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峰
目前,不少地方都下達了禁酒令,禁止會所宴請,反對奢華消費。諸如此類,個別黨員干部不以為然,屢有觸犯,也屢遭重責。殊不知,奢靡往往是腐敗的開始,席豐履盛正是危險之地,這正是歷史的告誡。
清人張英,歷一世為人做官的經(jīng)驗,留下《世家子弟處世之道》一文,值得現(xiàn)代人認真學習反思。
張英寫道:“我愿汝曹常以席豐履盛為可危、可慮、難處、難全之地,勿以為可喜、可幸、易安、易逸之地。人有非之、責之者,遇之不以禮者,則平心和氣,思所處之時勢,彼之施于我者,應(yīng)該如此,原非過當;即我所行十分全是,無一毫非理,彼尚在可恕,況我豈能全是乎?”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席豐履盛,在一般人看來,那是多有面子呀!多享受啊!事實并非如此,中國自古就有物極必反、驕奢必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等古訓。“蓋席豐履厚,其心易于放逸。”一旦身陷席豐履盛之地,滋生暴殄天物之心態(tài),養(yǎng)成浮華奢華的習慣,最終不是走向危險之地,就是走向覆滅之地。
袁枚在《續(xù)新齊諧》中記錄了兩個清代官員的斗富。這兩個官員是康熙年間的官吏,一個是河道總督趙世顯,另一個是里河同知張灝。一次張灝請趙世顯到家中飲酒,在酒宴的四周,“樹林上,張燈六千盞,高高下下,銀河錯落”。這次宴請,動用兵役達300人,專門點燃燈燭,剪除燭煤。半個月后,趙世顯回請,宴席四周,加燈一萬盞之多。奢華盡頭是落魄。最后,趙世顯因克扣治河工糧、侵蝕錢糧,下刑部獄,家財充公。
我們黨一貫倡導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一直反對席豐履盛、鋪張浪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持之以恒地糾正“四風”,其中的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都與“席豐履盛”有關(guān)。從那些通報曝光的案例來看,有的黨員干部一頓飯吃個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有的還帶著金碗銀筷子、帶著御用廚師下基層;有的在酒店吃膩了,就跑到私人會所里吃……到頭來,很多人不是吃壞身體、吃壞事業(yè),就是身陷飯局遭“圍獵”,被人牽著鼻子走。可見,席豐履盛何其危險!
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入推進,很多地方針對“四風”問題制定了嚴格的懲戒措施,黨員干部身上的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已大大收斂。事實上,不搞席豐履盛,多回家吃飯,既保護自己的身體,又避免違犯黨規(guī)黨紀,何樂而不為呢?然而,就是在反復重申的嚴厲約束之下,仍有少數(shù)黨員干部忍不住口腹之欲,拒不了宴飲之樂。一旦忘乎所以,投身席豐履盛之所,往往是還在觥籌交錯間,監(jiān)督的人就到了門口。結(jié)果,因一時的宴飲吃喝,有的被降職,有的被免職,有的毀了前途。這樣的事例提醒黨員干部,“席豐履盛”決不可小視,搞不好就可能一失萬無。
明代思想家羅欽順有詩寫道:“千駟景公身易朽,一瓢顏氏樂堪尋。行藏自喜山林邃,清苦誰知意味深。”黨員干部繼承發(fā)揚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搞鋪張浪費,不圖安逸享樂,多些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為民造福,才能不使初心“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