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超奕
“我拿的又不是假幣,羞辱我老頭不會用微信啊!”最近,黑龍江雞西一位67歲老人在某超市排隊購物時,被收銀員告知只能用微信付款,老人有點不滿意。
該超市拒收人民幣現金顯然不合理也不合法,然而跳出事情本身,我們還能看到新技術影響下生活環境的變遷———“無現金支付”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年輕人,二維碼、云閃付、刷臉遍布大街小巷,可是否有人想過,傳統支付場景的減少,會給一些用慣了零鈔的老人帶來不便?
社會的變遷是多方面的,這些年,我們不只迎來了新技術,人口結構也發生著變化。我國老年人無論在數量還是總人口占比上都逐年上升,2017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億人,占總人口的17.3%,社會老齡化程度正在加深。
老人越來越多,能適應新變化的可能并不太多。現實中,讓一些老人感到不自在的不只是各種新事物,日常生活中同樣面臨窘境:
隨著城鎮化發展以及子女生活節奏加快,大量農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缺乏照顧,特別是一些高齡老人期盼就近吃上飯菜,或搬進照料周全的養老院去住,但不論是社區老年飯堂還是專業養老機構,在數量和質量上還遠遠滿足不了老人的需求。
腿腳不便的老人出趟門也不容易。城鄉地區無障礙建設還比較滯后,中國消協與中國殘聯去年的一項百城調查顯示,我國無障礙設施實地體驗調查普及率為40.6%,大眾感知調查普及率僅為37%。一些行動困難的老人上公廁找不著扶手、坐公交艱難登臺階、下地鐵沒法坐輪椅、老弱病殘孕專座被擠占等麻煩還有很多。
在醫療上,養老、護理、康復等領域的資源配備更顯不足。我國65歲以上老人已達1.58億人,其中有大量老年慢性病患者,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對醫療的需求更高。而我國在醫養結合、慢病管理、家庭醫生、康復治療等方面的探索才剛剛開始,政策、資金、人才缺口亟待補上。
如今,面向老人的產品和服務多了,但埋的“坑”也不少。老年旅行團遭強制購物、買保健品被忽悠、投資理財遇詐騙的事時有發生。盡管老年消費市場日益壯大,但社會對老年人精神世界關注不夠、法律法規告知不周、消費權益保障不足、產品供給良莠不齊等也在制約著他們的消費升級。
當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時,我們有必要自問,如何才能更好地應對?
先問硬件是否到位———我國不少大城市老年人口比重超過20%,應繼續加大無障礙設施、急救設備、社區和機構養老的投入力度,從老人的吃、住、行、醫等剛性需求出發,多從小處下功夫,裝一把扶手、加一塊踏板、設一條通道,改造花費不一定大,但老人的體驗感會更好。
還應高度重視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包括護理員、護士、全科醫生、康復治療師等。這既需要各院校加強相關專業的設置、擴招、升級,也要充分利用市場化機構、行業協會和醫聯體等,對從業人員開展繼續教育和評級認證。
再問軟件跟沒跟上———“銀發經濟”須誠信至上,面對老年消費市場亂象,監管部門應多開展防治詐騙、打擊假貨、消費維權等專項行動。另外,在政策層面可以加強社保政策和養老產業的聯系,推進長期護理險試點,探索調整老年人在基層診療、護理、康復上的醫保支付范圍,并進一步向社會資本開放老年康養領域。
最重要的是,社會心態應當端正———敬老愛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老人的關愛,不只是定期送溫暖、搞慰問,更要以一顆恒常之心,把這份善意融入社會治理的細節中去。無紙化、網絡化、智能化、機器換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令許多老人感到與社會“脫節”,因此,我們的公共服務不能只顧新潮和高效,也應保留一些傳統服務方式,比如繳費、預約、咨詢等業務。對于習慣了當面溝通的老年人,既需要耐心對他們做好新技術普及,也需要給他們留下一扇熟悉的窗口。
每個人都會老去,在發展中傾聽老人的心聲,改善老人的體驗,滿足老人的需求,是年輕一代應有的社會擔當,也關乎每個人的當下與未來。
當你老了,頭發花白,愿你感受到的不是陌生和疏離,而是一個依然親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