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志

一般情況下,很多家屬都不贊成腫瘤患者多運動,認為癌癥是一種消耗性疾病,所以要靜養、多休息,避免體力消耗。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如不注意鍛煉,就可能出現肌肉萎縮、關節僵直、機體功能障礙、免疫細胞減少、器官組織功能退化現象。因此,癌癥患者要進行一些適量的運動。因為一旦癌癥確診之后,多數患者的情緒會變得很糟糕,患者會有數月甚至長年揮之不去的疲勞感,化療和放療則讓體力下降,而長期的住院和臥床更讓人變得懶散。這一切,只有運動可以進行糾正。
腫瘤患者在手術后,應根據個人生活方式、日常消耗、個人體質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選擇適合自身的鍛煉項目和強度。如恢復良好,無禁忌證,散步、氣功、太極拳,或是做操、慢跑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而放化療之后的患者,鍛煉也沒有太多的限制,如身體情況允許,應盡早開始鍛煉,強度可逐步加大。
腫瘤患者早期離床活動,可由家屬攙扶在病房里走動,促進身體各部機能的恢復。住院期間,缺乏鍛煉場地,可以選擇一些占地少的方法鍛煉,如散步、快走等;一旦病情好轉,出院休養,則可根據自己的基礎、體質、愛好、環境選擇運動方式。地勢平坦、空氣新鮮、有花草樹木、較為清靜的地方為較好的環境。運動能改善人的情緒,消除憂郁和煩惱,鍛煉意志,增強戰勝癌癥的信心和毅力。
堅持運動能讓癌癥止步,需量“癌”設計“運動圖”。不同類型的腫瘤患者應當選擇不同的鍛煉方式:肺癌患者通過吹氣球或做腹式呼吸,來恢復或增強肺功能。運動系統腫瘤,如骨癌等患者,往往因病情做過截肢手術,術后鍛煉應以恢復運動功能為目的;胃癌、腸癌、肝癌等患者的鍛煉則應以適應新的飲食生活習慣為目的,可以通過適量運動改善消化功能。乳腺癌患者在術后更應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盡快恢復患側肢的關節、肌肉功能。
專家也強調,腫癌患者鍛煉到自我感覺舒服時就可以結束,不可因感覺良好而貪多,導致精神疲倦。如何判斷是否適量?一是自我感覺,如果運動時出現輕度呼吸急促,感到有些心跳加快、周身微熱,運動過后全身有輕松愉快的感覺,就表明運動適量。二是心率,運動使心率增快才能達到鍛煉效果,但運動過程中一般要保持心率在每分鐘150次以內。如果超過這兩項,就證明運動量過大了,應及早調整。