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基宗

71歲的劉大爺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用什么藥控制血糖,他自己就知道七八分。為了圖省事,劉大爺到藥店買來新一代促胰島素分泌劑格列本脲,這是一種長效降糖藥,據說可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而且不容易發生低血糖,對體重影響小,輕中度腎功能不全患者仍可使用。沒想到的是,服用幾天后劉大爺居然出現了低血糖癥狀,心悸、出虛汗……,家人趕緊把他送到了醫院。醫生責怪家人不應該放縱老人自行下藥。那么,糖尿病人、尤其是老年患者應該如何用藥呢?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慢性進行性代謝障礙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與心腦血管病、癌癥列為“全世界三大頑癥”。
醫學研究發現,老年糖尿病與高血壓兩種疾病常常“狼狽為奸”,老年人同時患此兩病的并不少見。
然而,藥理學認為,糖尿病與高血壓的用藥原則大有不同。高血壓的用藥,盡量選用長效降壓藥,可達到24小時內平衡降壓,杜絕血壓的波動。而對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為了避免低血糖引發兇險的“低血糖反應”和老年癡呆癥,則盡可能不要服長效降糖藥。
這里所說的“長效藥”,包括兩大類不同的概念。一是本身半衰期長、作用時間長的藥物,每日一次給藥,如長效降糖藥格列本脲(優降糖)等;二是將原來短效的藥物,用特殊工藝制成“長效”的緩釋制劑、控釋制劑,如原為短效的格列吡嗪(美吡達),每日應三次給藥,制成控釋制劑后,名為瑞易寧,每日一次即可。
因長效制劑的作用時間過長,不容易進行調控。尤其是現在市售的一些所謂國產“長效制劑”,好多降糖制劑工藝還未完全過關,特別是速釋、緩釋微粒的包膜技術上,并不真正“定時”、“恒量”釋放藥物,所以容易致血糖忽高忽低的波動,特別是容易導致“低血糖反應”,表現為:煩躁、心慌、頭暈、軟弱無力、面色蒼白、流口水、手抖、饑餓感和多汗等,身體素質較差者可致低血糖昏迷或休克。此時應及時補充食品,如糖水、餅干等。
臨床實踐表明:老年糖尿病人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從小劑量開始,逐漸遞增,不宜開始就用常規劑量,以免引起“低血糖反應”。嚴重“低血糖反應”有時可危及生命,不要由于偶爾失誤而引起嚴重后果。
長效降糖藥格列本脲(優降糖)、格列美脲(亞莫利)因降糖快速、持久,且物美價廉,頗受老年糖尿病人的歡迎。許多老年糖尿病人服格列本脲后,可在短時間內見到明顯療效。
藥效學研究指出:長效降糖藥作用較強,如血糖本來就不太高的老年病人,過量服用就可能引起“低血糖反應”,且可持續較長時間,給病人增加痛苦,甚至危及生命。醫學統計表明:近年來各家醫院急診室救治的嚴重低血糖癥患者,其發病原因大多是濫服長效優降糖等磺脲類降糖藥。
更為可怕的是,低血糖對老年人的傷害常常是“隱形”和“不知不覺”的。長效降糖藥所致的低血糖可持續24小時以上,因大多數老年糖尿病人的交感神經興奮性相對遲鈍,即低血糖時也不出現心悸、乏力、出虛汗和頭暈等癥狀:而低血糖的傷害(如對大腦)卻明顯存在,且日積月累地加重……通俗而言,老年人低血糖危害超過輕度高血糖,因為其可致昏迷、休克,出現生命危險。
應該特別注意的是,睡眠中低血糖不易被發現。如服用長效降糖藥,即使白天不出現低血糖,也很容易在夜間0~3點出現低血糖,損害腦組織,長此以往誘發老年癡呆癥。嚴重者可致“低血糖昏迷”,危及生命。故老年糖尿病人如夜間出現心慌、乏力、震顫和出汗等癥狀,應意識到可能是“低血糖征象”,可經血糖測試確定(用家用簡易血糖儀)。此時應加一頓點心,且減少口服降糖藥(或睡前胰島素)劑量。對低血糖反應遲鈍的老年人,必須經常監測血糖,以確保生命安全。
有些老年病人認為用藥之后,“多吃點美味也無妨”,并試圖通過增加降糖藥量來抵消多余的進食,這是很危險的!原因是多進食后轉化的高血糖與多用降糖藥的降糖作用是不會“同步”起效的。結果不但會使血糖嚴重波動,不利于病情的控制;且易使身體發胖,還能加重“胰島素抵抗”,導致身體的“耐藥性”,加重病情。
【小鏈接】
某些中成藥中也含有長效的優降糖成分,如消渴丸每10粒舍優降糖2.5毫克(相當于1片),許多病人不知內情,誤以為“中成藥無副作用”,企圖快速“治愈”糖尿病,既服長效藥又服中成藥,結果導致“低血糖休克”,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