘗到了林果業帶來的甜味,讓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金山銀山。”贊皇縣贊皇鎮北街村民侯建中說。56歲的侯建中,早在十年前,就通過土地平整在自家的10畝荒灘上栽種了1200多棵核桃樹,在縣林業技術專家的指導下,他家的核桃品質好,每年的收入都在5萬元左右。可觀的收入讓他在村里蓋起了兩層小樓,買上了小汽車。在他的帶動下許多農民開始種植核桃樹,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進一步認識到贊皇的優勢在山、在水、在生態,良好的生態是贊皇最寶貴的財富,保住了青山綠水,就保住了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優勢。因此,贊皇縣堅持生態立縣、綠色發展,寧可丟掉“生財路”,也要斬斷“污染根”,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打出拯救生態環境“組合拳”,向自己的稅源“開刀”,相繼開展了煤場整治、礦山企業規范整治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把煤場建成林場,把礦山變成青山,并通過大力發展經濟林,實現了儲綠與富民的“雙贏”。
去年一年贊皇縣完成太行山綠化造林7.5萬畝,完成生態修復和小流域治理10.6平方公里,被評為“全國林業生態保護先進縣”。淘汰燃煤鍋爐223臺,整治取締“散亂污”企業87家,深度治理陶瓷企業7家。贊皇縣堅持“冬病夏治”,超前謀劃,強力實施劣質散煤管控,43個型煤推廣試點村成效顯著,采暖季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全年優良天數達到151天,同比增加15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7%,降幅位居全市前列,榮獲“2017京津冀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優秀縣”稱號。
“以前種玉米和小麥,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管理不說,產量還低。現在種中華壽桃雖然也要修枝除草,管理好了可比種莊稼合算。”去年,自家7畝中華壽桃收入4萬多元的李包單用事實向記者證明了他的生態致富經。
截至目前,該縣退耕還林面積達到110萬畝,全縣形成了45萬畝大棗、40萬畝核桃、5萬畝特色果品三大產業基地,果品年產量達到30萬噸,林業總產值達28億元。該縣農民年人均依靠林果業增收2400元,占全縣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果品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經濟增長點,實現了儲綠與富民的“雙贏”。林果業正成為贊皇縣深度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每個月600元的工資,加上年終的績效工資2800元,再加上板栗收入,生活是越來越好了。”贊皇縣嶂石巖鎮三六溝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張樹林說。
張樹林口中的“工資”,指的是生態護林員的待遇。生態扶貧最本質的意義就是創制崗位,而公益性崗位開發,是贊皇縣幫扶安置各類就業和困難群體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就業增收的重要舉措。2017年,贊皇縣選聘了一批生態護林員,在加大全縣森林資源保護的同時,帶動了一批貧困戶脫貧致富。
綠色發展、生態建設還帶動了該縣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觀光采摘游、旅游產品加工、農家樂等綠色產業像泉水般涌現,相繼建成了三六溝、寺峪、鮑家灘等30個鄉村旅游示范村。目前,該縣靠優美環境,特色林果等優勢吃上“生態飯”的村子達到了92個,全縣接待旅客11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5億元,帶動農產品增值3.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